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治縣:外邊有的,這裡全有

《太行山上的福地》 || 長治縣:外邊有的,這裡全有

先有長治縣,後有長治市

長治縣歷史悠久,堪稱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有“宗藩大國”、“山西巨郡”之稱。殷、周之前這裡屬《禹貢》所分九州中的冀州,春秋時屬晉國,戰國時期之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國分晉,韓置上黨郡,上黨為其別都,長治縣屬歸韓國。公元前262年,上黨太守馮亭聯趙拒秦,率上黨十七城歸降趙國,長治縣之地屬趙。秦始皇時,天下分為36郡,仍屬上黨郡。為中國最早開埠地區之一。

後幾經易名,於明至嘉靖八年(1529)更名為長治縣。名稱系嘉靖親賜,起因於陳卿起義,在歷時八年之亂後,嘉靖皇帝深感上黨政治軍事之重要,經平叛功臣夏言建議:升潞州為府,賜府名“潞安”,拆壺關、黎城、潞城之地在青羊山中設立“平順”縣,割附郭“百里長廊”置長治縣,意為潞州從此安定,祈望長治久安。從此,府縣同城而治,一直延續到1971年縣城遷址韓店鎮。因而“先有長治縣,後有長治市”,至今已400多年。

《太行山上的福地》 || 長治縣:外邊有的,這裡全有

以中國為範圍,如果說,100年文明看上海,1000年文明看北京,3000年文明看西安,5000年文明看山西這種說法成立的話,那麼,長治應該屬於山西核心區域之一!如果以長治為中心畫一個100公里的圓圈,源遠流長的上古殷商文化將囊括其中!這是古老中國最核心的區域所在。

縣域經濟方方面

長治縣的農業、手工業、商業自古比較發達,境內富藏煤、鐵、硫磺、石膏、鋁礬土、石灰石,有“煤鄉”、“鐵府”之美稱。境內煤炭開採年代相當久遠,鍊鐵鑄造也有2000多年曆史。春秋時冶鐵即已開始。歷經唐宋元明各朝代,已成為全國的鐵器生產基地。明以後,縣域經濟達到高峰。據《明史·食貨志》和《續文相通考》記載:明洪武五年(公元1373年),全國設有13個冶鐵所,潞安鐵所則為其中之一,縣境內之蔭城還專門駐有“鐵官”,負責管理監督冶鐵業。此外,縣裡生產的陶器、砂器、絲綢、皮革、織毯等手工製品也以造型別致、製作精良、工藝考究而暢銷四方。明代萬曆年間,長治縣生產的砂鍋,以其物美、耐實而大受京都居民喜愛,每年京城銷量達15000多口。以此為基礎,潞商運用而生,此為晉商先驅。

《太行山上的福地》 || 長治縣:外邊有的,這裡全有

因為發達的手工業積累,等解放後,長治縣先後建立了一大批手工業合作社。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長治縣大辦“五小”工業,手工業合作社升級為小型企業。如蘇店電器廠、蘇店鑄造廠、上秦軸承廠、信義農機廠、信義農修廠、韓店電爐廠、韓店皮革廠、北呈機電廠、北呈閥門廠、橫河車輛廠、西火五金廠、蔭城砂輪廠、經坊低壓電器廠、內王化肥廠以及焊條、造紙、塑料、銅器等工廠。縣營二輕工業之發達,晉省領先,僅有晉城縣可比。其最高峰為改革開放之後出現的長治洗衣機廠,其生產的海棠牌洗衣機曾經風靡中國一時。

先天富足的縣域平臺

地理位置:長治縣地處晉之東南,太行山脈中段西麓,上黨盆地東南部,是長治、晉城兩市的中間連接帶。距離長治城區15千米,北距省會太原230千米,距離北京680千米。面積僅483平方千米,系山西省面積最小縣域。

……

從氣候、物產、民俗考察,長治縣先天富足,備受上天眷顧,有著得天獨厚的發展平臺,居民屬於有福之人,幸福指數很高。

《太行山上的福地》 || 長治縣:外邊有的,這裡全有

沒有特色就是其特色

總結長治縣縣域文化,“沒有特色就是其特色”。因為外邊有的,這裡全有。但是它的特點是綜合性、均衡性,而不是劍走偏鋒,形成一個單純的特色。因而說,它不是騰衝那樣的邊地,不是大理那樣的異地,不是拉薩那樣的雪域,不是宜昌那樣的三峽,不是三亞那樣的海角,不是漠河那樣的極地!即使放到山西一隅,你沒有大同那樣的長城和石窟,五臺那樣的山體與佛教,平遙那樣的古城與票號,永濟那樣的黃河與鐵牛,就是比起臨近的壺關、陵川,其太行山特色都不夠典型。這是長治縣的遺憾,然而長治縣不可複製的的地方,正是它的中原文化的豐富性。我們必須轉換思維方法,重新認識這塊土地——它是一個綜合體,是山水地理與古蹟遺存的複合,是古代人文與現代創新的融合,是信仰精神與物質財富的天合,是生存實務與藝術夢幻的巧合。因此,考察這裡的旅遊、文化、經濟,不能分開來,而是要多方兼顧,方可更趨客觀全面。如同山西的文物與旅遊不可分割一樣。

《太行山上的福地》 || 長治縣:外邊有的,這裡全有

“五個一”文化特徵

對於長治縣,可以用“五個一”來總結:

一座廟名揚天下。都城隍廟坐落於東南部一座並不雄偉的山頭上。卻因與劉秀結下善緣而名聞歷史。從此這座護佑城池的廟宇不在城內,而呆在山野間,而令歷史大跌眼鏡,而它竟是不以為奇,反而敢以“天下城隍廟”相稱。這座廟是城隍祈福文化的一個亮點,也是帝王與黎明百姓和諧相處的一種昭示,它之所以千年以來長盛不衰,折射出的是當地居民對幸福的強烈渴望。由此,我們可以把住長治縣的一個重要文化特徵:祈福。

