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級非遺名錄】陸河擂茶

在博大精湛的茶文化藝苑中,客家擂茶以其古樸見奇趣,以保建顯奇效,自古聞名遐邇。

相傳,三國時期,劉備領兵駐紮江南,時值酷暑,將士們不服水土,個個上吐下瀉,劉備四處求醫尋藥卻不濟於事。幸一客家老婆婆聞知此事,走家串戶動員客家鄉親烹製大量擂茶供將士們飲,將士病情大減。從此,客家擂茶盛名遠揚。

【省級非遺名錄】陸河擂茶

陸河擂茶是客家擂茶的傳承與異化。據《明海豐縣志》《明一清·陸豐縣誌》及陸河多姓“譜牒”記載,陸河客家先民多於唐宋年間為避戰禍,從中原舉族一路南遷至“蠻夷之地”。隸屬於南海郡博羅縣,為畬族居住地;東晉咸和六年,隸屬東官郡海豐縣,為漢畬雜居地。因居住在閉塞、多雨、寒涼的山區環境中,人體需求的碘、鈉、硒元素嚴重流失,加上長距離長時段的遷徙,陸河先民飽受胃寒腹瀉、百日咳、子夜哮喘疾病之苦。為適應自然環境,人們尋找一種新飲食方式,最終選擇了客家擂茶,並延此習慣發明了具有“暖胃、性溫、理中”為特點的陸河擂茶,其選材集飲食和保健於一體,形成了今天獨、奇、趣的陸河“擂茶”。

客家人非常熱情好客,以擂茶待客是普遍的傳統禮節,不論是親朋好友來訪,或是婚嫁喜慶即請喝擂茶。客家人制擂茶以婦女見長。擂茶工具有:擂茶缽。這是陶製品,內壁及底部粗而密槽紋均勻分佈,這是俗稱的擂茶棍,用上等山蒼樹或油茶籽樹幹加工而成,長約一米,擂茶棍旋磨消耗其粉墨不僅無害還可入味,十分講究。

擂茶,家常擂茶用料有:焙炒綠茶、芝麻、焙炒的花生仁等料。先置茶葉、芝麻入缽旋磨,再加花生仁旋磨,整個過程需不斷注入少許冷開水,擂茶棍沿內壁有規律旋磨,直至成糊狀,客家人稱糊狀為“茶泥”或“擂茶腳子”。而後衝入沸水,並作適當攪拌至糊狀與水融為一體。飲用時佐以爆米花、糯米花、花生仁、米果及豆類、青菜,這就是集香、甜、甘、苦為一體的擂茶了。尤其是用這些鮮料製出的油茶,湯色誘人,清香逼人,入口後滿腔留香,口舌生津。

【省級非遺名錄】陸河擂茶

陸河擂茶的配料多種多樣,可以因寒暑季候或葷素各異加入不同的佐料和青草藥物,製作過程基本相同,但又稍有一些小區別。鹹茶,用料少,比較簡單,只要加入:綠茶、芝麻、花生即可,是較通俗的飲茶方式。而鮮艾葉、薄荷葉、生茶葉、楓樹嫩芽、紫蘇葉、番香、香蘇、雞腳刺、玫嫩芽、芫荽菜,都是製作油茶鮮料,是較豐富的飲菜了。

使用野菜、青草藥製成的擂茶稱“油茶”,亦稱“生茶”。據中醫驗證,擂茶具有生津止渴,防風祛寒、開胃健脾、清熱解毒、清肝明目、潤膚美容、延年益壽的功效。在陸河,每天每戶必製作一缽擂茶,勞作後喝上幾碗,一天辛苦便煙消雲散,客人遠道而來,喝碗茶提神醒腦,充飢益體。

【省級非遺名錄】陸河擂茶

擂茶加上米飯已成為陸河人每天中午的主食。每年正月初七則成為陸河人特定的日子,稱之為“開茶日”,每戶都要在這天中午備七種菜擂茶,叫做“七樣菜茶”。關於“七樣菜茶”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一年正月初七日,七仙女趁春光明媚之機結伴來凡間,在陸河東坑富洋壠埔子裡一農家菜園採青,待仙飛走後,人們仔細察看,發現七仙女所採摘的蔬菜為:紅生菜、芹菜、芥蘭菜,還有蔥、蒜、芫荽、荷蘭豆、豌豆七種,從此人們依樣畫葫蘆,一直沿席下來,以這七種蔬菜為原料或伴加佐料炒成一道菜就茶當餐。有的則乾脆將七種蔬菜加新起鍋豬油渣一塊炒熟進行研擂,製成香噴噴的油茶。後來便形成了正月初七吃七樣菜茶的初七“開茶節”,這一日過後,擂茶方可作為日常主餐,因此初七這天中午家家戶戶都吃“七樣菜茶”便成為了陸河客家人的習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