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威王:為了一鳴驚人,把清官煮成湯,還讓全國百姓罵自己

齊威王:為了一鳴驚人,把清官煮成湯,還讓全國百姓罵自己

01

公元前357年,齊桓公去世,田因齊繼位,他便是齊威王。

史記記載:威王初即位以來,不治,委政卿大夫,九年之間,諸侯並伐,國人不治。

齊威王元年,三晉因齊喪來伐我靈丘。三年,三晉滅晉後而分其地。六年,魯伐我,入陽關。晉伐我,至博陵。七年,衛伐我,取薛陵,九年,趙伐我,去甄。

齊威王繼位以後,貪圖享樂、沉湎酒色,不理朝政,國家政事都分給卿大夫們處理。在他繼位的九年間,各諸侯都去攻打齊國,魯國攻入陽關,晉國打到了博陵,衛國攻佔了薛陵,趙國奪取了甄城,齊國百姓非常的惶恐。

《史記·滑稽列傳》中,記載了淳于髡勸諫齊威王的事。淳于髡說:“國中有大鳥,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鳴,王知此鳥何也?” 王曰:“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但齊威王遲遲不鳴不飛,急壞了他聰明睿智的夫人虞姬。《列女傳》中就記載了虞姬勸誡齊威王的事。當時虞姬勸齊威王求賢臣,遠離奸妄小人破胡,勸他親自執政。但齊威王卻聽信了破胡的讒言,冤枉了虞姬。虞姬是個冰雪聰明的女子,她以自己身犯兩罪,正話反說,讓齊威王終於醒悟。

齊威王:為了一鳴驚人,把清官煮成湯,還讓全國百姓罵自己

02

齊威王果然是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他讓人去各大夫管轄地進行走訪、查看,對他們的所作所為做到了心中有數,接著便來了個震驚朝野的大手筆。

《資治通鑑》對這件事,是這麼描寫的:齊威王召即墨大夫,語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毀言日至。然吾使人視即墨,田野闢,人民給,官無事,東方以寧;是子不事 ,吾左右以求助也!”封之萬家。召阿大夫,語之曰:“自子守阿,譽言日至。吾使人視阿,田野不闢,人民貧餒。昔日趙攻鄄 ,子不救;衛取薛陵,子不知;是子厚幣事吾左右以求譽也!”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嘗譽者。於是群臣聳懼,莫敢飾詐,務盡其情,齊國大治,強於天下。

齊威王召即墨大夫,對他說:“自從你治理即墨以來,就有人經常在我耳邊誹謗你。但是,我派去的人看到的卻是另一種景象,田地得到開墾,百姓生活得十分富足,公務也沒有積壓,東方因為你的治理而安寧。這說明你十分敬業,但不會討好我的左右為你說話。”齊威王賞賜了即墨大夫一萬戶的食邑。

齊威王又讓人召來阿大夫,對他說:“自從你治理阿地,誇獎你的話便天天不絕於耳。但是,我派人去阿地查看,卻看到田野沒被開墾,百姓過得非常貧苦。之前趙國進攻甄城,你不去援救,衛國攻佔了薛陵,這麼大的事你不知道。一定是你重金賄賂了我身邊的人,他們才會在我耳邊說你的好話。”威王下令,把阿大夫和在自己耳邊幫他說好話的左右侍從一塊烹煮,燴了一鍋湯。

把大臣和說好話的侍從都給煮了!齊威王這一舉動,可把眾人嚇壞了。此後再也沒人敢巧言簧舌,一心一意為朝廷盡忠,不長時間,齊國便被治理的井井有條,越來越強盛。各諸侯國忌憚齊國的強大,二十多年不敢進犯。

03

齊威王雖善於納諫,但是,人非聖賢,是人都喜歡聽好話,齊威王也不例外。鄒忌覺得這個缺點,對於普通人來說無所謂,但對於一國之君的威王卻是大忌。經過深思熟慮,他拐彎抹角地勸諫齊威王。

鄒忌對齊威王是這麼說的:我曾經問我的妻妾和門客,我和徐公誰更好看,他們都說我比較好看。但是自從我見到徐公後,我才知道我真的不如徐公好看。那麼他們為什麼都說我更好看呢?我想了很久,才想明白。我的妻子是因為偏愛我,才說我比徐公好看。我的妾因為害怕我,不敢說實話。而我的門客是有求於我,才會對我說好話。大王,現在咱們齊國的土地方圓千里,擁有一百二十座城池。

宮裡王后、嬪妃和大王您的親信,沒有哪個不偏愛您的。滿朝的大臣們,也沒有一個不害怕大王的。全國上上下下所有的人,沒有一個不是有求於您的。由此看來,大王您所受的矇蔽比臣要更加嚴重了。

