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不同游泳教学法,对大众蛙泳学习者教学的效果

摘要:游泳是一项全身协调的运动,非常有利于整体素质的提高,是非常受益于大众的运动,十分适合作为全民健身项目区推广普及。要想熟练掌握游泳的专业技术有一定难度。所以,教练员一直在研究如何因材施教。各类教学方法也都存在或多或少的缺陷,教学中教练员需要充分考虑教学环境和学生的个体差异。

因此,本研究以“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教育思想为基础,结合游泳项目特点、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个人情况,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选用三种游泳训练教学中教学方法对大众蛙泳学习者的结果进行总结分析,推进游泳教学和促进学生个性培养具有促进作用。

浅析不同游泳教学法,对大众蛙泳学习者教学的效果

一、前言

随着全民健身的不断推广,参与运动的人群数量不断增加,尤其在夏天,选择学习游泳的人数也不断增多,更多人认识到游泳不仅是一项运动,更是一项自救的技能。如何做一个合格的游泳教练或者老师,如何更好的让学生掌握技术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从我国目前游泳课程的开设情况来看,普遍大众的游泳大都属于敢下水,但是自救能力还都不能保证。

浅析不同游泳教学法,对大众蛙泳学习者教学的效果

本文针对游泳项目特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并结合学生的个人情况,运用多学科理论和原理来构建一套既符合学生个性,又能提高学习效果的教学法,并在普通业余教学中进行实践来研究不同教学法对学生的教学效果。

本文研究选择教学中最常用的三种教学法:一般游泳教学法,原地式节奏呼吸法,移动式节奏呼吸法。浮沉呼吸法可以分为两种:方式一是在原地上进行浮沉呼吸法,方式二是一种移动式的浮沉呼吸方法。

浅析不同游泳教学法,对大众蛙泳学习者教学的效果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 一 ) 研究对象

本文以蛙泳教学对大众成人教学效果的影响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年龄限定为18-25岁之间,在西安威斯汀酒店游泳馆学习蛙泳课程初学者中随机选取6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分为 2 组,实验组 30 人 ( 男女生各 15 人 ),对照组 30 人 ( 男女生各 15 人 )。

( 二 )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进行前期的资料收集;随后采用实验法进行分组实验研究,为本研究提供数据。通过访谈法,走访各专家收集意见;最后使用数理统计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

浅析不同游泳教学法,对大众蛙泳学习者教学的效果

从西安威斯汀酒店游泳馆 18-25 岁之间的蛙泳初学者 60名 ( 其中男女各 30 人 ),试验共九周,每周一次 (2 学时 )。第1周,受试者选择,确定受试者均为是初学者,即在试验之前完全不会游泳;然后随机将 60 人分为 三组,分别采用 三种游泳教学法,进行为期六周的教学试验;第一组采用一般游泳教学法,第二组采用原地式浮沉呼吸游泳教学法,第三组采用移动浮沉呼吸游泳教学法,九周 ( 半学期 ) 结束后,测试三组的漂浮距离、换气次数和游泳距离,得出实验结论。

浅析不同游泳教学法,对大众蛙泳学习者教学的效果

三、结果与分析

( 一 ) 不同游泳教学法对蛙泳初学者的影响情况分析

1. 不同游泳教学法教学九周后对蛙泳初学者蹬边漂浮距离的影响情况分析三组实验者在经过憋气和漂浮学习后,经测试 3 组的蹬边漂浮距离分别为:

第一组 (5.03±0.49)m、第二组 (5.15±0.68)m、第三组(5.22±0.57)m。

三组测试结果在蹬边漂浮上差别不大,但相比之下第三组的测试结果最高,第二组其次,第一组最差。一般式游泳教学法相比沉浮式呼吸法和移动式呼吸方法,漂浮距离最短。而移动式呼吸方法漂浮距离最长。

浅析不同游泳教学法,对大众蛙泳学习者教学的效果

2. 不同游泳教学法教学九周后对游泳初学者换气次数的影响情况分析

换气次数,是学生从泳池一端出发 ( 不蹬池壁 ),用蛙泳游进,途中不休息 ( 双脚不碰触池底、双手不攀爬水道线或池壁,) 能够达到最远距离 ( 上限为 50 米 ),在此距离中换气的次数。换气次数由受测试人员计数,并及时记录。将换气次数除以米数后得出:测试组共 3 组中以第三组 (0.73±0.60)( 次 /米 ) 最好,其次为第二组 (1.13±0.71)( 次 / 米 ),最差为第一组 (1.79±0.58)( 次 / 米 )。

以上测试结果表明,经过三种不同教学方式和同样的学习时间后,在同一环境下测试,利用第三种教学方法 ( 移动沉浮呼吸法 ) 对游进中的换气效果更佳,每米之需要换气0.73±0.60 次,其次为原地沉浮练习法。效果最不显著的是一般教学法。

浅析不同游泳教学法,对大众蛙泳学习者教学的效果

3. 不同游泳教学法教学九周后对游泳初学者游泳距离的影响情况分析

计时三十秒种,学生从泳池一端出发 ( 不蹬池壁 ),以蛙泳游进,途中不休息 ( 双脚不碰触池底、双手不攀爬水道线或池壁 ),能够达到最远距离。三组在 9 周的学习后经测试,三组数据中以第三组 (13.79±1.93)m 最高,其次为第二组 (12.25±1.54)m,最差为第一组 (10.99±1.89)m。以上测试结果表明三种不同游泳教学法对游泳初学者的游泳距离的训练,以采用移动沉浮呼吸游泳教学法获得最好成绩,其次为原地沉浮呼吸游泳教学法,最差为一般游泳教学法。

浅析不同游泳教学法,对大众蛙泳学习者教学的效果

四、结论与建议

( 一 ) 结论

1. 以上测试结果表明,三组测试结果在蹬边漂浮上差别不大,但相比之下第三组的测试结果最高,第二组其次,第一组最差。一般式游泳教学法相比沉浮式呼吸法和移动式呼吸方法,漂浮距离最短。而移动式呼吸方法漂浮距离最长。

2. 不同游泳教学法对蛙泳初学者的换气次数的训练,经过三种不同教学方式和同样的学习时间后,在同一环境下测试,利用第三种教学方法 ( 移动沉浮呼吸法 ) 对游进中的换气效果更佳,每米只需要换气 0.73±0.60 次,其次为原地沉浮练习法。效果最不显著的是一般教学法。

浅析不同游泳教学法,对大众蛙泳学习者教学的效果

( 二 ) 建议

1. 不同教学方法,无论换气次数还是游泳距离的学习,均以移动沉浮呼吸游泳教学法获得最好的成绩,在一般教学法的基础上,各个机构应多尝试移动沉浮呼吸教学法,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各教学方法不一定适合每个人,需要及时调整。

2. 针对移动沉浮游泳教学法,应在成年学员中进行教学,要在保证学员绝对安全的教学下在开展,须改进目前的常规教学方法,应把“沉浮呼吸”特别是移动式节奏呼吸法引入游泳课程的教学中。

浅析不同游泳教学法,对大众蛙泳学习者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 . 游泳运动 [M]. 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

[2] 毛振明 . 体育教学论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005:126-132.

[3] 谷金波 . 普通高校新型游泳教学模式研究综述 [J]. 中国学校体育,2004 (6):26-2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