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京是王安石变法的继承者吗?他算不算是改革家?

刘树征律师


熙宁二年,在宋朝许多保守派的大臣的一片反对中,王安石还是被宋神宗封为了宰相,于是王安石开始实行了他的变法。次年蔡京就中了进士,在短短的数年之中,蔡京就从地方官员做到了朝中大臣,这都是因为受到了王安石的重用的缘故。

宋神宗死后,宋哲宗继位,高太后听政,重新启用了司马迁等人为代表的保守派,司马迁做了宰相,而作为王安石变法时期的得力干将的蔡京也遭到了严重的打击。蔡京办事雷厉风行,连保守派的首领司马光对此也不得不佩服,当面称赞蔡京,但是在反对派的面前,蔡京再能干也没有立锥之地,最终被逐出京城,日子一天不如一天。

因为高太后对变法者的打击,对北宋又陷入了严重的政治危机。宋哲宗亲政之后重新使用变法者,任命张惇为相。不久,蔡京回都城,任户部尚书。蔡京主动上前积极配合,帮张惇解决问题。1086年王安石在江宁去世;八年后,蔡京还在继续宣传和介绍王安石新法,使王安石的遗志能够有人继承。但哲宗时的这次变法因新旧党争反复不已,难于取得明显成效。宋徽宗即位后,有意修熙丰政事,又起用蔡京,任命他为宰相,继续推行新法。


普加乔夫


个人觉得,蔡京不算是王安石的继承者。因为蔡京的政策与王安石的初衷完全不同(虽然王安石变法也造成了很大问题

)。王安石变法的逻辑叫做把蛋糕做大,而蔡京的政策不是这样。我们分为以下三点来说明:

一、内容方面

王安石变法其实是一种类似于现代计划经济的做法。比如青苗法,朝廷在农民播种青黄不接的时候,贷款给农民,收取一定的利息。从而使得双方都受益。在这个过程中,受损的只是放高利贷的群体;再比如免疫法,老百姓可以通过给予朝廷一定的钱粮,从而免除本应参加的徭役。而政府依靠获得的钱粮,使用购买服务的方式,向其他人重新购买徭役服务。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朝廷的商业化蜕变。

二、失败的原因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缺乏执行监督机制。比如青苗法的初衷是好的,但在实际执行中,由于中央搞摊派制度,许多地方官为了完成指标,实行强行售贷的措施。同时,官员贷给农民的种子质量也往往得不到保证,种子的数量也没有“公平秤”的监督,导致贷给农民的时候时常出现缺斤短两的现象。因此,青苗法在实际中反而给农民造成了最大的危害。

三、蔡京的政策本质

在吴晓波的著作《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中,他把王安石变法称为国营经济,蔡京的政策被称为权贵经济;前者看中的是国家能受益,民间无损失。而后者,由于变法缺少监督,受益的都是那些官僚贵族,而蔡京就是这些贵族的代表,所以他看重的是权贵利益的最大化。典型的例子是,蔡京把盐铁行业全部都收归国有,不让民间商人分享一点利益。导致民间商人大量破产。而产生的利润大多进入了达官贵族的口袋。

因此,蔡京是在变质了王安石变法的初衷后,继承了王安石政策,所以他不能算是王安石的继承者。


史相云


王安石与蔡京,一个是位列“唐宋八大家”的著名改革者,而另一个则是耻为“北宋六贼”之首的大奸臣,这两个人看似相去甚远。但其实,无论从“私”还是从“公”,两个人的关系都十分密切。

于“私”而言,在生活中,蔡京的弟弟蔡卞娶了王安石的女儿,成为王安石的女婿,两人有亲属关系。

于“公”而言,在政治上,蔡京因为支持王安石变法而走进政治舞台的中央,也因此而“四起四落”,宦海浮沉。

蔡京与王安石变法的关系,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来分析——


王安石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改革家”之一


一、崭露头角,蔡京曾经是王安石变法坚定的支持者和践行者

北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来自福建兴化仙游的蔡京考中进士。而在此前一年,一心图强的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出任宰相开始变法。蔡京中举后很快崭露头角,几年间,先在钱塘、舒州等地做官,后来奉命出使辽国,表现出众,和他的弟弟蔡卞一起,成为“京官”中书舍人。

中书舍人表面上只是负责撰写皇帝诏令的低等文官,但是,实际却能够在权力中枢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作用非常重要,非皇帝重用者莫属。

据《重刊兴化府志·蔡京传》记,蔡京“调钱塘尉,舒州推官,累迁起居郎。使辽还,拜中书舍人。时弟卞已为舍人,故事入官以先后为序,卞乞斑京下,兄弟同掌书命,朝廷荣之”。

