疫情敦促書店,向線上運營“進化”

本該在春節期間迎來銷售高峰的書店,現在不得不因為疫情停業。線下營業受阻給書店發展帶來巨大困難的同時,其實也在某種程度上敦促書店往線上尋找生機。至今北京已有72家實體書店上線“美團外賣”,讀者從下單到收到圖書,最快可在半小時內實現。

快遞與外賣的堅守,使得實體書店開發線上線下無縫銜接成為可能。而視頻直播、語音分享等,在過去作為新書現場發佈會補充的推廣模式,現在也成為實體書店“轉戰”雲端的主要業務。疫情當下,實體書店難免門庭冷落,但與此同時,疫情也推動了其加速“進化”。從“雲”閱讀、到“雲”分享的線上讀書會、觀影會,許多原本在實體書店舉辦的文化交流活動紛紛轉移線上,突破疫情重圍,開始“自救”。

其實早在疫情之前,許多以老牌書店為代表的線下書店就已經開始著手應對線上電商平臺和數字閱讀的挑戰。以三聯書店為例,早在2014年就升級了模式,不僅延長了營業時間,成為24小時書店,並且和咖啡店同步運營,聯手互動,還會舉辦講座、新書發佈、學術論壇、藝術展覽等各類活動。不僅三聯,誠品書局早已向綜合性生活空間發展,臺灣的誠品書店敦南店共有五層樓,文具、服裝、餐飲一應俱全,圖書銷售區僅佔到總經營面積的20-30%。

但疫情當頭,實體書店們精心打造的“線下公共文化空間”也受到重創,線上運營已經刻不容緩。特殊時期,想要在市場佔得先機,不僅需要重塑供應方式,還需要專業的“購書-直播”跨界人才。其實圖書編輯、文化界人士,完全可以成為直播中的“帶貨主播”,他們所具有的專業性首先是直播內容優質的保障。同時,書店直播若想入鄉隨俗,儘快適應線上模式,也可以進行“抽獎”“送禮”等活動,為觀眾派送禮物和紅包,或者直接贈送購書優惠券,拉動人氣與銷量同步增長。

書籍口碑、相關書單、如何購買,這些以往在線下購書需要自己查找的關鍵問題,直播中粉絲們都能直接得到答案,“在線選書、購書、迅速快遞”的新模式已經形成,線上化運營無疑使實體書店們嚐到了甜頭。

但是,新模式固然具有優越性,線上線下同時設店、或是疫情期間重點轉向線上避險的書店品牌,需要警惕成為網絡的出版物分銷商。任何一個開發線上路線的實體書店,或佈局實體書店的線上品牌,都不能將其完全視作為一個獨立運營的實體書店看待,還是需要將線上、線下合併看待。本次疫情“直播帶貨”之前,線上銷售的主要產品並不是以紙質的圖書為主,而是以內容或會員為主,直播品牌大多有“快文化”“快知識”的烙印,若要堅守“綜合文化生活服務空間”的打造,堅守線下仍存的學術論壇、讀書會等“書店文化”活動,必須警惕線上文化活動的短平快化,避免疫情過後過度依賴線上無法迴歸線下的情況。

疫情之中,數據跑得比人快。這無疑將加速實體書店的線上化進程,在規避“書店文化”變味風險的同時,及時利用這一進程,發現並剔除更多成本項,從數據中反哺出好產品、好活動,才是實體書店發展的長久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