齊威王聽了鄒忌的話,說:“說的有道理。”於是下命令: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當面指出他過錯的,得上等獎賞,上書勸諫的,得中等獎賞,在人多的地方議論指責他的,得下等獎賞。

勸諫大王,不僅不治罪,還有獎賞。這命令一下,全國上下都高興壞了,朝堂之上,勸諫的人就跟趕大集一樣,你來我往。幾個月後,勸諫的人越來越少。為什麼?因為可以勸諫的事越來越少了。一年以後,即便有人想勸諫都不說話了,因為自己能想到的,別人早都說了。齊威王採納對國家有益的諫言,積極修改不利於國家人民的律法,國家想不富強都不可能。

齊威王:為了一鳴驚人,把清官煮成湯,還讓全國百姓罵自己

04

齊威王不僅善於納諫,還特別重視人才,嚴厲打擊舉薦人才不當的行為。大夫牟辛就是因為舉薦人才不當被處死的。他任用賢能鄒忌做國相、田忌為將,孫臏做軍師,國家越來越強盛,文治武力,經濟富足,成了當時稱霸東方的強國,“圍魏救趙”的典故就出自那個時候。

齊威王二十四年,威王與魏王在郊外一起打獵。魏王問威王:“王亦有寶乎?”威王曰:“無有。”魏王曰:“若寡人小國也,尚有徑寸之珠照車前後各十二乘者十枚,奈何以萬乘之國而無寶乎?”

魏王問齊威王:“大王有寶物麼?”齊威王說:“沒有。”魏王不相信,他說:“像我那麼小的國家,也還有十顆能照亮前後各十二輛車那麼長距離的夜明珠,齊國這麼大的國家,怎麼可能沒有寶物?”

魏王這話沒毛病,再小的國家都有寶物,齊國那麼大,實力那麼雄厚,怎麼可能沒有?

對於他的疑問,齊威王是這麼回答的:“寡人之所以為寶與王異,我臣有檀子者,使守南城,則楚人不敢為寇東取,泗上十二諸侯皆來朝。吾臣有盼子者,使守高唐,則趙人不敢東漁於河。吾吏有黔夫者,使守徐州。則燕人祭北門,趙人祭西門,徙而從者七千餘家。吾臣有種首者,使備盜賊,則道不拾遺。將以照千里,豈特十二乘哉!”魏惠王慚,不懌而去。

齊威王這麼說:“我所認為的寶貝,和你的定義不一樣。我有個臣子叫檀子,我派他鎮守南城,楚國人就不敢向東面侵犯,而且泗水之濱的十二個諸侯都不敢不來朝拜。我還有個大臣叫盼子,有他在高唐駐守,趙國人都不敢去黃河裡抓魚。我還有個官吏叫黔夫,他鎮守徐州,燕國人就到北門祭祀,趙國人就到西門祭祀,以求神靈保佑,而不受攻佔,帶著一家老小去追隨他的有七千多家。我還有個大臣叫種首,我派他戒備盜賊,但不僅沒有盜賊,就連別人丟在路上的東西也沒有人會撿走。他們這些人,光照千里,豈止是十二輛車的距離能比得上的?”魏惠王聽了心中慚愧,敗興而去。

一個把賢能的臣子當作寶貝的君王,沒有道理不會把自己的國家治理的霸氣十足,也怪不得會有那麼多賢能,會死心塌地地跟隨著他。

05

作為一個君王,齊威王九年不理朝政,一旦理朝,便勵精圖治。這個是沒有道理的,真實的狀況,可能就是在這九年之間,齊威王並不是像眾臣看到的那樣,無所事事,沉迷酒色,

他可能是在靜靜觀察臣子,審時度勢的對各國局勢衡量分析,做到心中有數,等待時機,否則也不會“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只是,這九年時間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講,有點太長。

齊威王善於納諫,聽取臣子的建議,卻不盲信。他的近臣就曾多次對他說:主將匡章會背叛齊國。齊威王卻這樣反駁他:匡章是個孝順父親的人,他連死去的父親都不敢違逆,怎麼會背叛活著的君主?

事實證明,齊威王是對的。桑丘之戰,齊軍與秦軍對峙,齊威王堅持讓匡章帶兵出戰,結果齊軍最終打敗秦軍,獲得了勝利。

民國蔡東藩的小說《前漢演義》裡,有齊威王求仙問藥的描寫。這個在史記、資治通鑑、戰國策中雖然都沒有看到相關記載(也或許,這些書現在多是節選再版的緣故)。但是,君王終究是人不是神,他們都有自己的弱點和執念。怕死,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具備的正常反應,只是,我們的反應,跟君王不在一個等級而已。

不論是怕不怕死,人最終都會死去,這是不可逆轉的自然規律,君王也不例外。五十九歲那年,齊威王駕崩,一代霸主長眠于田齊王陵(現山東淄博臨淄區齊陵鎮)……

策劃:魚羊史記 監製:魚公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