也就是在此时,蔡京和王安石发生了交集。

有皇帝的大力支持,王安石变法雷厉风行,迅速推出了青苗法、方田法、募役法、水利法、保甲法等一系列新政。这些新政切中当时社会的各种弊端,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业发展,增加政府收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北宋帝国的危机。蔡京在这场变法中,是王安石“铁杆粉丝”和“得力干将”,他发挥充分发挥自己的行政长才,为各项新政的推进充分陷阵,比如在福建等地大规模兴修水利等,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深受王安石的赏识,甚至把自己的爱女嫁给蔡京的弟弟蔡卞,两人关系日益紧密。


这位曾经“砸缸”的司马光是王安石一生最大的政敌


二、见风使舵,蔡京在“变法”的问题上翻云覆雨不断投机

然而,好景不长,王安石的变法很快遭遇了沉重打击,这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变法极大触动了保守势力的利益,各种反对势力很快集结起来反对变法,最后,连皇帝的母亲和祖母都出面反对,直指王安石变祖宗之成例,是大逆不道的行为;二是王安石变法本身也过于急躁操切,很多措施初衷是好的,但是配套措施不完善,在执行的过程中有很多漏洞,导致效果和预想相去甚远;三是王安石任用的变法官员参差不齐,很多人借变法之机捞取私利甚至不惜坑害百姓。

在这样三重压力下,软弱的宋神宗终于挺不住了,他罢免了王安石,第一次变化以失败告终。

宋神宗死后,宗哲宗继位,高太后临朝,保守派的代表司马光掌权,王安石的新法被尽数废除,“变法派”也遭受全面打击,纷纷被贬。而此时,蔡京的表现很耐人寻味,司马光故意刁难,要求在短短五天内将新政的“募役法”恢复为“差役法”,其他人都严重抵触,但蔡京才毫不犹豫的立刻照办。

蔡京的这种超强的“执行力”,连政敌司马光也不得不赞许,若人人都像蔡京这样执行法令,还有什么是推行不了的呢?

“京独如约,悉改畿县差役,无一违者。诣政事堂,白光,光喜曰:‘使人人奉法如君,何不可行之有?’”

但是,政争毕竟残酷激烈,蔡京这位“变法派”的干将,虽然妥协了,但是依然被逐出京城。

局势瞬息万变,1093年,宋哲宗亲政,启用章惇出任宰相,“变法派”再度掌权,蔡京也回京担任主管财政大权的户部尚书,在他的大力鼓动下,朝廷很快便再次恢复了募役法。十年间,变来变去,当时的有识之士也对蔡京的政治投机多有非议。

“京谓惇曰:‘取熙宁成法施行之,尔何以讲为?惇然之,雇役遂定。差雇两法,光、惇不同。十年间,京再莅其事,成于反掌,两人相依以济”。


蔡京其人,人品低劣


三、有才无德,蔡京本质上就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王安石、司马光、章惇,三任宰相新旧交替,政见高度对立,但是,却都对蔡京的表现很满意。

这一方面说明,蔡京其人确实才华不凡,他拥有行政长才,且踏实肯干,无论是新旧两派,对他的能力都是高度欣赏的。

但另一方面也说明,如果说王、司马、章三人都是由政治理想的政治家,那么蔡京则缺乏风骨,没有原则。

后来蔡京的表现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宋哲宗死后,宋徽宗登基,曾布成为宰相,蔡京再次因为政争遭受打击而被贬官。

然而很快蔡京就通过巴结攀附当时的大宦官童贯而再度“咸鱼翻生”,取代曾布成为右仆射,宋徽宗甚至“深情”地对他说——

"神宗创法立制,先帝继承,两遭变更,国家大计还未确定。朕想继承父兄的遗志,卿有何指教?"

面对皇帝的语重心长,蔡京嘴上说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但是,实际上他此时已经没有任何的政治理想,当官完全变成了他谋取私利的工具,在宋徽宗一朝,他一方面借推行“新法”之名,大肆搜刮聚敛财富,任用朋党,打击异己,惑乱朝政;另一方面,他又非常善于阿谀谄媚,逢迎皇上,搞出了“花石纲”等严重消耗民力,损害百姓利益的勾当,令得天下民怨沸腾。

……铸九鼎,建明堂,修方泽,立道观,做《大晟乐》,制定命宝。……开凿大伾三山,建天成、圣功二桥,大兴土木徭役,服役者不下四十万。两河人民,愁困不聊生,而蔡京竟以稷、契、周公、召公自居……

直到靖康元年(1126年),金军大举南侵,国将不国。

骄奢淫逸的宋徽宗被迫禅位给宋钦宗,蔡京也不得不带领全家向南方逃窜。

此时,天下人对于蔡京的愤怒已经到达顶点,大批官员纷纷弹劾他,并把他列为葬送王朝的“六贼”之首而被世人唾弃,灯尽油枯的蔡京被一贬再贬,客死在潭州,终年八十岁。


时光摆渡人


1086年王安石在江宁去世;八年后,蔡京还在继续宣传和介绍王安石新法,使王安石的遗志能够有人继承


小陈新态度


不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