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抗疫救治戰即將結束,如何讓白衣英雄們狀態儘快“回血”?

越來越多的援鄂醫療隊班師回朝,天南海北的白衣逆行者們,和湖北當地的戰友們在離別時紛紛灑下熱淚。接下來的一段時間,他們將各自隔離休整,重新投入到日常的醫務工作中去。

抗疫救治戰的硝煙即將散盡,如何讓“拼到幾乎脫力”的白衣英雄們儘快從“心理疲憊”中解放出來,讓他們的狀態迅速“回血”,將是各地衛生健康部門、醫療機構的重要任務。這其中,援鄂醫務人員和本地醫務人員的狀況又有不同。

援鄂醫務人員,最大的心結是“牽掛”

河北衡水第三批援鄂醫療隊隊員趙瑩,是所屬醫院腫瘤科的“扛把子”護士長,也是家裡兩個娃的媽,自2月9日趕赴湖北,她闊別家鄉近兩個月了。如今,趙瑩與她的“戰友”們圓滿完成支援江岸方艙醫院醫療救治任務,已於3月18日平安返回衡水。“目前我們還在酒店進行15天隔離休整,再撐最後幾天就能見到孩子了!”

回憶起臨走前那晚,至今趙瑩都是哽咽的,“家裡上初二的大女兒,什麼都不說就是抱著我一直流淚;剛上小學的兒子抓著我衣服一直問‘媽媽你能不能不去,我以後一定好好聽話’;平日不善言辭的丈夫,一整晚緊緊抓著我的手睡的。那晚我心裡一直不是滋味。一頭是戰場,一頭是親人。”

在江岸方艙醫院的那些日子,趙瑩一直接觸新冠肺炎患者,也會擔心自己被感染,重壓之下對孩子的掛念與日俱增,只要一有空她就會和家裡“雲見面”。往日裡睡眠質量就不是很好的趙瑩,在方艙的那段日子裡常因思念孩子半夜醒來。

疫情洶洶,與新冠病毒作戰的這些日子,來自全國各地的醫療隊員,義無反顧前往重災區湖北支援。褪去那身“鎧甲”,每個人都是“趙瑩”,承受著各種的心理壓力。除了產生思念家人、憂鬱過度、緊張等種種心理異常反應,他們還會有失眠、崩潰大哭等反應。

少數醫務會持續受到PTSD的影響

在馳援醫護人員抵達前,湖北尤其是武漢一線的醫務人員不僅承擔著超負荷的工作量,還承受著更大的心理壓力。從1月初到封城,患者爆炸性增長,醫療防護物資緊缺,湖北武漢等地一床難求,到多所醫院發生院內感染,相繼有醫護人員因感染病毒去世……

那些日子,有一線醫護人員因情緒壓抑、崩潰大哭的視頻在網絡上被熱傳。事後視頻中咆哮大哭的醫護人員還對媒體表示,“我們原來看80個病人都不覺得累,現在看30個病人都想吸氧。”

在抗疫的“僵持階段”,北京大學醫學人文研究院官銳園教授發起一項調研顯示,311名武漢一線醫護人員中,約三分之一存在一定的心理問題。

世界衛生組織此前也有調查顯示,重大突發事件之後,30%-50%的一線救援人員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失調,通過及時的心理干預和事後支持症狀會得到緩解。但是如果得不到及時的心理救助,至少會有20%的一線救援人員在災後一年內持續受到PTSD的影響。

而且,這種心理傷害往往是長期的,有不少於5%的人會影響終生,需要專業並且經驗豐富的心理醫生追蹤治療。

儘早尋求幫助可以避免更大的“內傷”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近日整理發佈的數據顯示,平均每天200個諮詢電話和60個網絡輔導的諮詢人群中, 醫務工作者僅佔5%左右。

這意味著,一線醫護人員因工作強度大、長時間處於高壓環境之下,並無法從容地得到專業心理干預的幫助。

當然,在湖北陽明心理研究院院長馬恩祥看來,這次站在抗疫一線的很多醫生護士本身就是ICU或者重症醫學出身,搶救病人的場景相對常見,他們自我調整心態的能力相對也強些,也懂得做好自身防護的重要性。

但類似新冠疫情這樣的重大公衛事件,往往會超出個體或某一個群體的應對能力,容易觸發心理危機。如果一線醫護的心理問題已經發展到無法自行解決,就要及時尋求專科援助,避免“戰線拉得過長”演化為更深的心理創傷。

邁過疫情這道坎,也邁過自己心裡的坎兒

一線醫務人員心理的負荷達到一定極限時,如何處理?

