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邱海波:重症醫學,守住生命最後一道防線

初春的武漢,告別了冬日的陰寒,隨著治癒出院病人持續增加,“零新增”時間不斷拉長,疫情對城市的影響也在消退。但在集中收治重症與危重症病例的定點醫院ICU,與新冠病毒對抗的“拉鋸戰”仍在繼續。

作為守護生命的最後防線,生死一線間,重症戰場的醫護人員始終堅守。直至今日,他們仍肩負著救治數百名重症和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重任。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央廣前方記者對話中央指導組專家、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副院長邱海波,記錄阻擊疫情最後的戰役。

戰“疫”老兵:

新冠病毒是沉默、詭異的“殺手”

今天(30日)是邱海波在武漢的第71天。1月20日,他到達武漢,當天開始往返於各家醫院集中收治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ICU病房。

邱海波:“當時打電話來說武漢有事,有挺多重病人,你要來。到的時候,放下東西下午就進入紅區病房,看到一些病人病得很重,而且 ICU是滿的,當時就覺得問題比較嚴重。”

专访邱海波:重症医学,守住生命最后一道防线

總檯央廣記者採訪邱海波

邱海波是我國第一位重症醫學博士,在從事重症臨床的30年裡,他曾衝在抗擊非典、甲型H1N1流感的“最前線”。但這次與新冠病毒的“短兵相接”,他仍然感覺猝不及防。

記者:“重症醫學是生命救治最後一道防線,您此前也經歷過很多大的災難和救治,您覺得這次與以往相比,是否有很大不同。”

邱海波:“新冠肺炎的臨床特徵我們可以用一個形容詞,叫詭異。如果用醫學名詞,就叫沉默性的低氧血癥。病人往往燒也不太高,咳嗽是乾咳不太重,肌肉有點酸、有點乏力也不是很明顯,這樣的症狀可能持續時間很長。大概百分之十幾的病人發展成重症,如果你測血氧飽和度,會發現血氧飽和度很低了,甚至可以到八十幾。”

記者:“我們正常一般在93以上。”

邱海波:“90-93是及格線。大家到拉薩3700米海拔,稍微一活動就憋氣、心慌的厲害,這次新冠造成病人血氧飽和度八十多,和拉薩差不多,但病人症狀沒什麼。由此造成對疾病的識別、診斷、早期預警比較困難。還有一個傳染性很強,短時間內病人數量幾何量級上升,儘管發展成危重型的比例不那麼高,但是因為基數太大了,所以短時間內超過了湖北和武漢重症醫學或者叫ICU的救治能力。”

专访邱海波:重症医学,守住生命最后一道防线

邱海波

擴床,加人

盡一切努力與病毒爭奪重症患者

缺乏足夠的床位和設備,也沒有足以支撐重症治療的專業醫務人員,讓包括邱海波在內的每一個醫生都倍感焦心。專家組的共識是,必須盡一切努力擴床,做到應收盡收。

邱海波:“在很短時間裡,我們就提出要做重症醫院,迅速徵集一些綜合實力強的醫院,把它變成重症收治醫院,開始就3家,肺科、金銀潭和中南,但是很快就會發現這不夠,所以就變成9家,但仍然不夠,所以就有了雷神山和火神山,這都是以重症收治為主的。還有40家左右的醫院收治普通病人,當然還包括方艙醫院。”

专访邱海波:重症医学,守住生命最后一道防线

與病床一起增加的,是更多的醫務人員。從除夕夜第一批醫療隊到達武漢,先後有4.26萬醫護人員馳援湖北,而其中的重症專業醫務人員達到1.9萬名,這個數字已經是我國重症醫務人員總量的十分之一左右。在沒有特效藥的情況下,他們要嘗試對重症和危重症患者開展對症治療,給不斷惡化的病情按下“暫停鍵”。因為專家組已經明確,要做到有效救治,必須將治療關口前移。觀察病人的每一次呼吸,盯住生命指徵的點滴變化,這是屬於重症戰場的責無旁貸。

記者:“當時壓力大到什麼程度?”

