鲮鱼苗种规模化培育关键技术

鲮鱼苗种规模化培育关键技术

本场以鲮鱼苗作为刀鲚的主要饵料鱼来源,鱼苗需求量很大,放养密度较高,出鱼规格较小。发花时间为每年的4-8月,以5-7月为高峰期。高温期一般以麦鲮鱼苗为主,经过15~25天精心培育,鱼苗可由30万~40万尾/千克的规格生长至1万~2万尾/千克的规格,低温期时间稍延长。针对鲮鱼苗培育较为重要的发鱼花环节,总结出一套较完善、有效的苗种培育技术。[吉山花瑶自媒体网络首发]

一、池塘准备

选择东西走向、避风向阳、水源较好、进排水方便的池塘,水面 3~15 亩为宜,水深 1~1.5米,每3~5亩水面配1台超级叶轮增氧机,喂食区域每4~6米配套微孔增氧盘1个。

二、清塘

1.晒塘、冻塘

有条件的尽可能晒塘一段时间,让底泥干裂,充分氧化;如在冬季,还可抽干池水,翻晒、冷冻,有效提高杀灭有害生物的效果。

2.清野

新塘宜采用茶籽饼,肥塘、螺多的塘口,需要杀螺可采用氯硝柳胺,只杀野杂鱼的话可用茶籽饼或生石灰等药物。

3.消毒

对于塘底淤泥较厚的池塘应先清淤和消毒,可选择用漂白粉10~20千克/亩杀死塘底病原菌。使用消毒剂后,应使用生物制剂或硫代硫酸钠解毒。严格把握消毒时间,并与培水、放苗时间衔接好。

4.碱化

生石灰干法清塘:进水 10~20厘米,在池塘四周和中间均匀挖几个小洞,将生石灰加水溶解,并趁热向周围均匀泼洒,生石灰用量100~150千克/亩;最好次日再用铁耙翻动底泥使石灰浆与底泥充分混合,这样不仅能够杀死野杂鱼、敌害生物和各种病原体,还能使底泥的休眠浮游生物卵露出泥面得以萌发,加快浮游生物的繁殖和增加水体中钙离子含量碱化土壤,有利于饵料鱼的健康生长。

正确的清塘顺序:先杀(杀死野杂鱼和螺)、后消(消毒)、再碱化(生石灰)。

三、池塘解毒

养殖水体解毒一般在放苗前1天进行。

鱼苗对毒性物质特别敏感,因此水体解毒很有必要。解毒要有针对性。

菊酯类(如灭扫利):使用强氧化性药物解毒,可以考虑过硫酸氢钾和高铁酸盐;重金属和藻毒素:使用多元有机酸解毒;卤素类(如漂白粉和强氯精):使用硫代硫酸钠(大苏打)解毒。

四、培水

鲮鱼属杂食性偏植食性,前期主要以水体中的微生物(尤其是藻类)为食,因此,为了保证鱼苗能够很好地摄食,提高鱼苗成活率,需要培育良好藻相的水质。

1.进水

一般一次性进水0.6~0.8米,进水时必须用80目筛网过滤,防止各种敌害生物进入。建议首选进老水(如隔壁养鱼池的老水),因为老水一般比较稳定,水质指标相对正常,温度相对较高,这在早期发鱼花就显得尤为关键。老水新用可以做到水质不老有活力,放苗后缓慢加水到1.2米左右,起到增氧、活水、防气泡病的作用。

2.验水

放苗前检验水质,对于pH过高的池塘,轻微的可用“发酵乳酸菌+腐植酸钠”处理,严重的可考虑杀藻或使用降碱药;对于氨氮过高的池塘,在前期3-4月特别常见,原因也较多,处理难度比较大,需要针对性地处理;对于亚硝酸盐过高的池塘用“硝化细菌”即可。

