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武精神浅谈——从五帝到秦

(一)世界各种尚武精神的本质和意义

"尚武"即崇尚武力,骁勇善战。这是一种早在文明文化产生之前就存在的本能特征。远古时期的猿人可以说是"尚武"的,因为当一个陌生人来到他们的族群时,它不会与陌生人交朋友,不会去和他试着交流,因为那个时候没有文明文化,也没有文字。这个族群的所有个体都会穷尽权力驱逐或者消除那个外来人的威胁。这是一种保卫自己意义上的尚武。另一种是个体会渐渐的随着这种行为的贯彻,开始强身健体,增强自己的战斗力来防卫自己的族群。

尚武精神浅谈——从五帝到秦

有了文明的产生,文化的发展以后,尚武的实质也随着升华了。它更加倾向于一种责任意识,一种宏大的英雄情怀。而后来的儒家学说产生以后,它又被升华为了正义感、使命感。

尚武精神的意义很重要,它承载了人类在每个阶段进化,步入下一个更加先进的社会时保留的东西。它作用于农业工业甚至一切的行业,它更像是一种人固有的内在品质,和"善良"一样构成了一个人的价值体系。它蕴含的"正义""正直"的因素为后人津津乐道。

在世界史上,不乏尚武的国家,如西班牙(其尚武精神大约在十六世纪《堂吉诃德》出版后逐渐消失)、蒙古帝国、北欧。

尚武精神浅谈——从五帝到秦

西班牙的尚武精神首先来源于它特殊的地理环境,在巴塞罗那(加泰罗尼亚首府),三面环山一面环海,这样的到了环境没有像希腊那样三面环海产生了共和思想,而是形成了西班牙人独特的精神——骑士精神,在中世纪几乎没有一个人不羡慕骑士,认为那是勇猛的象征,都渴望像骑士一样做一个富有正义感的人。

北欧的精神更像是一种崇尚战争的精神。至始至终,"北欧海盗"是出了名的,由于北欧人生活在高纬寒冷山区,他们往往长得人高马大,四肢发达。在中世纪末期,北欧人架着一叶扁舟渡过若干海峡,浩浩荡荡地来到欧洲大陆抢劫。他们的活动轨迹极广,甚至于指染到了现在的乌克兰内陆地区。

尚武精神浅谈——从五帝到秦

蒙古的尚武精神带有神学色彩,不像北欧和西班牙由于地域。在蒙古的神话中,他们笃信"腾格里"的庇护,他们让自己变得强壮以存活下去。

尚武精神浅谈——从五帝到秦

(二)先秦尚武精神

中国的尚武精神错综复杂,可以追溯到史书记载的神话时期。五帝是中国的神话,但不一定是历史。目前我国考古出土最早的应该是夏朝部分遗址。五帝时期的神话中超自然的因素实在太多了,比如各种神、仙。还记载了刑天和蚩尤令人胆战心惊的模样,以致于怀疑它的真实性。但无论如何五帝三皇时代是作为中国一个曾经存在过的时代的,因为神话也不可能空穴来风。

三皇五帝时期的尚武精神体现在为了自己的聚落奋斗。当时各部落日夜征伐,人民们兼有农民、猎人、军队的三种职能。白天负责部落的种植(仅仅神农氏部落有种植技术)、打猎、饲养食用动物和战斗动物(由于当时征服自然的热潮和文明的渐渐自大,饲养原先是人类天敌的虎豹狼豺熊作为战斗工具),到了晚上则安排人去轮流值守,防止部落被偷袭。而一旦有战事发生,或部落首领宣布讨伐某地,所有的成年男子都有义务参战。这源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极低造成的社会财富物质分配极公平,由于每个人的报酬,物质享受都差不多,都是寒碜的那一丁点,所以每个人都团结的参与部落活动。

这样的为部落战斗的模式几乎持续到了商末。

商末发生了变化,商的统治中心多次迁都(甚至迁到了安徽),后期定都朝歌。在今河南的朝歌在当时算不上偏远但朝歌是大平原。对比之下周文网所在的岐山是山区,放到现在也是处在较北的区域,在那个时候,青海甘肃内部都没有纳入中原王朝,所以岐山算是边疆区。地形的差异,气候的差异,造成了"尚武精神"的巨大差异。商朝渐渐地变的文明,具有的原始尚武精神渐渐的变的稀少。此时另一边的岐山则大为兴盛,山区地形本就有利,加上文王的可靠统治,很快形成了一个终于周文王的小联盟。之后周联合诸国伐纣,纣不抵,商朝覆灭。

尚武精神浅谈——从五帝到秦

周武王即位之后是一种尚武和尚文的结合。"周礼"规范约束了国民的行为,当时的人都渐渐地从原来的"山间野人"变成了有文化的人。可是到了西周末年,分封制的瓦解造成了诸侯国征伐不断,"礼崩乐坏"的局面形成,人们的"尚武精神"又一次兴盛起来了,这一次随着礼崩乐坏而来的还有伦理道德和等级秩序上的反常。孔子有一次说出"是可忍,孰不可忍。"是因为他看见了一个小诸侯僭越等级观看只有周王才能观看的"八佾(yi)舞",觉得这是文明的倒退。

(三)战国的分化和转变

整个战果时期的"尚武"精神很浓厚。

西边的秦国像极了曾经的岐山周国。它们的地理位置大致相同。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实行的"军功制"增强了秦国人的"尚武"精神,他们有着参军报国的志向,因为他们知道打了胜仗会有奖励,以人为单位消灭敌军可以逐级封爵。这样,秦国的军事实力强大了起来,有了"二十三年,年年有战。"

相比之下,燕国的"尚武精神"体现在他们独特的"剑客文化"上,燕人活动在今天的河北北部,南部和众国接壤,核心区域没有战事。这种地域之下形成了燕国独特的文化,由于和洛阳相隔甚远,百家学说吸收的相对少一些。燕国有许多的剑客、刺客、侠客,在燕国较冷的环境之中,人们干净利落,丝毫没有南方的优柔寡断。后来便有了荆柯刺秦的佳话,"易水歌"悠悠传唱之中,高渐离将会在几年后以死报国。

尚武精神浅谈——从五帝到秦

古蜀国的"尚武精神"是一种对于超自然的向往,生产力发展水平极低的情况下,人民不得不仰仗自然,敬畏自然,便产生了对于自然的依赖。

其他诸侯国的"尚武精神"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以齐国为代表的近海国家,他们商业发达,城池坚固,人民便脱离了蛮横。这些国家的国家军队形成了体系制度。第二类是以楚、越为代表的南方国家,他们有着神学信仰,喜好纹身批发。比秦国人还要原始一些。第三类是赵国融合性质的尚武,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引进了北方的文化,两地的精神世界逐渐交融了起来。

秦朝统一之后,这样的局面还是没有变化。当时甚至某郡某县的人还会自称"我某某国人也",这种局面大约持续到了两宋经济难移。在这一段时间内,北方大融合,几乎所有北方人(秦岭淮河以北)都表现出粗犷,爽快,实诚的性格。而南方人则大不相同。

参考文献

《史记》

《春秋》

《堂吉诃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