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言:谋人者成于智,亦丧于智也


老人言:谋人者成于智,亦丧于智也

谋人者成于智,亦丧于智也。《止学》

谋划别人的人成功在其智计上,也会失败在其智计上。

老人言:谋人者成于智,亦丧于智也

对智计的迷信和依赖是许多人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应该说,谋划别人没有智计是不行的,可对智计的滥用和偏好也是有害的。撇开智计的高低优劣不论,单是对智计的这种误解就不是智者所为了。智计和其他事情一样,都有其两面性,即有利和有害的两面。认识不到智计的这一本质,趋利避害就成了一句空话,智计的反作用就会让人措手不及,一旦智计有失,便会陷于完全被动,难以应变。只有权衡智计得失,当用则用,当弃则弃的人,最终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老人言:谋人者成于智,亦丧于智也

崇尚节义的人容易有偏激的行为,所以须调剂以温和平缓的胸怀,温和平缓就不会与人有意气之争;功成名就的人容易有自大的心理,所以须辅助以谦恭和蔼的美德,谦恭和蔼就不会招致人们的嫉妒。

老人言:谋人者成于智,亦丧于智也

《尚书·皋陶谟》:“同寅协恭,和衷哉。”又说,“以五礼为正诸,同敬,合恭,使能和善”。

《国语·鲁语下》:“夫苦匏不材于人,共济而已。”“和衷”就是和合善良的美德。“忿争”则是“怒争”,“忿”有怒之意。严格遵守“节义”的人,为保持情操,必须与他人有所区别,这样容易产生对立抗争的印象,并使人产生怨恨。

坚持节义操守的人,容易陷于“唯我独尊,行动特出”的孤高境界中。为了弥补因固守节义而产生的与众人之不协调,应以和善之德修身,才不会与他人起纷争。

恪守情操没有非难的地方,只是严格遵守节义的人,为了实行它遵守的道义,必然会显得与他人格格不入。由于社会是个多数人共同生活的团体,无人不能离群索居,因此,遵崇节义时,如何与众人相处融洽时首先应注意的问题。

老人言:谋人者成于智,亦丧于智也

惨痛的历史教训历历在目。东汉末年,后宫宦官兴起,扰乱朝政,于是节义之士便起而结党,因而引起政治改革运动,展开了与统治者争权的纷争。后来,这些改革派的名节之士受到控制,被处以死刑,禁锢、流刑、除籍,牺牲者多至数百人,此即历史上的“党锢之祸”。这样的大纷争也是因为标榜节义而引起的。

一个看重功名的人,向来都比较自信,甚至有炫耀自身功绩的缺点。这样的人士被他人所钦慕,如能辅助以谦逊的品德,便可避免招来他人的嫉妒。“谦德”即是谦虚、知让的美德。《史记·太史公自序》有言:“景公谦德,荧惑退行。剔成暴虐,宋乃灭亡。”意思是说:齐景公谦让的美德,甚至使荧惑星都自然退隐。而剔成暴虐无道,宋国因此而灭亡。“荧惑”,《史记》中将之解释为显示兵乱征兆的星星。所谓荧惑“出则有兵,入则兵散”。也就是说:有谦让美德的君王,象征兵乱之星也能退走。

老人言:谋人者成于智,亦丧于智也

谦让的美德可以弥补防患自古以来具功名之士常招小人嫉妒的缺陷。

总之,做人不能凭借自己的优点以待人接物,不能因一方面有优点就忽视另一方面的不足。

对恪守情操的节义之士而言,因为其性格刚强就可能导致偏激地看问题。就刚强而言是优点,就激烈而言是缺点。为了取长补短,平日要养成温和的处世态度,注意激烈的个性的缓和,才能与人维持良好的关系才能与世无争。

对于身份地位的人,做人更应明白树大招风,功大招忌的道理。保持一种谦恭和蔼的态度,才能维护功业的长久。做人不论处于什么位置都应谦和谨慎,避免无情的人际纷争,做自己应做的事情。

老人言:谋人者成于智,亦丧于智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