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甲胄有哪些?

刮骨刀托尼


导语:铠甲是中国古代战争中士兵经常配备的东西,在紧张的战争中有时候可以最大限度的保护士兵的安全。在战场上是十分重要的装备了,那么中国古代又哪些比较有名的铠甲呢?探秘志小编带大家一起看看中国古代十大著名铠甲吧。

1、玄甲

在古代西汉时期,中国开始大量的生产铁制的装备,并且铁制装备逐渐成为军队中的最为主要的装备,当时国家还下令制作铁制品铠甲来让士兵参加战争,这种铁甲被称之为“玄甲”。

2、锁子甲

锁子甲一般都是用铁丝或铁环套扣缀合成的,整体是环环相扣的状态,这是从西域传到中国的,在唐朝时期十分盛行。

3、商代铠甲

根据出土的很多文物知道,在商代的时候铠甲一般用衣、裳、舄制作,整体比较轻便,穿着舒服一点。

4、金甲

进入中国古代十大著名铠甲行列的金甲,其实并没有那么复杂,这是很多贵族为了体现自己荣耀的身份在普通铠甲上面镀金而已。

5、隋铠

在隋代一般使用的都是两裆垲和明光垲,两裆垲的设计比起之前有了更大的改进,也在很多细节方面增加了安全性,明光垲区别不大,只不过腿裙变得更长而已。

6、明光铠

明光铠在魏晋北朝时期比较盛行,其名字的由来主要和胸前背后的圆护有关系,因为这些圆护大都用一些铜贴金属为主,有点像镜子,在战场上在太阳光下会发出耀眼的光芒,因此得名。

7、唐代胄甲

这是用于实战的铠甲,主要用铁甲和皮甲制成,绢布甲也是比较常用的。所谓绢布甲就是用绢布之类的纺织品制成的铠甲,结构方面十分轻巧,外形也是相当美观的,不过没有更大的防御性能,在中国古代十大著名铠甲中算是防御力极低的那一种。

8、山文甲

这种铠甲实际上在唐朝时期就已经成功出现了,这算是比较典型的中国式铠甲,后来还被作为武将铠甲在唐朝和辽宋等等时期盛行,因为甲片主要用山字形金属片组合,所谓称之为山文甲。

9、将军铠甲

这种铠甲是将军在指挥的时候穿的,主要用一种比较坚硬的织绵制造而成,在古代是比较受欢迎的一种铠甲样式。

10、清甲

在清朝时期,最为广泛使用的铠甲类型是绵甲,也就是在比较坚硬的绵或绢的布料上面缝上铁皮,并且还用铜钉固定,整体看上去有点像一件棉大衣。这种铠甲有一定的防寒功能,比较适合在寒冷季节使用。






无从xiashou


大家相信古代有复合材料的防弹衣、防弹盔吗?原本小编我是不相信的,但是这种防弹衣和防弹盔是真实实的存在过,并且还附有制作方法和实测经验,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种明朝黑科技。

▲缉甲,又称绵纸甲

缉甲:甲为用命之本,当锋镝而立于不败之地者,此也。南方地形险陷,固多用步。步驰难以负重,天雨地湿,铁甲易生锈烂,必不可用矣。倭夷、土贼率用火铳、神器,而甲有藤、有角,皆可着用,但铅子俱能洞入,且体重难久。今择其利者,步兵惟有缉甲。用绢布不等,若纸、绵俱薄,则箭亦可入,无论铅子,今须厚一寸。

制法做方法:前用绵密缉,可长至膝,太长则田泥不便,太短则不能蔽身。倭甲贵而短,亦非兵力可得,又非官帑能制,姑置毋论。惟舟中可用重甲,盖不行路,不蹈泥田,贼惟铳子可及,非坚不能御。除铁甲图于舟师,今不载。兜牟亦用藤,内以绵花衬帽,甚坚且轻,无可加矣。

▲兜牟

兜牟:以细藤为之,用藤若干,内用绵帽一件,帽表用布二层,帽里用布一层,内有丝绵若干,茧纸若干,用绢线缉之,帽后不合,口开,高三寸,以便人头有大小,临时自缀盔内,盔顶上俱用红缨,一则壮观,一则顺南方之色。

▲臂手

臂手:每一副用布内外四层,若干丈尺,绵花若干,茧纸若干张,绢线若干钱,如北方之铁者同,此则活便轻巧,俱用整袖,上厚下薄,中有薄处在股曲之同,以便屈司伸。

上面写的这些都是朝廷造的普通货色,用于一般的士兵穿戴,将官们有更好的防护装备‘外用绢段,内用蚕绵,尤妙。’

而且不只是这些盔甲,《武备要略》上还记载了纸甲这种现代人摸不着头脑的铠甲。(《武备要略》是明程子颐等编撰的图书,此书十四卷,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二月初八日焚毁。)

▲纸甲

▲发现于贵州省凤冈县的清代纸甲实物,仅此一件!