3.培水

(1)对于塘底淤泥多,高温晴天的情况:建议解毒稳水,可用“有机酸+腐植酸钠”,因为一般进水后水质会快速肥起来,无需另行肥水。

(2)对于新塘,塘底淤泥少的池塘:建议使用茶籽饼清塘,顺便肥水,或者使用发酵后的有机肥,配合一些全价无机肥加藻种使用。有机肥最好经过发酵处理,不能直接放塘;无机肥要营养全面,单一营养的无机肥培出的水质不稳定;藻种以小球藻和硅藻为佳。

此外,还有一个传统的好方式是堆青草堆培水,稳水作用极佳,不仅水质清爽,还能培养各种微生物如轮虫和枝角类,供鱼苗摄食,减少饵料投喂,也能极大地减少气泡病的发生和危害。关于堆青草堆肥水的几点要求:第一,草要青,不能是枯草;第二,选择的草尽量是长条形的,短草效果稍差;第三,要捆成一捆放入池塘,不然会在池塘中到处飘散,不利于管理;第四,定期翻一翻草堆;第五,腐烂后要及时捞出和更换。


鲮鱼苗种规模化培育关键技术


鲮鱼苗种规模化培育关键技术


五、放苗技术

1.密度

一般200万~500万尾/亩,前期密度低,后期密度高,存塘量大时必须及时分塘。

2.选苗

早期的苗因为鱼卵不够成熟,鱼苗质量较差,须慎重考虑;同时,嫩苗实际数量多但成活率低、老苗实际数量少但成活率相对较高,各有优劣。

3.放苗

放苗时环境变化大,应激强烈,应妥善处理。

(1)提供舒适的运输环境:充氧气运输,路途遥远应使用氧气袋,有条件最好直接在车上使用多糖、多维增强体质防应激。

(2)试苗:放苗前拿一些鱼苗试水,在池塘固定一个密网兜,把苗放在水下30~50厘米深处(有条件最好在上、中、下层均试水),不要装水到阴凉处试苗(这种方法只能试出水体是否有毒性,并不知道鱼苗是否能够适应水体变化带来的应激等)。如果是高温期水绿的水质,一定要试一试鱼苗对碱性的抗应激能力。有条件的最好在试苗3、6、12小时镜检鱼苗肠道饱满情况,主要看鱼苗有没有摄食,饱满为好,如果肠道积水说明鱼花没有摄食,需要处理后再放苗,比如重新培养轮虫等微生物。

(3)防应激:不建议高温放苗,因为高温期池塘水温一般会比苗场水温高,温差易造成应激,因此即使要在高温期放苗,最好也在早晚放。另外,避免寒潮、大风、大雨放苗;池塘水质尽量保持跟苗场水质相近;最好在放苗前0.5~1.0小时使用多糖和多维、鱼用Vc等全池泼洒防应激,让鱼苗快速适应新环境,同时有充足的能量维持其生存,很多鱼苗都是在前期因体质差、抗病能力差而死亡。

六、投喂

鲮鱼苗前期主要以水中的微生物如藻类和轮虫为食,因此池塘培水是关键。对于比较瘦的水质,放苗后投喂一些开口料或者提早喂料很有必要,否则鱼苗生长慢甚至饿死,这种苗如果遇到剧烈的天气和水体变化很容易死亡。开口料不要求蛋白质有多高,但一定要吸收利用率高,达到补充能量、增强体质的目的就好,如第2~4天投喂专门的开口饲料、破壁酵母、多糖等。水质较肥的水体中藻相较好,不急着投喂,3天后开始摄食水体中的轮虫,此时再配合喂“超微配合料”,其水溶性及吸收利用率较好,且蛋白质也较高。生产中偏向专用配合饲料或用“酵母+乳酸菌+花生麸”发酵后投喂。5天后鱼苗可以摄食枝角类,此时可以配合喂专门的鱼花开口料,并开始定点于微孔增氧处投喂。

投喂时间方面,高温晴天选择 8:00-9:00、17:00-18:00;低温阴天选择10:00-11:00、15:00-16:00。投喂时将饲料泡水沿边 2 米均匀投喂,投喂量根据池塘水质和天气情况确定,一般每2~3天适量增加投喂量;水肥、天气差少喂,反之亦然。

