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引發班主任思考的“拋磚人”

相同條件下,班主任成長狀態也可能截然不同。這種現象的產生不能簡單概括為能力差異,學習方式的不同也會導致結果的差異。本期刊發山東省榮成市教育教學研究培訓中心教研員楊雪梅關於班主任專業發展的第三篇——

——————————————————————

審視相同成長環境下班主任參差不齊的發展現狀,我常常追問:是什麼原因促生了如此懸殊的專業成長“眾生相”?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發現了兩位在同一場域參訓的班主任之間的差別。同為學校骨幹教師,對待學習同樣專注而嚴謹。休息時,一位班主任依然奮筆疾書,把拍下來的PPT一字不落地整理記錄,她說:“這些做法我從來沒嘗試過,每一條都很實用。”另一位班主任在本子上列出幾個條目,稍有空閒就與我探討培訓導師的做法並提出自己的意見,而他的意見也常常讓我眼前一亮。

兩位班主任的差別不在學習態度,而在於是否進行了反思。沒有反思的學習是無法轉化為教師成長動力的。

回顧當下學習和培訓的狀態,教師們常常陷入某種誤區,最常見的情況就是把教師專業發展局限於信息的學習,把精力集中在知識和技巧的獲取上。許多班主任甚至“一廂情願”地認為,只要增強專業知識和管理技巧,班級管理的效果就會得到改善,學生的成長面貌就會煥然一新。這種想法忽視了班主任專業成長中最重要的因素,即只有通過轉化,學習才能影響實踐。

人類並非從經驗中學習,而是從對經驗的反思中學習,促進班主任專業成長的學習亦離不開深度反思。所以,在班主任專業發展中,沒有什麼比把時間花在反思上更值得優先考慮了。

可是,每當與班主任談到“反思”的話題,不少人表示沒時間或不知道如何反思。面對學員看似活躍,實際被動、忙碌又不知所去的狀態,我意識到要引發專業反思這塊“玉”,需要有人先拋出值得思考的那塊“磚”。

2019年寒假,不少班主任都在朋友圈“曬”自己帶學生參觀博物館的照片。但是,走進歷史就等於學生有所觸動和收穫嗎?於是,在全市班主任培訓群中,我拋出一個話題:“在參觀博物館的活動中,班主任如何做才能將厚重的歷史與德育活動有效銜接?”

“一石激起千層浪”。有的班主任幡然醒悟,原來參觀和育人是密不可分的一個整體,自己只顧著“觀”卻忘了“育”;有的班主任冷汗直冒,感覺像是領著學生去博物館湊熱鬧,一路嚴盯死防,根本連學生看了什麼都不知道……此時,大家才意識到,自己作為活動的組織者、成長的引領者都一無所獲,又怎麼能期待學生受到薰陶和感染?當我把“如何與班級德育有效銜接”這個問題亮出來時,他們才真正開啟關乎成長的思考,有的班主任甚至買門票重遊博物館,只為明確在博物館這樣一個場域裡,能讓學生感受什麼、收穫什麼。

當班主任帶著深思審視這個話題時,便對如何實現由“博物”到“博悟”及牽好那條引導學生成長之線,想出了更多切實可行的辦法。有的班主任認為,要想有效育人就不能打無準備之仗,參觀要有重點,參觀前釐清“觀什麼,怎麼觀”的問題,才能避免流於形式。而這需要班主任做一名富有前瞻性的引領者,自己先要看得遠、釐得清。有的班主任認為不能做無目的觀賞,要突出博物館藏品的“亮點”,而這需要班主任具有一定的專業能力,才能賦予藏品以生命。還有的班主任認為,參觀結束後不能匆匆結尾,要讓學生進行交流,比如組織一次交流活動,讓學生的觀點自由碰撞。當學生的思辨熱情被點燃,思考和辨識的能力才會提升。

其實,班主任的反思不僅可以圍繞活動組織展開,每一件小事都是思考的契機。我曾無意間看到一位家長在班級群中無端苛責班主任,便果斷將“如何與不講道理的家長打交道”列為研討主題,通過群體交流引導班主任找尋應對之法;與一位班主任聊天,他說起班中學生喜歡搞小團體,於是我便拋出“怎樣將班級中的小團體融入大集體”這塊“磚”,鼓勵學員主動思考,在探尋問題本源的過程中找尋化解契機。

就這樣,從班主任專業成長到學生關係維護,問題被我一次一次以扔“磚”的方式拋出來,推動學員在具體問題的研究和解決中向專業發展那塊“玉”一步一步靠近。面對教育中類似的尋常問題,當班主任能以審慎的態度步步反思時,行動的方向才會朝向明亮之處。

(楊雪梅,山東省榮成市教育教學研究培訓中心教研員,威海市班主任名家工作室主持人,威海市名班主任。2018年創建榮成雪梅讀寫團隊、榮成雪梅班主任工作室,致力於推動區域內教師群體的專業成長)

《中國教師報》2020年04月01日第11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