邱海波:“太累了,躺下來就趕緊睡著。那時候在ICU裡看到的都是命懸一線,都是病重的病人。一天裡,上午、下午甚至晚上都要進紅區去處理病人的急救。”

在最初一段時間裡,大量臨時改造的病房內有時會出現短暫的供氧不足,邱海波和同事們開始習慣了要帶瓶氧氣進病區。

邱海波:“我們最高的時候高流量氧療設備一分鐘要用50-60升的氧氣,是平時的十倍。平時20張床,擴到60-80張床,氧氣壓力就會不夠,一旦氧壓不夠了,我們就得馬上穿著防護服推氧氣瓶去病人床邊。今天看上去就不可思議的是,你要進去病區的時候,每人必須帶瓶氧氣進去。”

专访邱海波:重症医学,守住生命最后一道防线

病毒可以隔離,關愛沒有阻隔

在不斷探索、調整重症病例治療路徑的同時,作為專家組成員的他也要給同在一線的醫務人員更多信心和支持。

邱海波:“重症病人上了呼吸機之後,如果供氧情況不改善,下一步就是俯臥位通氣。但是做俯臥位通氣是有點難的,病人有氣管插管,身上可能有尿管,引流管等等,又是一個鎮靜的狀態,翻過來其實是不容易的,在平時也要五六個醫務人員一起。平時以護士為主,但這時候穿著防護服,大家有恐懼心裡是很難做的。要把這個事情做成,必須讓大家覺得這後面有一個醫療團隊在支撐著我,所以那時候我們請管床護士來指揮,我們一波查房的醫生把病人翻過來,這樣保證做到位。”

专访邱海波:重症医学,守住生命最后一道防线

處於重症隔離環境下的病人,面臨不只是身體的病痛,更有心理上的焦慮和恐懼。雖然隔著厚重的防護服,但邱海波明白,與病人溝通的心不能有任何阻隔。

邱海波:“有一個武漢醫學會的老師,大概三十多歲收進了ICU病區,他就特別煩,我問他為什麼,給了他一張紙讓他寫,他就說我要手機,一看沒電了。問要手機幹什麼,他就寫‘爸爸媽媽在家,不知道我的情況,我也不知道他們是不是生病了’。當時查完房我就告訴他彆著急,我馬上給你拿個充電器進來。給了他充了電,他打電話知道爸爸媽媽沒事兒,從此就安靜了,之後恢復得很好。那次我是覺得,雖然病毒傳染性很強,可以用硬的東西把它隔離開來,但我們應該給病人更多的關心,如果你忽視了病人的情緒,也許你就錯過了一次讓他更快康復的一個機會。”

专访邱海波:重症医学,守住生命最后一道防线

武漢迎來轉折,但重症戰場仍要堅守

心理轉折,在二月下旬到來。在2月25日那一天,武漢市衛健委通報,48家定點醫院空床位達到4100張。

記者:“您是什麼時候開始覺得心裡會踏實一些?”

邱海波:“從2月下旬開始,我們的醫療力量、床位很充分了、治療路徑清楚了、關口前移都做到了,這時候還出現的重型、危重性的病人包括兩類,一類病人是以呼吸衰竭為主的,還有一類病人是基礎疾病跟新冠重疊在一起,大概2/3是因為年齡比較大,基礎疾病比較重。這兩類病人治療側重不一樣。當然我也覺得現在是比較有信心的時候,在過去一個星期裡頭,危重型的病人幾乎減少了一半,大部分病人救過來了,雖然壓力很大,但是比以前要有信心了。”

目前,湖北治癒率已經超過90%。這個數字背後,也是重症醫學艱苦探索的過程。他們是一隻衝鋒隊,更清晰地認識了這個疾病,也把治療中的經驗變成了可操作的臨床路徑。目前,在包括邱海波在內的專家組努力下,第七版新冠肺炎診療方案已經更新,我國的防控和治療經驗也被更多國家借鑑。而邱海波自己對重症醫學的未來有了更多思考。

专访邱海波:重症医学,守住生命最后一道防线

邱海波:“這次大考對重症醫學來講,是有很多考驗的,原來我們覺得床位已經不少了,但這次會發現三級甲等醫院重症醫學的床位應該得到更大發展才行。但日常這種短缺不那麼明顯,所以我們提出這樣的建議,能不能把一些綜合性的醫院讓它具有這種潛在的、變成重症醫院的能力,我們在裝備新的三級醫院時,就要具有轉成重症收治醫院的潛能。”

總檯央廣記者:郭靜、周益帆、杜希萌

部分圖片來自央視《面對面》

湖北特產空降中國之聲直播間,買!買!買!

40噸→峰值247噸,武漢新冠肺炎醫療廢物應急處置80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