对于低温期、持续阴雨天、鱼苗摄食差、生长慢的问题,也是导致前期发鱼花难成功的一个很大原因。事实上,抵御寒冷最好的方式除了加温就是能量,而补充能量最好的办法就是鱼花通过摄食代谢产生能量,所以保证鱼苗摄食才是根本,其次才是人为补充如糖水、多糖和多维或溶水性好的高能量饲料(一般冬季料为高能量饲料或者增用抗应激调水生物制剂),这样可以有效保证鱼苗拥有足够的能量和较好的体质,应对恶劣环境,从而可以有效提高鱼苗成活率。

七、管理

1.防天敌

天敌对鱼苗的影响很大,尤其是蝌蚪、水生昆虫等,不得不防。在池塘周边围网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有些还在池塘里面也围一个小网,鱼苗暂养几天再放入池塘,效果很好。另外,对于各种水生昆虫多的池塘放苗前一天先杀虫,放苗后可以使用灯光诱捕,这样可以有效防止天敌对鱼苗的影响。

2.溶氧

鱼苗一般很少缺氧,但不代表不会缺氧,同时增氧机不仅用来增氧,还可以用于曝气和活水,这对于发鱼花很关键,建议叶轮式增氧机+微孔增氧配合效果较好,可有效调水,防止气泡病。放苗前1天及放苗后第1、2天24小时开启增氧机。一般情况下,13:00-15:00开叶轮式增氧机,其他时间24小时微孔增氧。如遇雷暴雨天或连续阴雨天要延长增氧时间,避开暴雨,过后再开1~2小时。

3.看天气

不要在晴天高温时放苗,阴雨天多增氧,持续晴天下午注意防治气泡病,下午一定要在下风口巡塘观察。持续阴雨天鱼苗进食少、体质差、抗寒抗病能力弱,需要额外补充能量增强体质来保苗。持续阴雨天后突然放晴就更要注意,此时气泡病暴发导致鱼苗大面积死亡非常常见,遇到这种情况建议做相应处理。

4.看水色

每天检查水质,看藻相变化,及时采取应对措施。①蓝藻暴发:如果以微囊藻为主,建议用芽孢杆菌+EM菌+腐植酸钠;如果以颤藻和螺旋藻为主,处理难度大,建议多解毒、少量多次氧化底改。②水发红,“水蛛”多:有时在放苗后几天出现该情况,会引起鱼苗浮头缺氧,轻微时通过停料、增氧一般 2~3 天就好;严重时要杀水蛛,但因为鱼苗较小,常见的杀水蛛药物多为菊酯类,在鱼苗期使用很不安全,要慎重,不然鱼苗很可能因为缺氧而大面积死亡。③亚硝酸盐偏高:部分池塘在放苗10~15天会存在亚硝酸盐偏高的现象,一般维持5天左右后又降低,主要是水体中的菌相和藻相不平衡导致,关键看鱼有无中毒症状,是否出现靠边、死亡。

5.看苗情

放苗后1小时之内看看鱼苗是否全部散开;水浓绿的池塘就要多注意天气,如果大晴天,下午就要多看看鱼苗是否患气泡病,及时发现、及时防治,减少损失;放苗后8~15天注意寄生虫病,主要症状为鱼苗黑身、瘦身、靠边、乱窜、扎堆或离群独游,如发现这些症状需要及时检测处理。

6.分批次

培育期间,应根据刀鲚的不同规格和对饵料鱼的需求量,分批次、按计划、定塘口,培育不同规格的饵料鱼,从而满足刀鲚的摄食供给。饵料鱼的规格过大、过小都是不可取的。

7.捕捞

一般鲮鱼苗种培育12~15天,即可根据其规格捕捞疏稀,为刀鲚按时、定量、提供适口的饵料鱼。开始捕捞时,可在捕捞前半小时于投喂点用少量饵料诱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