3月18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印發《關於新冠肺炎疫情心理疏導工作方案的通知》(下稱《方案》),要求進一步加強重點人群心理疏導和心理干預。《方案》第四點明確,各地衛生健康部門負責做好疫情防控醫務工作者心理服務,對一線醫務人員加強關心關愛。為各類疫情防控醫務人員的心理服務提供了導引。

湖北抗疫救治戰即將結束,如何讓白衣英雄們狀態儘快“回血”?

《關於新冠肺炎疫情心理疏導工作方案的通知》中第四點明確,做好疫情防控醫務工作者心理服務

大致方向有了,當醫務人員出現一些顯著症狀時,該怎樣具體調整他們的精神狀態?

對於暫時仍不能見到家人的援鄂醫護人員,北京市心理危機研究與干預中心主任、世界衛生組織心理危機研究與培訓合作中心主任楊甫德曾介紹:“一個人的困難時的精神支持和心理支持,最重要的是來自於家人。長時間闊別家鄉、見不到親人,一定要通過可能的途徑,讓他們第一時間或定期與家人溝通交流。一方面幫自己減壓,另一方面增加家庭和諧度。”

高壓工作環境下,幾近透支的身體,防護設備的穿戴繁瑣,怕被染病的擔憂與無助,長時間與外界隔離的孤獨感,身邊患者或同事被病毒奪走生命……其中的任何一項對一線醫護尤其是湖北地區的醫務人員來說,都可能造成情緒的巨大波動和心理的壓力,也極有可能產生繼發性創傷壓力。尤其驀然失去身邊人,甚至沒來得及見他們最後一面的醫護人員,其心理創傷的修復不會一蹴而就。

馬恩祥建議,很多時候,醫護人員可以在發現心理問題的前期,自我調節生理和心理的症狀。例如,心情壓抑時可以找一個沒人的地方,痛痛快快哭一場,可以感覺到放鬆;再如花幾分鐘的時間做運動提高肌體抵抗力,或聽舒緩音樂讓大腦和身體脫離緊張狀態;還可以找信任的人說說話,排解心中的苦悶等。

此外,馬恩祥提醒,如果外界的干預方法不當,反而會容易致使人員本身心理問題的加劇或以往心理問題的集合。在嘗試以上辦法均未奏效時,就要主動及時接受心理危機干預。

根據國家衛生健康委1月26日下發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緊急心理危機干預指導原則》,醫護人員尋求專業的心理危機干預或心理健康服務,可撥打心理援助熱線或進行線上心理服務,有條件的地區可進行面對面心理危機干預。持續2周不緩解且影響工作者,需由精神科進行評估診治。如已發生應激症狀,應當及時調整工作崗位,尋求專業人員幫助。

用“空杯”心態迎接新的環境和挑戰

北京回龍觀醫院精神科副主任醫師,中國醫師協會醫學科普分會精神心理專委會秘書長宋崇升對健康界表示,通過這次疫情,可以從心裡建設的角度,為一線醫務工作者總結出以下建議:

1.醫護人員在疫情等重大事件前期做好一定心理培訓,瞭解應激反應,學習應對應激、調控情緒的方法;

2.注意保持適度的動機強度,疫情期間能參與到一線,既是挑戰,也是歷練;

3.在沒有開始工作前,保持一種“空杯”心態,既不高估可能的困難,也不輕視未知的辛苦,而是尊重實際情況;進行預防性晤談,公開討論內心感受;

4.個人做好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準備,做好防護,以開放、容許、接納的心態來迎接新的工作;

5.在可能的情況下儘量保持與家人和外界聯絡、交流;相信經過武裝的自己能夠勝任未來的工作;

6.最後,沉下心來,膽大心細地深入“作戰”。

(注:文中“趙瑩”為化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