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看中國之浙江:寧海縣,小縣城有大歷史。

寧海縣歷史

寧海:一片波瀾寧靜的海灣,一方安寧祥和的樂土。

寧川:寧海縣據天台山脈東麓下坡處,川流眾多,而川流兩岸與沿海均為人口稠密處。南宋紹興三年(1133)縣令李知微作的《縣學新泉記》有“寧川,海邦也。瞰臨渤澥,鹹氣所鍾,宜不知以泉為貴……”。

宋代王藝《後梁宣帝祠碑》(見《赤城集》):“餘宦遊寧川,寧川地廣,山連括蒼,水通閩中,得無名山大川神靈勝蹟者乎?”都是將寧川作為寧海縣的代稱。清末歲貢葉桐封《寧海縣歌》:“丹邱白嶠古名區,西接天台東尾閭。帶文明回浦水,千秋靈氣產名儒。”丹邱、白嶠、回浦,均為寧海縣別稱。丹邱:海外神仙地,晝夜長明。宋《赤城志》載“丹邱,(寧海縣治)南九十里,葛玄煉丹處。”唐武德四年,縣治移至海遊,與丹邱山相近,丹邱成為寧海縣別稱。

元代天台賴良《江浙元代詩人選集》中,將寧海籍詩人稱為“丹邱某某”。白嶠:寧海縣最早縣治地。白嶠又稱雲嶠,雲嶠系員嶠諧音誤讀。《列子》:“渤海之東,有大壑焉,其中有五山:一曰岱輿,二曰員嶠,三曰方壺,四曰瀛洲,五曰蓬萊,仙聖之所往來,其山根無所連著,常隨波上下,帝使巨鰲十五戴之,五山始峙。”今寧海的白嶠和瀛巖傳說就是兩座曾浮在海上的神仙居處,被巨鰲拉到此處後生根立腳的。回浦:西流至水曰回,近水之地曰浦。

地名看中國之浙江:寧海縣,小縣城有大歷史。

寧海縣第一部歷代詩歌總集就稱《回浦詩錄》桃源:古代寧海縣城中心有一河叫桃源河,兩岸是一邑最繁華之地。至今縣城仍保留桃源街道、桃源路、桃源村等地名,都是古代寧海縣別稱的延續。緱城:相傳周靈王太子王喬在河南緱氏山學道,成仙后乘白鶴飛到浙東,成為天台山主神,號稱“桐柏真人”。以“緱城”代稱寧海最早見於史籍的是宋代的《嘉定赤城志》卷四十中:“郡倚山瀕海,易以捍守……故五邑聚落,往往以城寨、營柵、屯戍得名,如臨海之新城、城門;黃岩之漢城、古城、建城、莆林城、孫恩城;寧海之緱城,則以城名。”而以緱城代稱寧海最為流行時代當在明代方孝孺一案平反之後。

《嘉定赤城志》載,當時寧海縣轄六鄉十九都,今天大佳何鎮一帶稱朱開鄉堠城裡。方孝孺自稱侯城生,被滅十族,為中國歷史上株連之最,使寧海縣這山陬海隅的小縣聞名天下。因“堠”和“緱”兩字形相近,明萬曆初,方案平反,遂逐漸將“緱城”替代了“堠城”,方孝孺也從“侯城生”尊為“緱城先生”了,於是“緱城”名字大振,成了寧海縣名最亮麗的名片和代稱。如明萬曆二十年(1592)任寧海縣令的王演疇《李氏宗譜序》:“舊門生李明善從緱城來”,“思當日令緱城,實無以厚緱人”。《光緒寧海縣誌?楊武傳》載:“軫南張公嘗寄語云漢顏公曰:‘緱城石、楊二先生誠有澹臺氏風’”(張、顏均先後任寧海知縣)。

清代寧海教諭盧標編了一本地方史料彙集,題目就叫《緱城漫鈔》。明後期和清代修的家譜方誌中,基本上都是將“緱城”替代寧海縣名和縣城名。直至民國24年(1935),新置緱城鎮,“緱城”才作為縣治所在地的專稱。然作為縣名和縣治名代稱一直延續到今天。

2018年末,寧海縣下轄4個街道、11個鎮和3個鄉,共有42個社區居委會和363個行政村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