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失眠啊,一而再再而三,怎麼這麼難克服啊?

題記:談了那麼多失眠和治療方法,其實,能真正把失眠迅速解決的,少之又少!失眠者痛苦的稱自己是可憐的流浪狗。於此,大多數醫生其實真的挺無奈!其實,從接觸的失眠人群來看,仔細分析,總能找出千絲萬縷的心理因素!對付失眠,也許最最根本的是放下心裡那顆懸著石頭,能讓自己穩穩地,思想無牽絆……


慢性失眠啊,一而再再而三,怎麼這麼難克服啊?

雲朵邊安心睡下


失眠是最常見的睡眠障礙,病程常呈慢性

一項跟蹤隨訪調查研究顯示,有失眠症的人接近70% 在1 年後仍失眠,50%在3 年後還有失眠的痛苦問題。

僅憑主訴,就知道大眾的失眠複發率高,很難根治。

慢性失眠對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深遠,但又往往很少引起臨床醫生的重視。醫生的常見處理方式就是開藥,但失眠的主要藥物治療大家都知道,僅推薦限短期使用,但是矛盾就在此,短期的治療並不能治癒慢性失眠,很多患者可能需要長期的用藥。


慢性失眠啊,一而再再而三,怎麼這麼難克服啊?

數呀數


有一類失眠叫睡眠滿意度不高

失眠,最新的發生比例應該高達40%!其中有一項數據很有意思,25%成人對自己的睡眠不滿意。

這種不滿意,是指:感覺睡得不香,感覺自己沒睡著,感覺一直在做夢,感覺第二天不解乏!

仔細詢問枕邊人或者家屬,其實患者本人晚上都打了鼾!

這類失眠患者可能存在焦慮、抑鬱情緒,神經過敏,過分關注身體、缺乏自信、追求完美、要有較高的控制慾,過度地看重睡眠本身,想要完美的睡眠!

久而久之,也是一種慢性睡眠問題了!

慢性失眠啊,一而再再而三,怎麼這麼難克服啊?

睡眠不滿意


慢性失眠

失眠持續存在,或反覆發生,時間較長或影響工作學習和生活!

很多慢性失眠患者的症狀會間斷出現,不一定每夜都會出現,症狀多在遇到壓力時復現,即使是持續性失眠患者,夜夜之間的變異也是很常見的,偶爾也會夾雜一二晚好的睡眠。

那麼這樣的失眠問題,就和原有的失眠診斷有異:每週至少出現3個夜晚,持續至少3 個月。作為精神科醫生,此刻便要不拘泥於教科書了,對於失眠的診斷關鍵是必須要出現日間功能的損害和痛苦。

慢性失眠啊,一而再再而三,怎麼這麼難克服啊?

失眠損害


說破大天,迴歸到治療問題上,還是主要依靠藥物!

藥物治療失眠的目標是既能保證充足的睡眠又不會導致白天嗜睡,鎮靜催眠藥物應該使用最低有效劑量,應逐漸地減量以防止失眠的反彈,繼續使用的需要應該通過週期性地使患者斷藥的嘗試來決定。

需要記住的是這些藥物對於慢性失眠患者可能只是改善睡眠,而沒有根治疾病的作用,對於失眠持續存在的患者可能需要長期用藥。這時候作為醫生,應該在患者前來諮詢或取藥時,每隔至少6個月再評估持續的效應和潛在的不良反應。


慢性失眠啊,一而再再而三,怎麼這麼難克服啊?

失眠

如果一些患者可能需要並且受益於長期的鎮靜藥物治療,而不會出現明顯的不良反應日,那麼我們認為這算是一種良好的平衡,可以接受。


開頭講到,不良睡眠習慣和對睡眠錯誤認知,可能是導致失眠產生和持續的原因。

我們試著標本兼治,那麼就要嘗試解決慢性失眠患者的真正內心問題。 認知行為治療可能是最好的一種治療失眠的心理方法!它是通過改變患者的不良睡眠習慣和對睡眠的錯誤認知來達到治療目的,包括:刺激控制療法,睡眠限制療法,放鬆訓練,認知療法,睡眠衛生教育。結合患者的具體情況,可以單獨使用,也可聯合使用。這種心理治療比藥物的作用持久,因為藥物並不能夠針對失眠的病因和持續因素進行治療,在撤去藥物之後症狀往往會復發。

可惜的是,目前心理治療應用到臨床上來仍舊很少,主要是因為花費時間,開展起來相對麻煩。

慢性失眠啊,一而再再而三,怎麼這麼難克服啊?

寫在最後,碎碎念

沒有一種治療對所有類型的失眠都有效或能被所有患者都接受,但在失眠的治療中,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絕對有互補的作用。

但有一點:必要時合理地用藥,儘可能降低失眠對生活質量的影響;同時調整心態,心理的負擔放下來,讓心腦休息一下,有時候就豁然開朗,忽然間睡好了!

治療的最終目的是痊癒——如嬰兒般酣暢淋漓的睡眠感覺。

慢性失眠啊,一而再再而三,怎麼這麼難克服啊?

好好睡


參考文獻:

1.Buysse DJ, Angst J, Gamma A. Prevalence, course, and comorbidity of insomnia and depression in young adults. Sleep.2008. 31: 473-480.

2.Morin CM, Benca R. Chronic insomnia. Lancet. 2012. 379:1129-1141.

3.Kaus SS, Rabin LA. Sleep America: Managing the crisis of adult chronic insomnia and associated conditions ]. J Affective Disorders. 2012.138:192-212.

4.Sateia MJ. Update on sleep and psychiaric disorders. Chest. 2009.135:1370-1379.

5.Vallieres A, lvers H, Bastien CH. Variability and predictability in sleep patterns of chronic insomniacs.J Sleep Res.2005.14:447-453.

6.Ebben MR, Spielman AJ. Non-phamacological treatments for insomnia. J Behavioral Medicine. 2009. 32: 244-254.

7.Vande laar M, Verbeek 1, Pevemagie D. The role of personality traits in insomnia. Sleep Medicine Reviews,2010,14:6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