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戰國第一英雄上杉謙信:曾棄國出走,他的一生遭遇數次轉折

日本戰國第一英雄上杉謙信,在他無敵的外表下卻有著深深的煩惱。27歲那年夏天,謙信曾扔下一國之主的位置出走。37歲為道義而四處征戰的謙信,竟被家臣們背叛。41歲那年,謙信卻因為與某人的相遇,而脫胎換骨,因此成了被後世敬仰的英雄。

謙信年少顯露軍事才能,被推為國主

在1530年的越後國,上杉謙信作為有力武將的兒子出生在林泉寺。他從小學習了政治,軍事以及帝王學。此時謙信的家已有兄長繼承,他很可能會以僧侶的身份結束一生。在這個時候,謙信被請出了寺院,因為家臣們希望他上戰場。

當時,越後國內戰亂不斷。原本紮根于越後國土地上的有力武將們,由守護大名統治著。但是到了戰國時代,守護大名的權力減弱,武將們開始發動戰亂。謙信帶領著家臣們鎮壓叛亂軍。此時的謙信僅僅14歲,但是他發揮了天才般的戰爭才能,接連打敗了先前他人沒能打敗的武將,平定了越後內亂。謙信的才能使得武將們臣服,他們將謙信奉為國主。當時謙信21歲,年輕的戰國大名就此誕生。但是成為國主後不久,謙信就遇到了一個沒有預料到的煩惱。

日本戰國第一英雄上杉謙信:曾棄國出走,他的一生遭遇數次轉折

家臣們無視謙信,謙信出走,又被請回,內亂得平

成為了家臣們的武將們開始內訌,且無法制止。內訌的原因是爭奪土地,家長們對自己的財產很是重視,戰爭一結束,就為了各自的利益互相爭鬥。謙信身為家主做了仲裁,但是謙信畢竟還年輕,又是從武將升為家主的,於是家臣們無視了謙信的仲裁。這主要是因為當時的武將都比較愛面子,很多人可能表面上稱臣,但是內心並不服氣,從身份上來說,家長們覺得謙信沒這個資格做仲裁,這種情況使得謙信大為苦惱。

此時從鄰國傳來了消息。治理甲斐也就是如今日本山梨一帶的有力大名武田信玄,佔領了鄰國信濃後開始接近越後國。

謙信接受了信濃的求援,在川中島迎戰信玄。但是家臣們再次給謙信添亂,他們無視謙信的調配,擅自離開戰場。如此一來,即使是富有軍事才能如謙信,也只能與信玄打個平分秋色。此後,謙信不得不與信玄,幾度在川中島對戰。調節土地紛爭,迎戰信玄這些都是一國之主該做的事,但是家臣們卻不服從謙信的命令,謙信為此十分煩惱。

日本戰國第一英雄上杉謙信:曾棄國出走,他的一生遭遇數次轉折

1556年,謙信27歲,在川中島合戰的一年後,他悄悄離開了越後國。謙信在留給家臣的信中如此說:"我平定了國內內亂,又與信玄絕一死戰,我辛勤努力,但是家臣如同散沙,我彷彿是諸位的傀儡一般,長此以往,我無法繼續大名的工作,因此決意退出"。然後他又在最後補充道:"即使我不在,家臣們互相商談,日後亦可平安無事,不過如果武田信玄攻過來的話,就危在旦夕了"。

其實,謙信留下的這份文書,可以看作是對家臣們的質問——沒有我真的沒問題嗎?謙信的做法就是罷工,以罷工來威脅家臣們重視他。謙信是希望家臣們來懇求他回去的,那他就能做回戰國大名,如果家臣們沒有反應的話,謙信就打算去做僧侶。

幾個月後,家臣們來尋找謙信了,他們對謙信說,謙信離開後,一位家臣轉投了信玄,眼看就要發生內亂了。並且說,沒有謙信的話,日後將一片混亂,懇請謙信回到越後。於是謙信再次成為了戰國大名。這之後,家臣們向謙信發誓表明忠誠,越後的內亂得以平定。

謙信出於道義出兵關東,數度失敗,遭遇家臣們的背叛

1560年春,室町幕府重役,也就是維護關東治安的治安官,對謙信說,希望謙信出兵關東,平定關東之亂。關東在鎌倉幕府建立後300年,由優秀的武將們治理著,此時的關東由於新興勢力北條氏的崛起而被奪走了大半,武將們為此很苦惱。打擊強敵北條氏挽救關東武士們,這對謙信來說是很榮譽的事。但一旦謙信出兵關東,武田信玄也許會趁機而入。但謙信的信念是"不為私利動刀劍,只為道義助人一臂之力"。為了道義,他決定不顧信玄可能會襲擊越後的危機,出兵關東。