纸甲制作方法:“纸甲,用无性极柔之纸,加工捶软,迭厚三寸,方寸四钉,如遇水雨浸湿,铳箭难透。”材料来自明代杨国桢所书《涌幢小品》。

纸甲的表面以绢布或纸造成,以3寸厚的纸和挂裹,用以增加防护力,这种甲对防护远程投射武器很有效,甚至能抵挡鸟铳的射击,对刀剑的劈砍防御效果也并不逊色于同时期铁甲,但是是耐用度远不及铁甲。而且这种铠甲并不是单独使用的,一般会搭配铁甲、藤甲或皮甲一起使用。

▲皮甲

▲皮甲

▲从图上能发现明军是搭配着穿铠甲的

明朝中后期,人们又发明了一种防护力更为有效的铠甲,可以防护住越来越普遍的鸟铳射击,这种铠甲以复合材料制成,甚至会用到穿山甲。

制作方法:

第一种,用临清首帕一百个,衬叠得宜,外用穿山甲,皆脊背上甲千片,锉打去边,每片钻眼二个,叠如鱼鳞,穿在帕甲上,务令精严,可避矢弹,此大将之甲也。

第二种,用生牛皮,切长一寸半,阔一寸,逐片切就,将生桐油涂上微烘,将铁屑细细打入,再上油再打,竟如铁片,再作成鱼鳞式,钻双眼,穿于纸甲之外,刀矢铅弹俱不能入,此士卒之甲也。

这些复合材料的铠甲,不能完全防护住火铳,但是能降低伤害,使‘火器不能大伤’,所以当时的铠甲都是铁盔之外有绵盔,铁甲之外有棉甲的。

甚至盾牌上都会加上棉被,用来增加防护力,‘藤牌稍薄,双层者加旧棉一层,单层者加旧棉两层,坚固可用’,而普通的藤牌只能防护刀剑,却防护不了火枪。

▲棉甲,出现在元朝中后期,明、清两朝大量装备,清朝前期棉甲除颜色外其形制基本和明朝相同

上图是清朝八旗盔甲,而元明清三朝的铠甲是有区别的,除了颜色外,元朝的棉甲大部分是套头式,明朝的棉甲大部分是一体的对襟式罩甲,而清朝除前期照抄明朝外,中后期以后基本都是可以分开穿戴的分离式,另外明朝的棉甲的头盔上面有小旗子,而清朝棉甲的头盔上面是针式的,也就是俗称的避雷针,带有流苏式盔缨。

千万不要以为棉甲带有一个棉字,你就以为它很轻,虽然确实有一部分棉甲是单纯用棉花做出来的,和胖棉袄没什么区别,可以单穿也可以和其他铠甲混穿,说到底还是一种棉袄

制作方法:“棉甲以棉花七斤,用布缝如夹袄,两臂过用脚踹实,以不胖胀为度,晒干收用。见雨不重、霉鬒不烂,鸟铳不能大伤。”出自明代朱国祯著的《涌幢小品》。

。棉甲本身的重量就在15到20公斤,而这只是棉甲本身,还不算第二层甲。

不过还有一种棉甲的结构不是这样的,这种棉甲现在一般称为布面铁甲,也就是电视剧里面经常出现在清宫剧里面的那种带着避雷针(盔枪)的铠甲,这种棉甲是由复合材料做成的,又分为‘明甲’与‘暗甲’两种。

▲现在被称为布面铁甲的棉甲,古代没有布面铁甲这种称呼

‘明甲’的是以棉胆为底,将铁甲片以札甲形式连缀其上,或者直接将铁网包覆于棉胆之外;‘暗甲’则表里都是用棉布制作,但是用泡钉固定铁片作为内衬,因为甲片隐藏在棉布里,平常根本看不见,所以称为暗甲。

