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一種未明的生物, 不迷信鬼神, 不迷信科學!

龍——一種未明的生物, 不迷信鬼神, 不迷信科學!

上世紀八十年代,考古學家在濮陽發現了一座六千多年前的古墓,在墓主人的身邊有一具用蚌殼擺成的龍形圖案。這具蚌龍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年代最久遠的“中國龍”,它也因此被稱為“中華第一龍”。

龍——一種未明的生物, 不迷信鬼神, 不迷信科學!

中華第一龍

在原始圖騰時代過去以後,龍並沒有被逐漸湮沒,而是繼續不斷出現在古籍記載和傳說故事中,不僅在中原王朝是這樣,在邊陲地區的少數民族故事裡,也有很多關於龍的相似傳說,並且直到近現代仍然有人目擊到一種很像傳說中的龍的動物存在,比如黑龍江的“墜龍事件”。根據目擊者所說的,這條龍擱淺在岸上,看起來有氣無力。它的整個身體形狀像一隻巨型蜥蜴,它的頭部像牛,頭頂的角也更像牛角而不是鹿角,嘴形像鯰魚的嘴,又扁又寬,嘴邊還長著又長又硬的須;它的脖子比較細長,像馬的脖子。鱗片是鐵青色的,可以打開。而且這種動物身上散發著一股很濃的腥味,引來了不少蒼蠅。

所以作者推測,龍很可能並不只是一種傳說裡的生物,而是真實存在於這個世界上。

龍——一種未明的生物, 不迷信鬼神, 不迷信科學!

五代時期畫家董羽畫的龍,據說更接近龍真實的形象

如果龍真的存在,它是一種怎樣的生物?

不少人認為龍和蛇是同類,現在民間某些地方有一道菜,名字叫做“龍鳳湯”,其實就是把蛇和雞給一鍋燉。但事實上,龍和蛇之間的區別是很大的。之所以把龍和蛇並稱,只是因為它們在體型或是習性上有相似之處。這也是中國古代一直慣用的分類方法。類似的例子還有“豺狼”、“虎豹”。

至於龍是鱷魚的說法,就更不成立了。有一句古話說:“龍,麟蟲之長;虎,百獸之王。”就是因為龍出現在水中的時候,有很多魚會跟在它的後面,好像龍是它們的首領一樣,這種情況是不可能發生在鱷魚身上的。作為已經進化成熟的兩棲動物,鱷魚也不會像龍一樣,離開了水就變得奄奄一息。反倒是早期的兩棲類動物,它們的皮膚還保留著輔助呼吸的功能,就像魚一樣。

所以龍應該是一種從遠古時代倖存下來的兩棲動物。

龍——一種未明的生物, 不迷信鬼神, 不迷信科學!

目前已知最早的兩棲動物魚石螈

龍是如何成為了權力的象徵?

第一、龍本身數量相當稀少,加上行蹤詭異的緣故,自古以來就被人們當成一種靈異生物。它和陰雨天氣的密切關係,更是讓古人把龍尊為“降雨之神”。越罕見的東西越神秘,也越讓人浮想聯翩。這一點和古代神秘的統治者是一樣的,於是就自然而然地把兩者歸類到了一起。

第二、龍起初是被當成一種“環境指示生物”,這類生物通常對所生活的環境質量要求很高。所以古人把這類生物的出現作為環境質量好的重要評判標準,也把它們當做是一個好的預兆。畢竟如果環境不好,影響的不僅僅是其它生物,也包括人類自己。保護好環境,也就成了統治者的職責之一。

儒家文化的創始人孔子曾經感慨:“鳳凰不出,我的宏願沒辦法實現了啊!”周代是比較特別的,相比於龍,周代更尊奉鳳凰。

把鳳凰是不是出現跟自己的抱負聯繫在一起,這實在是無稽之談。但孔老夫子的話在儒生那裡卻是金科玉律。在儒家觀念的一再薰陶下,龍漸漸脫離了作為一種自然生物的真實身份,走上了神壇,變成皇權“尊貴”和“威嚴”的象徵。

從鬼神時代的一種“迷信”到科技時代的另一種“迷信”

敢於質疑和批判的心態,或許遠遠要比“龍是否真實存在”這個問題更有意義。我也曾試著問過一些身邊的人,看看他們對於這個問題是如何看待的。結果多半都是斬釘截鐵地認為“不存在”,鮮有人會稍作遲疑。理由呢?“要相信科學。”西學東漸,不少人已經選擇拋棄了傳統文化,轉而全面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和研究方法。“科學”已然成了金科玉律,成了令知識分子最為自豪的一個理由。

相比於東方傳統文化的抽象性、重“意”,西方文化更注重具體性,重“形”。這從國畫和油畫的對比就可以看出來。油畫無論從層次還是色彩,給人的感覺就像照片一樣。而國畫呢?你可以只用黑色的墨來畫,而且畫得很簡單。

我們現在印象中的龍是一種“四不像”生物,這種說法應該就源於民間美術描繪龍的“三停九似”的簡化版。真龍是少見的,所以只能用日常中常見的生物來描摹它的形態。但這種“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的表現手法,也讓世人在見不到真龍和迷信現代科學的情況下,變得愈發不相信龍的存在了。

然而現代科學已經到了完美至臻、無可改善的程度了嗎?十九世紀末就曾經有人說,物理學已經發展到頂峰了。但僅僅過了不到一百年的時間,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就出現了。那麼現在,可以說物理學已經走向最後的終點了嗎?仍然沒有,這兩大理論仍然存在著各自的缺陷。未來還有多遠的路要走,也是一個未知數。

在紀錄片《科學看武術》中,美國科學家試圖用科學來解釋少林和尚口中的“氣”,這種“氣”,造就了中華武學的傳奇——金鐘罩和鐵布衫。但美國科學家發現根本解釋不清,直到最後,仍為此感到困惑。

宇宙存在數十億年,相比之下,人類存在的時間不過是短短的一瞬,以為自己能夠在如此短暫的時間裡完全揭開宇宙的神秘面紗,不啻為一種無知而自負的心態。畢竟一個小小的“鐵生鏽”問題,都能困擾人類直至今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