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蜀汉的马谡很像战国时期赵国的赵括吗?

爱旅剪影


是很像,马稷可以说是另一个赵括,但是他又和赵括有些不同。

1、两位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嘴强王者”。

一个和亲爹谈论兵事,作为名将的亲爹也难不住他,“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一个也喜好谈论兵事,言谈有物,哄得诸葛亮与他彻夜长谈,“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丞相诸葛亮深加器异”。

2、两位都是有家族光环笼罩的人

一个的亲爹马服君赵奢是赵国名将,与廉颇、蔺相如的地位差不多相等;一个的亲哥是刘备的亲信,并且与诸葛亮的关系很好,这是他们能得到重用的原因之一。

3、两位都是照着作业本做题的“解题小能手”,但都没有丝毫的战略眼光,这其中又有微妙的差异。

赵括是做题小能手,想当然的罗列了一堆战场要素然后直接答题,再按照自己写出的答案强行操作,一旦出现意外则进退失措;马稷则是有了标准答案但是不想抄作业,一定要另辟蹊径,却又能力不足,最终崩盘。


先说赵括。

这位厉害的地方在于,在上战场前就已经在作业本上写出了长平之战的“解法”,因此既没有理解老将廉颇的战略意图,也没有研究清楚地形。

进了军营就是一通神操作,先把规章制度改了,再撤换了军官和吏员,在面临强敌的情况下,先从上到下来了一波清洗,完全不顾及是否会动摇军心,是否会导致军队编制混乱,是否会引起军令不畅。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

接着秦军施小计诈败,赵括就干脆利落的放弃老将廉颇千辛万苦打下来的百里石防线,大军倾巢出动,让最会抓战场时机的白起用小股精兵抄了后路,攻陷了故关,破了百里石防线。

果不其然,本来军心稳固的赵国大军经过赵括的操作后军心不稳,被白起抄了后路,切断粮道后,立刻“士卒离心”——这个时候赵国和秦国军队还没有进行大规模接触,按理还没到崩溃的时候,此时的“离心”显然是因为此前赵括一系列动摇军心操作的后果。

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详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

百里石防线被破,使得赵军陷入了战略被动,大粮山——长平关=故关(百里石防线)——丹朱岭——空仓岭,这一圈形成了一个对赵军的包围圈,可以说到了这个时候赵军就已经输了.

然而输也有不同的输法,赵括之后的决策说明他完全没有把握大局的能力,起初几次轻装精兵出兵不利就停止进攻,就地防守,就说是择机突围,然后就是突围的时机逝去,直到断粮一个多月后,赵军因为饥饿和绝望导致军心溃散,最终的结果就是全军覆没。

赵国的国运一战就此终结。

再说马稷。

作为“嘴强王者”的马稷在这一次北伐中也算被诸葛亮托以重负,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街亭是诸葛亮整个北伐战略的重中之重。如果用游戏中的说法就是占住街亭就是“卡点”。

从图片中可以看出,街亭是陇山的关陇道、番须道、鸡头道、瓦亭道南下的交汇点,卡住这个地方,能够获得巨大的战略优势,一个是能够切断曹操大军的后续粮草,二个是牵制住曹军的大量兵力,面对这个“卡点”,曹军必须考虑要不要拿下,拿下,则街亭易守难攻,历史上早有前例,不拿下则腹背受敌,如芒刺背,三个自身有了战略主动权。

因此,诸葛亮在出征前就已经对马稷说了,你好好给我守住这个城,守住了就是胜利。

但是马稷是谁?

他是一个深受诸葛亮赏识,能和诸葛亮通宵达旦论兵事的“人才”,自信心爆棚,他压根就没搞清楚诸葛亮的战略意图,自行理解后就是妄自行动。

他没有按照诸葛亮的命令进城固守,而是按照兵法上所说的占据上风,想着有了地利能够一举拿下张郃,结果就不用说了。

谡违亮节度,举措烦扰,舍水上山,不下据城。


闲话说历史


马谡和赵括有相似之处

1、马谡和赵括都是晓有名气的人,都有一定军事理论知识,都很善谈。

2、马谡和赵括都是由于军事行动失败而死于非命。马谡守街亭没有守住,被诸葛亮依法处死,赵军被秦军包围,赵括率敢死队突围,被秦军射杀。

3、刘备曾说过马谡不可重用。赵括的父亲赵奢和母亲都说过赵括不可重用,把军队交给赵括挂帅会毁了国家。马谡和赵括都有致命的缺点,给所在国家带来严重的损失。

4、赵奢被封“马服君”,据说后人姓马,东汉名将马援是赵奢后代。

5、马谡和赵括都是历史上知名度很高的人物,他俩的教训常常被人提起,让人引以为戒。


大白白野


两个人确实有相似之处.都是过于太自信自作主张的人.赵括在长平之战让赵国损失惨重.马谡在街亭之战让属汉损失惨重.都觉得自己熟读兵书懂兵法但没有实际经验都属于纸上谈兵的人


青春嘉年华666


赵括和马谡不同,马谡并非无才能而是失误铸大错。赵括纯属没有领兵打仗经验的学院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