这类棉甲御寒、防护两不耽误,当然指望它能完全防护住火枪的射击那是不可能的,但远距离面对小口径的火器如三眼铳、鸟铳时,还是有不错的防护能力。

在这里插一句题外话,大家千万别以为它叫棉甲就以为这种铠甲很轻,是个人都能穿,明朝大才子唐顺之在《武编》有一篇“边军劳苦”,里面记载了戍边将士铠甲、战裙、遮臂等具共重45斤,铁盔、脑盖重7斤,再加上护心铁、腰刀、弓箭等等,共计88斤,士兵们深受其苦,期望能减轻重量。

▲棉甲,但这好像是仪式甲,内部没有甲片,泡钉只是装饰

▲内衬甲片的铁靴


夏虫欲饮冰


甲胄是将士的防护性兵器,在战争中充当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可以较大程度地保护将士身体, 古代中国传统甲胄发展具有中国特有的历史特色。

1、皮甲

最早源于夏商周时期,《周礼.考工记》记载了当时皮甲制作的工艺规范,其中提到,“犀甲,七属,;兕(雌犀牛)甲,六属,寿二百年;合用,无属,寿三百年”。

2、扎甲

战国时期的成熟甲式,扎甲由表面涂漆的皮片编缀而成,身甲甲片为大块长方形,袖甲甲片较小,从下到上,层层反压,以便臂部活动。

3、石甲

石质铠甲,整个铠甲都是包括胸甲都是由一片一片石质甲片编缀而成。

4、玄甲

西汉玄甲,玄甲扎甲坚固成龟壳样,玄甲应是由形象得名。

5、明光铠

南北朝是铠甲兵器大发展的时期,明光铠就出现在这个时期,明光铠就是胸甲有两块以钢板制成的巨大的圆形胸甲,打磨的像镜子。

6、锁子甲

锁子甲的环形铁编缀密度大,且相对于大甲片而言具有重量轻、柔韧性好等特点,因此锁子甲被认为是冷兵器士气最优秀的铠甲形制。

7、重甲

双层的甲衣,《·赵策二》:“今重甲循兵,不可以逾险。”《文选·张协》:“断浮翮以为工,绝重甲而称利。” 李周翰 注:“重甲,兵之两重亦得断之。”《·王辩传》:“ 辩 时身被重甲,败兵前后相蹈藉,不能复上马,竟溺死焉。”《·权武传》:“ 武 少果劲,勇力绝人,能重甲上马。”

8、蛮甲

宋·范成大 《桂海虞衡志·志器》:“蛮甲,惟 大理国 最工。甲胄皆用象皮。胸背各一大片如龟壳,坚厚与铁等。又联缀小皮片为披膊护项之属,制如中国铁甲,叶皆朱之。” 宋·周去非 《岭外代答·器用·蛮甲胄》:“ 大理国 之制,前后掩心以大片象皮如龟壳,其披膊以中片皮相次为之,其护项以全片皮卷圈成之。”

9、藤甲

藤甲是一种经过特殊处理藤编而成的铠甲,对有很强的防护力。防护部位以头部和上身为主,多和盾并用,以防护身体其他部位。和金属铠甲相比,具有重量轻、不怕水、透气性强等特点,很合适中国南方潮湿地域使用。缺点是怕火易燃,更不适合寒冷北方使用。制作方法是把藤入水浸泡半月,取出晾晒三日之干,然后油浸一周再取出来晒干,最后涂以桐油编制而成。





了了无言


中国甲胄发展史中,甲是铠甲、胄是头盔。原始部落时期受限于当时的技术与材料,甲胄做工工艺显得单调简陋,而原始防护装通常选用兽皮制、藤皮合制还有就是麻织类甲胄。

原始的甲胄虽然简陋,但是那也是受限于当时的技术环境。而到了夏商周时期,《周礼.考工记》记载了当时皮甲制作的工艺规范,其中提到,“犀甲,七属,寿百年;兕(雌犀牛)甲,六属,寿二百年;合用,无属,寿三百年”。湖北江陵出土了一领战国楚木胎皮甲,木块与皮甲相结合,甲块正好五列,是五属的结构。虽然这个时期已经出现了金属的甲胄,但是常用的依然是皮甲甲胄。

战国时期,冶铁技术的进步深深的影响着甲胄的发展。扎甲已经成为非常成熟的甲式。扎甲由表面涂漆的皮片编缀而成,身甲甲片为大块长方形,袖甲甲片较小,从下到上,层层反压,以便臂部活动。

