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扒一扒“瘙癢”

人類真是一種奇妙的存在,有時我們甚至可以忍受疼痛,但皮膚瘙癢卻令人抓狂。有種尷尬叫“背心好癢”,還有一種委屈是“往左一點,往右一點,再往下一點”。這一幕幕讓人感同身受的場景我們就來扒一扒,爭取“讓你好受”。

瘙癢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皮膚瘙癢是在皮膚黏膜上引起迫切搔抓慾望的不愉快感覺,是許多系統性疾病和皮膚疾病的主要症狀,可以泛發全身,也可以侷限於某些部位。瘙癢的機制目前還未完全闡明,目前認為主要是由某些介質分別激活不同的神經元,位於真表皮交界處的神經末梢被激活使瘙癢衝動從外周神經以脈衝信號傳遞至大腦皮質層若干區域而導致癢感。

介質主要分為組胺類和非組胺類,目前針對組胺開發的藥物品種較多,今天就來盤他。組胺作為一種化學介質貯存在人體的嗜鹼性粒細胞和肥大細胞內的異染性顆粒中,當機體受到刺激後細胞就會釋放組胺。組胺有 H1-H4 四種受體,其中發揮促炎和免疫調節作用最常見的兩種受體是 H1 和 H2 型組胺受體,此外還有 H3 和 H4 型組胺受體。其中H1受體激活引起瘙癢,毛細血管擴張和通透性增高,呼吸道、消化道平滑肌收縮及腺體分泌增加,臨床表現為瘙癢、紅斑、風團以及鼻癢、流涕、噴嚏、氣喘、眼癢、結膜充血等症狀。

抗組胺藥專指通過與組胺受體結合而拮抗組胺病理作用的藥物,今天我們分清一代的氯苯那敏和二代的氯雷他定以及西替利嗪就完成任務了。

一、氯苯那敏與組胺H1受體結合缺乏選擇性,同時具有一定的抗膽鹼作用,親脂性,易透過血腦屏障,進入中樞神經系統與組胺受體結合,基於上述特點其主要的不良反應為嗜睡、口渴、多尿、咽喉痛、睏倦、心悸等。該類藥品由於有中樞抑制作用,影響學習和認知功能,不推薦長期使用。但急性蕁麻疹及慢性蕁麻疹急性發作,影響患者工作及生活時可以短期使用。

妊娠期及哺乳期婦女可以根據病情需要謹慎使用氯苯那敏(B類);老年人服用除非有嚴重肝腎功能受損一般不需調整劑量,但應中樞神經抑制和抗膽鹼作用,不作首選;兒童使用時應注意雖然說明書沒有年齡限制,必須充分評估療效風險後謹慎使用。

氯雷他定為強力長效抗組胺製劑。對外周性 H1受體有較強的選擇性拮抗作用,且對中樞性 H1 受體的親和性很低,故甚少引起中樞神經抑制反應和抗膽鹼作用。用藥期間可能出現頭痛、乏力、口乾、思睡、情緒不穩定等表現,但出現率低。

妊娠期及哺乳期婦女在權衡風險後可以使用(B類);老年人可以作首選,劑量除特殊情況外無需調整;兒童使用應注意適用於2歲及以上小兒;該藥通過肝臟代謝,肝功能受損者應適當減少劑量。

西替利嗪為二代抗組胺藥,有輕微的鎮靜作用,其具有高特異性阻斷H1受體, 對於H1受體選擇性要優於其他的臨床常抗組胺藥物。該藥不良反應和其他二代抗組胺藥差異不大。

妊娠頭3個月及哺乳期不推薦使用(B類);老年人可以作首選,劑量除特殊情況外無需調整;兒童使用該藥品說明書限定年齡為兩歲及以上,但據文獻報道817例1 ~ 2歲嬰幼兒服用西替利嗪(0.25 mg/kg,每天2次)18個月,安全性良好,不良事件與安慰劑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對兒童的認知學習、行為能力及生長髮育均無影響。肝功能異常者可首選該藥,對於腎功能受損者一般建議所有藥品應減量使用,嚴重腎功能受損者應禁止使用西替利嗪。

最後需要提醒的是,引起瘙癢的情況有很多,需經過專業判斷後選擇正確的藥品和治療方法。在臨床使用中常見一些慢性疾病患者在症狀消失後即停藥,症狀再次出現後再用藥,這種“按需”用藥的方式效果差,也不利於疾病的早日康復,應連續、規律用藥,完全控制症狀直至痊癒。症狀完全控制後停藥應遵循減小劑量-隔日服用-停用的原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