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衰三四線城市樓市對我們有什麼“好處”?

這些年,我國各個城市飛速發展,其中發展最快的當屬一二線城市,三四線城市明顯表現出動力不足的信號,從房價上漲幅度得以直觀體現,對此,不少朋友通過趨勢預測樓市“兩極化”現象會持續,甚至預測部分三四線城市在10年左右會“見底”。

其實,判斷一個城市房地產發展的標準主要以人口指標作為參照,人口流入,房價上漲;人口流出,房價下跌,受到戶籍、就業等人才政策吸引,人口從小城市流入大城市成為趨勢,導致大城市房價上漲信號明顯,即使調控政策出臺制約,一二線城市依舊沒有下跌跡象,一旦持續下去,未來大部分三四線城市的房子將不再具備投資價值。

唱衰三四線城市樓市對我們有什麼“好處”?


無論是人才政策的吸引,還是鼓吹一二線城市,都不能完全作為樓市定性的指標。

人才吸引無非是租房、買房、就業等方面,能有效吸引人才,對樓市而言利好,但是一二線城市的房子不是誰都有購買能力。

北京五環以內的房子單價普遍在5萬以上,高的小區能達到12萬以上,按照最低房價5萬為例,100平方米的房子,按照5.5%的貸款利率計算,首付150萬,最低月供1.98萬元左右。

據北京2020年薪水平報告數據顯示,月薪20k-30k佔7.3%,大部分人群集中在4.5-8k,收入決定消費,房子作為消費品,月供1.98萬左右並不是大部分人的專利。

唱衰三四線城市樓市對我們有什麼“好處”?

在一線城市奮鬥,回三四線城市定居,這句話成為不少人退而求其次的價值觀,也驗證了在一二線城市的房價存在虛高之勢,有的朋友會說,房價如此之高,完全可以通過行政手段限制房價瘋長,這還得迴歸住房改革的意義:市場化。利好伴隨著競爭,樓市亦是如此,人人都喜歡追捧,獲得的難度就會更大!

只是一二線城市相比三四線城市,目前的房價已經處於“制高點”,政策或者市場引導還是以這些城市為主時,對三四線城市的衝擊所造成的影響難以估量。

唱衰三四線城市樓市對我們有什麼“好處”?


唱衰三四線城市,對我們有哪些“好處”?

繼2019年房地產銷售轉戰回一二線城市後,今年再次出現湧入大城市發展的信號,據業內人士透露,近兩年地級市的拆遷數量明顯降低,購房能力下降,房子銷售難度增大,相比之下,大城市的消費能力更高,小城市在漲價難的局面下,也面臨著購房需求端數量的降低。

媒體方面對三四線城市樓市不看好並非一兩次,“城市圈”概念成為人們購房的一項重要指標,小城市在這樣的雙重“利空”的信號下,自然短期內難以出現轉機,那麼唱衰三四線城市對我們生活有哪些“好處”呢?

唱衰三四線城市樓市對我們有什麼“好處”?


一、購房者對小城市期望值降低,看好大城市房子增值潛力,容易形成“惡性循環”。讓房價高的城市繼續走高,房價低的城市持續下跌,比如鶴崗,幾萬元就可以購買一套住房,大城市中幾萬元只能購買一平方米,選擇在大城市購房,在收入短期難以提升的情況下,負債提高,生活壓力增大,幸福指數降低。

唱衰三四線城市樓市對我們有什麼“好處”?


二、大城市人口的聚集增加了空氣、土地負擔,治理成本提高。例如此次武漢疫情爆發就給城市發展敲響了一次警鐘,一味的發展城市經濟,開戰城市之間的“搶人大戰”,卻未能做好基本的保障措施,特別是環境衛生的治理,在人類與病毒的持久戰中,生命安全應該放在首位,未來我們不得不思考控制城市人口總量是否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

唱衰三四線城市樓市對我們有什麼“好處”?


三、三四線城市的宜居性、發展空間、幸福指數成為購房者的次要因素,重心放在房產增值潛力上,助長購房者對房子的金融性需求。買房不是為了居住,反而考量未來能漲到多少錢,我國的房價差異明顯,誰能保證持續上漲的大城市房價是否能承擔經濟增長的合理性呢?樓市崩盤並非沒有前車之鑑,時常提到高槓杆、金融化是樓市泡沫的主要因素,然而我們追求的房價增長又未嘗不是這兩者的直接表現呢?

所以從種種跡象表面,大城市樓市利好與小城市唱衰的兩極分化對樓市健康發展弊大於利,我們難以預測樓市不穩定的臨界點在哪,也難以阻止貨幣通膨,但是樓市承載的金融屬性過高後,勢必會降低國內對國際化的金融危機的應對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