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地产的,别总瞧不起人家做实业的!

很多年前,某中部省份的许多老板,做企业都显得雄心勃勃。他们低头不见抬头见,总是互相交流意见,彼此帮衬,脸上洋溢着蓬勃之气。有一些做实业的老板看一位地产大佬拿项目多、赚钱快,就问他做地产的门道,打算着自己拿钱往里砸,或表示与他合作。但这位大佬到最后往往都是一句话,做地产难啊,水太深了,你们还是干好老本行,别轻易往里面跳啊。

有些老板言听计从,继续服膺这位大佬,手里如有了地,就拿出来和他合作开发;但另有一些老板却没听,平时没事老琢磨,一旦有机会了马上就愣着头去干,结果干着干着尝到了甜头,成了行家里手,也在地产界封神。

多年之后,那些当初听了大佬话没胆盖房子的,不少人喊着后悔;而坚决随着感觉走杀入地产圈的,却都感到庆幸。私下里,他们可对那位地产大佬有了意见:”都是老伙计了,不能这样确(quo)我们吧!”“虽说同行不同利,虽说害怕我们抢地盘、争生意,也不是这样干的嘛!”

在这个过程中,大佬们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在一起聚会的次数越来越少了。就我所见,至少是表面上的那种称兄道弟、一团和气是逐渐淡化了,每个人关起门来评价对方,往往多了一些不以为然、以邻为壑的意气。

当然出现这种局面,还有多种原因,比如说企业大了,老板们都成了诸侯王,道不同不相与谋,即便“道”同了,以各自的实力而言,谁又服气谁?最根本的一点,还是因为多年前的那些“掏心窝子话”,让他们感觉到友情和尊严受到的了伤害,以致于现在每每想起,心里总会不快。

有人说,这事是真的吗,该不会是你瞎编或妄自揣测的吧?老板们的心胸总不至于如此不堪吧?在此,我不想回答这些问题。我只想强调一点,大佬们也是人,是人就会“记仇”,就会有小心眼,前些年,地产业财源滚滚,你说谁会和钱过不去?我现在扳起指头给你数一数,起码会举出至少四五个例子。

他们是谁?他们说的又是谁?对不起,我不会告诉你。

做地产的,别总瞧不起人家做实业的!


2

言归正传,说几个在经营实业之外,一路走来成为“大地主”或“地产大佬”的企业故事。这次要点出名,但绝不是上文所说那些老板的对号入座。

先说“无心插柳型”。

比如金星啤酒,1982年创立,大家都知道它近40年的匠心都为一瓶“好啤酒”。但是,最近它从郑州市区外新郑搬迁,一下子爆出它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地主”:不仅这里“雪藏”着300多亩土地,而且,其在昆明、四川、贵州、南京、成都、南京、甘肃、山东太原、咸阳以及省内的周口、安阳、漯河、信阳、南阳、三门峡等地的子公司,也都“囤积”着大量工业用地;目前,昆明、甘肃、郑州的土地有的已开始变性,金星啤酒早已成立地产公司,准备拿来盖房子。据说,金星啤酒拥有的土地价值约为60亿元。

这让人想起前期专门发展工业地产,而后又走向前台大力开发房地产业务的TCL集团,两家企业走的路何其相似。

再说“逼上梁山型”。

这方面的典型属双凤鞋业。它早期靠小作坊起步,没钱买地办工厂,就一步一步靠租房子开展生产经营,先后搬了14次“家”。靠着滚动发展和日积月累,她开始在郑州、洛阳的十字路口买门店,一家、两家,直到买了100多家,猛然发现自己成了拥有数万平方米门面房的大房东。拿着它们做抵押,双凤鞋业贷来了款,也买了地,建成厂房后就扩大生产,至今成了业内响当当的鞋业品牌。

《纸牌屋》上一句话,“退一步,着眼于大局,这便是你吞下一头鲸的方法,每次只咬一小口。”双凤鞋业每次只咬一小口,把自己咬成了一个“大房东”。

第三,说一说郑州宇通集团这样靠兼并重组而发展起来的地产大佬,我们可称之为“土地兼并型”

早年,宇通集团兼并了郑州旅行车厂、郑州工程机械厂、河南水利机械厂、重庆客车厂、兰州客车厂后,利用其原厂址大规模开发房地产,始组建绿都地产集团。河南正道集团、豫发集团,早年的思达集团、花园集团、江海集团,等等,情形与宇通集团近似。

做地产的,别总瞧不起人家做实业的!