秦代时期,铠甲种类多种多余样。

身甲狭长,下摆尖角状,胸部以下嵌缀细甲,胸甲部位看不到甲片,但这要害处绝不会没有防护,有可能是与胸齐宽的大块皮质合甲,甚至有可能是状似后世明光胸甲的金属铠片。此甲造型华丽高贵,甲边均有花纹美饰,甲片细密,无疑是高级将领用甲。

南北朝是铠甲兵器大发展的时期,明显不同于汉代传统。最大的特点就是西域的一系列铠甲式样如“明光铠”被大量引进普及,迅速颠覆了秦汉铠甲的传统。

隋唐之后,甲胄的样式开始像中国古代经典的宋代铠甲靠拢。大大注重甲胄的装饰性,不仅在披膊中加入了肩吞还在胸甲上加了腹吞。这些装饰都是通过吸取国外的样式而来,渐渐演化成中国特有的文化色彩。

唐式甲胄种类繁多,造型迥异。而到了晚唐时期,甲胄也由浮华转向军事本旨,突出军事功用,至宋代时期,中国经典甲胄样式基本成型。

在清朝时期,最为广泛使用的铠甲类型是绵甲,也就是在比较坚硬的绵或绢的布料上面缝上铁皮,并且还用铜钉固定,整体看上去有点像一件棉大衣。这种铠甲有一定的防寒功能,比较适合在寒冷季节使用。


予曙


甲胄发展史中,甲是铠甲、胄是头盔。原始部落时期受限于当时的技术与材料,甲胄做工工艺显得单调简陋,而原始防护装通常选用兽皮制、藤皮合制还有就是麻织类甲胄。

战国时期,甲胄主要以皮革制作,但也出现了铁甲胄。

秦朝时是皮革甲胄和铁甲胄共同发展的重要时期

到西汉中期,铁甲胄已经占据了主要地位,汉代开始,铁器大量出现。有关甲胄最多的称谓是“玄甲”。

南北朝是铠甲兵器大发展的时期,明显不同于汉代传统。最大的特点就是西域的一系列铠甲式样如“明光铠”被大量引进普及,迅速颠覆了秦汉铠甲的传统。

唐式甲胄种类繁多,造型迥异。而到了晚唐时期,甲胄也由浮华转向军事本旨,突出军事功用,至宋代时期,中国经典甲胄样式基本成型。如黄金锁子甲、步人甲“铁浮屠”、黑金柳叶扎甲。






旧梦难寻MAX


一、商代:青铜胄和皮甲

二、东周:铁甲和铁胄

三、秦朝:三型A种侧襟皮甲

四、汉代:帻冠和玄铁甲

五、魏晋:铁胄、筩袖铠

六、南北朝:铁胄、筩袖铠

七、南北朝:铁胄、明光甲

八、隋朝:平巾帻和两当甲

九、唐朝:中唐兜鍪和明光甲











西亚66215881


最开始的应该是竹木。这点从伐木为兵可以看出来,从商周时期一直到后来日本战国时期和明朝,都有竹片制作的铠甲,造价便宜,结实易更换。

随着冶炼技术的提高,逐渐出现了金属的半身铠和头盔,据传锅盔就是那个时间发明的。

后来随着战争的进化和制作工艺逐渐提高,有了布甲和丝绸甲出现,更多是防御弓弩的射击。

有一段时间出现了纸甲,这个比较有意思,大家可以自行百度一下。

宋朝出现的步人甲和鱼鳞甲,是冷兵器时期甲胄的巅峰工艺品,直到现代都不落伍。

至于浮屠铁骑的铠甲,也都基于步人甲和鱼鳞甲而来,不多做叙述。

外国的全身板甲,外号罐头,大家也就知道什么情况了。


瘦不下来的chua哥


画说中国历代甲胄》一书是作者陈大威绘制并编著的,作者是一位美术设计师。书中大量运用了电脑绘制的插图,逼真的还原了古代军人的真实风貌,这本书的“画”,不仅是作者用现代CG手法描绘而成,更重要的是作者对古代甲胄服装所作的实证研究的一项考据





翾飞展诗


【中国古代 - 今日头条】https://m.toutiaocdn.com/item/6810358598669959695/?app=news_article×tamp=1585665770&req_id=20200331224249010129035096092108BA&group_id=6810358598669959695&tt_from=copy_link&utm_source=copy_link&utm_medium=toutiao_ios&utm_campaign=client_share

这里是我收集的古代甲胄大全,50多种,从商朝到清朝都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