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別離:陪伴母親日記》:母親與阿爾茨海默病的15年


2001年,作家聶曉華的母親患上阿爾茨海默病的時候,中國還很少有人得這種病。她將自己在15年間陪伴母親的過程記錄下來,最終匯成一本真實記錄阿爾茨海默症病人狀態的日記。


在患者數量愈加增長、老齡化問題日益加劇的今天,此書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義與價值。下文是北京青年報對《生別離:陪伴母親日記》作者聶曉華的部分專訪內容。通過她的講述,讓我們不再誤解這是一個“可愛”病症。
手 記
“那天,母親和我拉家常時很隨意地說:‘我把誰是你嫂子忘了。’那是母親大腦第一次死機。”


那是2001年,聶曉華49歲,家中長女。11月,母親被確診為阿爾茨海默病中早期。


“儘量讓她多做事情。這種病病程一般為九年,前三年喪失空間概念,病人容易走失;中間三年喪失時間概念,病人分不清晝夜,往往會白天睡覺,夜裡起床,白天黑夜完全顛倒;最後三年,病人會喪失一切記憶,他們不認識任何人,包括身邊最親近的人,同時大小便失禁,生活完全不能自理,還有些人會喪失行走能力、說話能力、吞嚥能力等。每個人的表現形式是不同的。”


聽大夫交待這些話的當日,她在心裡想:母親,不會走到那一步吧?


最終,母親走到了2015年1月24日。那日傍晚,母親被送至殯儀館時,毫無徵兆地,天空飛起小雪。

《生別離:陪伴母親日記》:母親與阿爾茨海默病的15年


《生別離:陪伴母親日記》:母親與阿爾茨海默病的15年


人世間,天天都在發生著生老病死、喜怒哀樂的故事。

每個人以及你們的家庭,願你們安好,也願你們面對。

——聶曉華


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是一種起病隱匿的進行性發展的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臨床以記憶障礙、失語、失用、失認、視空間技能損害、執行功能障礙以及人格和行為改變等全面性痴呆表現為特徵,病因迄今未明。65歲以前發病者,稱早老性痴呆;65歲以後發病者,稱老年性痴呆。

阿爾茨海默病是一種病

這種病人也應得到理解尊重


北青報:作為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家屬也很難吧?


聶曉華:看護這種病人,對家屬來說是一個特別巨大的負擔。


但是如果你有一種苦,你能跟別人說出來,或者你知道別人跟你有共同的經歷,並且他們有處理這種經歷的經驗,如果看護病人的護理人員能夠得到這種聲音的支持或情感上的互動,我覺得它多少能減少一些煩擾。


其實這也是我把這本日記整理出版的動機,我希望它能給更多人一種心靈上的撫慰。當你知道你所經歷的痛苦,別人也經歷過、別人也走過來了,這時候會增加你走下去、面對它的決心和勇氣。


北青報:那我特別關心的是,您自己呢?這15年應該也是一個苦難。


聶曉華:我好像還好。就是很自然而然地覺得,這是你的責任,你就必須做的。好多人說,這15年你特痛苦吧?我是碰見事兒的時候很痛苦,過去了我就沒事兒了。

《生別離:陪伴母親日記》:母親與阿爾茨海默病的15年


北青報:而且您一直還堅持工作。那天有聽眾提問您,“要不要放棄工作專職陪伴母親?”


聶曉華:我回答的是“不要”,如果失去了自己,那你也照顧不好母親。你稍微拉開一點距離去掌控這種局面,把事情處理好的可能性更大。


有的時候上班跟同事聊一聊,也可以換一換腦子。比如給父母搬家的那個元旦,過得特別狼狽,雞飛狗跳的,覺得簡直是沒辦法了。到辦公室跟同事一聊,同事說,“哎呀,老人都是這樣,一搬家就是把根拔起來了,不能隨便給老人搬家。”你一聽,“哦,是這樣啊。”馬上就輕鬆點了那種感覺。因為你瞭解了。我現在知道這個,一個事情如果你知道是為什麼,你就不焦慮了。如果你不知道,你就會特別焦慮。


《生別離:陪伴母親日記》:母親與阿爾茨海默病的15年


北青報:好多人聽說這15年,習慣性第一反應會稱您是“孝女”。


聶曉華:其實是親情吧,它是一種血脈的東西。完全沒有了對事情好轉的期待之後,剩下的就是一種關愛。那種關愛並不給你造成多大的壓力和負擔,也不需要你咬牙堅持什麼。因為你也沒做什麼呀,不就是在很簡單地盡你這一點點責任嗎?“算了,我不管了,放棄”,這是絕對不可能有的。不存在“放棄”這種選擇。因為她是母親,你不管她誰管她?


而且最後看見媽媽在床上躺著,像小鳥一樣張開嘴等著吃的,那個時候你心裡湧出來的是一種柔情。你不能跟她交流了,她也不會跟你交流了,但是你會想,她現在還能看見嗎?她現在有什麼感覺呢?


到最後兩三年,我母親已經進入植物人狀態。對於這種生命狀態,我也做了很多思考。我當時反反覆覆地在想,我媽媽現在還活著嗎?如果見到火苗才算是活著,那她已經死亡了,她沒有火苗了。可是她還在冒煙,她裡面還有熱量。這種生命在死亡和活著之間徘徊。


如果一個浪花是有生命的東西,那她碎了的時候,浪花的生命已經結束了,可是她迴歸於水,水是有生命的。我知道我母親的生命在什麼狀態,她不是浪花,也不是火苗,她就像噴出地表的岩漿最後凝固在那個地方,還保持這種狀態,是生是死真的說不清楚。但我依舊尊重這種生命的形式。


我母親到最後,喝水果汁都是一點點喂,你用木勺碰一下她的嘴,她就像小鳥一樣把嘴張開。保姆說喂老太太梨汁,她一下就嚥下去;你給她芒果汁她一下就吐出來。她還存在對味道的感受,這也是一種生命的感覺,雖然那麼微不足道。那我們就尊重她的生命,也尊重她自然的消亡。


所以最後那幾年,我基本上拒絕把她送到醫院,我覺得她沒有用醫學去治療的必要了,生命中最後這段路,應該安詳地慢慢由她自己走完。這是最後我的態度。



《生別離:陪伴母親日記》
作為女兒的作者陪伴在側,目睹母親生命漸漸逝去的過程,為了從無助的絕望中掙脫出來,她以日記的形式零零散散、堅持記錄了十五年。日記中,除了客觀記錄病情發生、發展以及症狀、應對,也充滿了對生命的思索和對親情的感懷。


《生別離:陪伴母親日記》:母親與阿爾茨海默病的15年

▲聶曉華

圖片/網絡(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