第四,海马集团、锦艺集团这样的“跑偏型”,也具有典型性。

2007年,海马集团进军河南,在郑州新区买了大量工业用地,后来,他们组建房地产板块, 开始大规模开发房地产。而今,海马的汽车板块衰落了,但他们通过开发房地产却赚得盆满钵满。锦艺集团呢,来郑州一口气收购了国棉二厂、一厂和六厂,原厂搬迁之后,他们将原厂址开发成商业综合体。没成想这成了一种商业模式,锦艺集团以此为蓝本在全国到处收购纺织企业,一家家比照着搞成商业综合体。纺织板块呢,随行就市,倒做得不咋样。

全国性的企业,杉杉、雅戈尔、美特斯邦威,等等,好像也都如此。

第五,丹尼斯百货“守正出奇型”

丹尼斯百货看上去是做百货的,但实际上,它还是一个大型商业地产商,原因是,它一打进入郑州并在河南各个城市布局,就自持物业。目前它拥有的物业面积约为500万平方米,粗略估算的市值约为500亿元人民币。这和麦当劳自持物业的发展模式极为类似。

第六,瑞贝卡式“多角扩张性”

瑞贝卡集团看上去几乎“无所不能”,除主业发制品之外,目前扩张的触角涵盖公共事业、投资等20多个产业门类,其中就包括房地产,近几年更是大规模发展旅游地产。这种类型的企业,我们还可举出天伦、思念等作为例子。

第七,昌建式“改制副产品型”。

昌建地产原名双汇地产,2003年双汇集团改制,将其剥离出来,万老爷子仅通过漯河万浩实业投资有限公司,控其股份31.4%,位列第一大股东。经过近20年的发展,如今的昌建地产拥有30多家控股子公司,资产超百亿,位居河南省民营企业百强第39位,集团业务涵盖房地产开发、金融投资、资产管理、商业运营、酒店连锁、建筑装饰、园林绿化等众多板块。有意思的是,2017年上半年,双汇又重新成立了地产公司,名字就叫双汇地产,不过,此双汇地产和彼昌建地产,产权、业务等方面可没半毛钱关系。

第八,花花牛式“先有鸡后有蛋型”。

花花牛乳业集团老板关晓彦,早年在平顶山以做地产起家,旗下企业为河南佳田实业。后来来到郑州收购花花牛乳业,目前正筹划该企业的上市。但这并没耽误老关继续做地产业,近几年频频在省内各大城市拿地,赚得钱要比卖乳品多得多。像他这种既把地产做得好,又能耐住性子把实业搞得风生水起的,在老板中真不多。

前些年,我的老师刘伟先生接受一些地产老板、矿产老板的咨询,说,刘老师我想转型,你看有什么项目可以去干?刘老师的回答是,你还老老实实做地产、开矿吧,因为你们挣快钱、挣暴利挣惯了,心态已经变了,转型做实业,你们有那份耐心吗?懂行吗?那赚得可都是辛苦钱。

做地产的,别总瞧不起人家做实业的!


3

好了,以上所列,有点娱乐性质,因为所有概括并不太为严格,且不少已为大众所知。这几年,经济形势不好,做实业的普遍喊难,但我看起码这些兼做地产的,日子相较要好过一些,谁都明白,过去的10年,正是房地产业的黄金10年嘛。

当然,也有一些做地产失败的,我手头能点出名字的就有一大沓。能说什么呢?只能说它们笨,或选择的时机不对,或团队的专业能力不足,或贪心太大,比如许昌的某一家发制品企业,同一时期数盘并举,到资金链断裂,愣是把自己包括发制品主业拖死。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拿这话形容前些年地产业的发展,并不为过。有一老板,早期靠做医疗器械、礼品贸易起家,2010年一个偶然机会,他看到一个城中村项目要拆迁改造,就通过各种途径把它拿了下来,然后倾注身家性命,用5年时间起了一个楼盘,整体清空后纯利润就有数亿元,而后越干越有劲,老业务早就扔了。他告诉我,这个项目仅盖章他就找众多部门盖了500多个——这种专业度和耐受力如果没有,干地产就是自动找陷阱跳。

但并不是所有老板都会接受这种诱惑。比如上文提到的宛西制药,做地产仅仅是一项副业,有地了就开发,没地了就闲着,而且仅仅局限于西峡那个小县城。森源集团、金龙集团也是,给职工盖房子,自己不开发,找到建业集团当合作伙伴,这种“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态度,是老板头脑清醒的表现。

我一朋友宋涧松认为,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优势,做实业的一定不要丢失自己的长项,不要扬短避长。马云、任正非没做地产照样引领风骚,很多做实业的进军地产并没有赚到钱。从长远的观点看,实业为大,一定不要迷失方向,不要投机,投机没有出路。

记得2008年前后,一个地产老板每次找来,总要和我较劲,地产也是实业,一定要我为地产正名。我说有这个必要吗?做地产也可以做得高大上,也可以赢得社会尊重,非得往实业靠,你以为做实业的都好欺负啊。当然这同样也是一句玩笑话,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运营规律,混淆了彼此的界限,老板思路就不一定会清晰了。

这几年,像文章开头所说的一些老板那种埋怨某地产大佬的情况,越来越少了,毕竟一代人正在老去,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选择权都在自己手里,做地产的道道儿也都公开透明,如果想干,有钱、有人、有项目、有门路、有决心,就立马扯起大旗去干了。只是,现在房地产业严格调控,且巨头纷争,还有多少人愿意去试这个胆?像某某地产,前些年在郑州赚得盆满钵满,手中屯的地也开发得差不多了,其旗下某某(郑州)置业有限公司已经注销,现在大有从郑州扯乎走的意思——大者如其都这样了,其他实体企业是否也要三思一下?

做地产真不是玩的,为地产而地产,那个好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更希望老板们都能像双凤、丹尼斯这样,最终“守正出奇”或“无心插柳柳成荫”。

这是对勤恳、坚持、专一等精神品格的回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