一座山威震南上黨。這座山就是老雄山。它位於縣境東南,海拔1416米,為縣境最高點。它屬於太行山脈系列。它的北面不遠處是一望無際的上黨盆地,而其背面及左右是起伏連綿的丘陵山地,往南望,就是晉城境之高平。它造型高聳,不僅氣勢雄渾,如一擎天柱石,立於上黨南界,鎮壓鬼怪,安撫人心,是周邊居民的依託之寶。在它的腳下,孕育出幾個名鎮如蔭城、西火、東火等,人文薈萃,人傑地靈,最讓人稱道的是以冶鐵為代表的手工業,曾經在明清時盛極一時。其蔭城鐵器品牌是長治縣人引以自豪、走向海內外的最大資本。

《太行山上的福地》 || 長治縣:外邊有的,這裡全有

一個袖珍版的“高臺上的中國”。我曾經稱晉東南為“高臺上的中國”。原因是因為太行山的支撐,晉東南相對於中原,是一塊典型的“高臺”;因為晉東南從遠古中走來,具備了老中國的許多“文明樣本”,堪稱老中國的縮影。長治縣作為晉東南的一塊腹地,正是這樣一塊袖珍地。中國如果具有五千年文明的話,應該從炎黃時代開始,而長治縣山地地形的存在,對於傳說中炎帝在上黨的農耕活動有支撐作用。如同學者劉毓慶先生所言,這裡的盆地、山嶺是人類文明的鳥巢。說其是縮影,從內部研究,一是這裡有著晉東南幾乎所有的地貌特徵,地理位置較好,與中原唇齒相依,軍事上有制控作用,和平時期,又是資源和手工業中心,可以參與國家建設;二是資源極為豐富,堪稱中國的“煤鐵之鄉”,手工業和澤潞商幫也由此而來,20世紀中後期,輕重工業也比較均衡,但其主體仍然是農業結構;三是紅色文化在這裡獲得巨大成功,這裡見證了20世紀內戰、外戰和建政活動,所謂小米加步槍的經驗異常豐富;20世紀中葉以來,鐵路、公路,工業和電信以雷霆萬鈞之勢進入本地區,打破了山地主宰,一切都在發生奇妙變化,山地、盆地文化與現代文明的碰撞,造成了今日文化的多元化。這裡既有大量古老的遺存,又充滿勃勃生機,加大著前進步伐。因此說,長治縣是神秘而神奇、“袖珍版的老中國”。

《太行山上的福地》 || 長治縣:外邊有的,這裡全有

一曲慷慨激烈的英雄文化迴腸蕩氣。長治縣文化中從不缺乏英雄色彩。我曾經早在20世紀末就論述過:

“晉東南文化首先是一種英雄文化,英雄活動和英雄崇拜貫穿了晉東南的整個歷史。”從遠古的神話傳說到戰爭到戲曲,隨處充斥著英雄情結。英雄成為長治縣人心中的夢中情人。本土湧現的英雄有隋末單雄信,宋朝抗金的王彥,明代“抗倭三傑”之一的任環等等。直正使長治縣人的英雄氣在全國大出風頭的是20世紀30年代到50年代整整20年的時光。長治縣出了成千上萬的抗日御侮、建功立業的遊擊英雄、南下英雄和翻身英雄(勞模),這些英雄讓長治人尚武精神、精神大放異彩。如民謠所說,“銅太行,鐵太行,太行人民英雄漢”。據統計,在抗日戰爭中,28370人次參軍參戰,獨立和配合八路軍主力作戰673次,共消滅日偽軍2316人,犧牲630人。中共長治縣委從建、撤、再建,從當地辦公遷移到外地再返回原地,在拉鋸式的反覆鬥爭中,充分展示出了他們艱苦卓絕、熟諳游擊戰術的勇氣與才智。在解放戰爭中,5700人參軍,9萬餘人次民工支前,15名區級以上幹部南下、北上,10餘萬婦女紡花、織布、做軍鞋,達7500件以上。他們的口號是,“要人出人、要糧出糧,解放軍打到哪裡,我們就支援到哪裡”。

《太行山上的福地》 || 長治縣:外邊有的,這裡全有

一段紅紅火火的冶煉史詩留給中國。以蔭城為龍頭的冶鐵、制鐵,堪稱中國手工業的一個典範。它具有幾個特徵:一是歷史悠久,遠溯至春秋;二是長盛不衰,歷史傳承完整;三是冶煉和交易規模驚人,明清時達到過高峰境界,上黨地區多個縣的冶煉受到其影響;四是在當時市場經濟並未全國統一的情況下,蔭城鐵器創立的市場規模已經超乎想象,輻射到海內外。蔭城鐵器成就了潞澤商人,也寫下了北中國冶鐵手工業極輝煌的一頁。在此方面,中國形成的市場格局大致是:南有廣東佛山,北有山西蔭城。

《太行山上的福地》 || 長治縣:外邊有的,這裡全有

如果您踏入長治縣,建議您:先去都城隍廟燒柱香,下山進西火,聽聽幹板秧歌,而後到蔭城看看民居老街,感受一下鐵文化,再到南宋看看五鳳樓,又到首陽山上尋根炎帝足跡,下山後直達八義古鎮搜尋紅綠彩,最後落腳經坊陳家院,見識一下潞商豪門,最後回縣城吃吃小米和子飯,聽聽上黨戲!

引自圖書《太行山上的福地》

《太行山上的福地》 || 長治縣:外邊有的,這裡全有


《太行山上的福地》 || 長治縣:外邊有的,這裡全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