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或許是娘胎裡帶來的

最新發現 | 失眠,或許是孃胎裡帶來的

如果失眠,首先想到的原因是心情不好、過度勞累還是其他疾病的影響?近日,一項最新研究表明,失眠有可能還與遺傳基因有關!這將有助於理解失眠的生物學機制,尋找新療法。

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我們特邀全國精神專科排行第一的醫院 ——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精神科的張衛華副主任醫師對這一最新成果進行解讀。

最新發現 | 失眠,或許是孃胎裡帶來的

最新發現 ——

基因可能引起失眠,失眠可能遺傳

日前,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Molecular Psychiatry上的研究報告顯示,來自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和聖地亞哥醫療保健系統的科學家通過研究,發現了能夠誘發睡眠問題的特殊基因,相關研究闡明瞭失眠症和諸如抑鬱症等精神疾病(或2型糖尿病等疾病)之間的遺傳關聯。

研究人員分析了3.3萬餘名美軍士兵的脫氧核糖核酸(DNA),按照歐洲裔、非洲裔和拉丁美洲裔分組,結合近期兩項使用英國生物醫學庫數據的研究,發現失眠關聯7號染色體變異,歐洲裔還關聯9號染色體變異。7號染色體變異接近一些關聯酒精消耗、大腦發育和睡眠電信號的基因。

研究者Murray Stein表示,這些研究非常重要,因為其能夠幫助我們闡明人們遭受失眠症及不同睡眠問題的原因,更好地理解引發失眠症的分子機制對於後期開發治療睡眠問題的新型療法至關重要。

專家解讀 ——

針對這一報告,北京大學第六醫院精神科的睡眠障礙、焦慮抑鬱障礙專家張衛華表示,截至目前,醫學上尚未對失眠的原因探得確切因素,現階段看來,互相制約的情況偏多。而這項研究提供了遺傳學角度的證據,找到了一些和失眠相關的基因位點,而這些位點同時和抑鬱症、糖尿病等病症的位點存在一定關聯。

張衛華表示,睡眠是大腦的高級功能,有一定累加重疊等綜合作用的結果,並非是某種基因簡單參與。所以,目前仍無法具體確定是哪些基因參與了睡眠的調節,而這也是生命科學研究的難點之一。

這個研究的重要意義在於,失眠的發生和其他健康問題比如糖尿病抑鬱症等,在基因上存在一些關聯。提示我們理解這些疾病的病理機制和臨床干預時,要綜合考慮多個方面的情況。

可以說,類似的科學研究可以協助科學家們更為深刻地理解人體和疾病。但從目前來看,文章中的結論屬於探索過程中階段性的發現,至少在短期內不會有針對臨床治療方面有實際的突破。

特別提醒 ——

睡眠是身體晴雨表,病了得看

失眠是一種常見的睡眠障礙,一般人群中有1/3以上的人一生可能會經歷不同形式的失眠,其中持續時間超過6個月以上的慢性失眠不低於5%。失眠可發生於任何年齡,成年(包括老年人)男女比例為1:1.41。

張衛華說,睡眠是人類基本生命需要,跟很多因素都是相關聯的。所以,理解失眠問題不要緊緊盯住一點,要結合身體的其他狀況,包括遺傳背景、工作生活環境,同時關注有無其他疾病。

可以說,失眠不是病因,是結果,把它看成是一個身體的晴雨表更有意義。“就像一個人食慾不佳,在希望儘快改善這一症狀的同時,更應該考慮導致食慾不佳的原因,然後做出相應處理。睡眠也是相同的道理。”張衛華生動地比喻。

所以,專家提醒,一旦睡眠出現問題,可以先嚐試自我調節,放鬆心態,若無改善的話,一定要尋求醫生的專業幫助。

如何算是“規律的作息”?

第一,準時起床最重要,推薦在清晨5~7點鐘之間選擇一個適合自己工作生活規律要求的時間點,然後堅持,節假日也不例外。

第二,保證夜間臥床時間,大多數成年人在7~8小時,最低要保證5小時。

在滿足這兩點的前提下,保證最晚夜間12點左右去臥床,午睡可以安排在12~13點左右,只睡“一覺”,睡不著時臥床不宜超過半小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