日本戰國第一英雄上杉謙信:曾棄國出走,他的一生遭遇數次轉折

8月,謙信帶領數千士兵,踏上了關東遠征的路途。謙信進入關東後,接連攻下北條氏的城池,聽聞謙信的戰績後,屈服於北條氏威名下的武將,都陸續聚集到謙信的麾下,數量足有十萬之多。謙信就很快包圍了北條氏的據點小田原城,眼看勝利在望,但是這些慕名而來的武將成了謙信的煩惱根源。首先這些武將都是牆頭草,誰也不想進行危險的攻城戰,戰鬥時態度很不積極。而且就算不進行戰鬥,也要解決這些武將們的吃飯問題,十萬武將使得軍糧很快就耗盡。此外,謙信患上了原因不明的腹痛,不得不躺上好幾天。於是,謙信的第一回關東遠征,以失敗告終。

日本戰國第一英雄上杉謙信:曾棄國出走,他的一生遭遇數次轉折

就在此時,武田信玄趁虛而入,攻打越後。謙信立刻率部隊返回越後,可進行了長達十個月的遠征,謙信與士兵們都很疲憊。最著名的第四次川中島合戰開始了,這是一場無論如何都要消滅對方的空前大亂戰。這場戰爭結束之後,雙方都認為自己才是勝利者,戰果十分慘烈,於之後的局勢卻並沒有什麼大的影響。

之後謙信連續五年出兵信濃、越中、關東,幾乎是馬不停蹄轉戰各地,但是完全沒有平息任何一地的戰事,而且無法推辭已經應諾的關東遠征。這時候悲劇發生了。37歲的謙信在第六回關東遠征,攻打了位於房總半島的臼井城。這裡是宿敵北條氏的一大據點,由懸崖和沼澤掩護,要到達那裡只有一條路。但是這條路是個危險的陷阱。在道路兩側,有著高高的土牆,從這裡北條氏可以輕而易舉攻擊路上的軍隊。謙信一個月仍未能攻下臼井城,心情很焦慮,他向著臼井城發起了無謀的總攻,使得軍隊死傷數千。這是謙信一生中最大的敗筆。因為這次戰敗,家臣們相繼背叛謙信。

日本戰國第一英雄上杉謙信:曾棄國出走,他的一生遭遇數次轉折

與主持相遇,謙信改變了信念,從此用兵如神

謙信常年為他人作戰,自己沒得到什麼好處。因此,家臣們的不滿爆發了。為了助人才戰鬥,這是謙信的信念,這個信念卻犧牲了家臣們的利益。謙信感到很迷茫,他的信念是正確的嗎?這個時候謙信探訪了林泉寺德高望重的新住持。新主持對謙信當頭一喝,他詢問謙信對"達摩不識"故事的理解。達摩大師是在古代中國宣揚禪宗的僧侶,他與熱衷於佛教的梁武帝有這麼一段問答:梁武帝詢問達摩,他為佛祖建立了諸多寺院,佈施眾多,此舉能積多少功德?達摩如此回答"您的所為實無任何功德"。梁武帝不由怒上心頭,問達摩"身為高僧的你有何功德?。達摩回答"不識",意思是不知道。

面對主持的問題,謙信陷入了沉思,他明白了自己應當像達摩那樣,對自己的行為與功德,不知道亦無妨,應捨棄偏執,自在而活。從此以後謙信的戰略方針有所改變。他不再執著於榮譽,也就不再頻繁進行關東遠征了,而是朝西前進,將得到的新領地分封給家臣。家臣們開始團結到謙信的周圍來。

1577年,謙信48歲,他與逐步統一天下的魔王——織田信長的對決開始了。他不再像以前那樣,不管三七二十一猛衝進軍,而是熟練自在的調配家臣們,根據敵人的行動巧妙的進行打擊,終於擊退了信長。從此家臣們對謙信就懷抱著堅定不移的信任。上杉謙信這個名號,也被後世作為英雄傳頌。

日本戰國第一英雄上杉謙信:曾棄國出走,他的一生遭遇數次轉折

在於信長對戰的大約半年後,上杉謙信離開了人世,享年49歲。

謙信因其出色的軍事才能謙信贏得了眾人的尊敬,後來他被奉為神明也是因為家臣們的頌揚,謙信凡事都鞠躬盡瘁,兢兢業業,他秉持著最純粹的武士道,不為私利,僅為道義揮刀,他征戰的目的不是獲取利益,而是平息戰事,只這一點,謙信就值得人們銘記。


參考文獻

《松陵夜話》

《松平記》

《甲陽軍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