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中風是由什麼引起的?有哪些臨床表現?聽聽中醫怎麼說!

中風病是由於正氣虧虛,飲食、情志、勞倦內傷等引起氣血逆亂,產生風、火、痰、瘀,導致腦脈痺阻或血溢腦脈之外為基本病機,以突然昏僕、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語謇澀或不語、偏身麻木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病證。根據腦髓神機受損程度的不同,有中經絡、中臟腑之分,有相應的臨床表現。本病多見於中老年人。四季皆可發病,但以冬春兩季最為多見。

中風病嚴重危害著人類健康,死亡率高,致殘率高。居1994年我國城市人口死因的首位,為發達國家人口前三位死因之一。根據80年代對上海市1個區整群抽樣36萬人的調查,每10萬人中風病的年發病率為230人,年死亡率164人,患病率634人。在本病的預防、治療和康復方面,中醫藥具有較為顯著的療效和優勢。

《內經》雖沒有明確提出中風病名,但所記述的"大厥"、"薄厥"、"僕擊"、"偏枯"、"風痱"等病證,與中風病在卒中昏迷期和後遺症期的一些臨床表現相似。對本病的病因病機也有一定認識,如《靈樞·刺節真邪》:"虛邪偏客於身半,其人深,內居營衛,營衛稍衰,則真氣去,邪氣獨留,發為偏枯。"此外,還認識到本病的發生與個人的體質、飲食、精神刺激等有關,如《素問,通評虛實論》明確指出:"僕擊、偏枯……肥貴人則膏粱之疾也。"

腦中風是由什麼引起的?有哪些臨床表現?聽聽中醫怎麼說!

還明確指出中風的病變部位在頭部,是由氣血逆而不降所致。如《素問·調經論》說:"血之與氣,並走於上,則為大厥,厥則暴死。"

對中風病的病因病機及其治法,歷代醫家論述頗多,從病因學的發展來看,大體分為兩個階段。唐宋以前多以"內虛邪中"立論,治療上一般多采用疏風祛邪、補益正氣的方藥。如《金匱要略》正式把本病命名為中風。認為中風病之病因為絡脈空虛,風邪人中,其創立的分證方法對中風病的診斷、治療、判斷病情輕重和估計預後很有幫助。唐宋以後,特別是金元時代,許多醫家以"內風"立論,可謂中風病因學說上的一大轉折。其中劉河間力主"腎水不足,心火暴甚";李東垣認為"形盛氣衰,本氣自病";朱丹溪主張"溼痰化熱生風";元代王履從病因學角度將中風病分為"真中"、"類中"。明代張景嶽提出"非風"之說,提出"內傷積損"是導致本病的根本原因;明代李中梓又將中風病明確分為閉、脫二證,仍為現在臨床所應用。清代醫家葉天士、沈金鰲、尤在涇、王清任等豐富了中風病的治法和方藥,·形成了比較完整的中風病治療法則。晚清及近代醫家張伯龍、張山雷、張錫純進一步認識到本病的發生主要是陰陽失調,氣血逆亂,直衝犯腦,至此對中風病因病機的認識及其治療日臻完善。近年來對中風病的預防、診斷、治療、康復、護理等方面逐步形成了較為統一的標準和規範,治療方法多樣化,療效也有了較大提高。

中風病是一個獨立的疾病。其臨床表現與西醫所稱的腦血管病相似。腦血管病主要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兩大類型。不論是出血性還是缺血性腦血管病均可參考本節辨證論治。

腦中風是由什麼引起的?有哪些臨床表現?聽聽中醫怎麼說!

【病因病機】

1.積損正衰"年四十而陰氣自半,起居衰矣"。年老體弱,或久病氣血虧損,腦脈失養。氣虛則運血無力,血流不暢,而致腦脈瘀滯不通;陰血虧虛則陰不制陽,內風動越,攜痰濁、瘀血止擾清竅,突發本病。正如《景嶽全書·非風》說:"卒倒多由昏憒,本皆內傷積損頹敗而然。"

2.勞倦內傷煩勞過度,傷耗陰精,陰虛而火旺,或陰不制陽易使陽氣鴟張,引動風陽,內風旋動,則氣火俱浮,或兼挾痰濁、瘀血上壅清竅脈絡。

3.脾失健運過食肥甘醇酒,致使脾胃受傷,脾失運化,痰濁內生,鬱久化熱,痰熱互結,壅滯經脈,上蒙清竅;或素體肝旺,氣機鬱結,克伐脾土,痰濁內生;或肝鬱化火,爍津成痰,痰鬱互結,攜風陽之邪,竄擾經脈,發為本病。此即《丹溪心法·中風》所謂"溼土生痰,痰生熱,熱生風也"。飲食不節,脾失健運,氣血生化無源,氣血精微衰少,腦脈失養,再加之情志過極、勞倦過度等誘因,使氣血逆亂,腦之神明不用,而發為中風。

4.情志過極七情所傷,肝失條達,氣機鬱滯,血行不暢,瘀結腦脈;暴怒傷肝,則肝陽暴張,或心火暴盛,風火相煽,血隨氣逆,上衝犯腦。凡此種種,均易引起氣血逆亂,上擾腦竅而發為中風。尤以暴怒引發本病者最為多見。

綜觀本病,由於患者臟腑功能失調,氣血素虛或痰濁、瘀血內生,加之勞倦內傷、憂思惱怒、飲酒飽食、用力過度、氣候驟變等誘因,而致瘀血阻滯、痰熱內蘊,或陽化風動、血隨氣逆,導致腦脈痺阻或血溢脈外,引起昏僕不遂,發為中風。其病位在腦,與心、腎、肝、脾密切相關。其病機有虛(陰虛、氣虛)、火(肝火、心火)、風(肝風)、痰(風痰、溼痰)、氣(氣逆)、血(血瘀)六端,此六端多在一定條件下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病性多為本虛標實,上盛下虛。在本為肝腎陰虛,氣血衰少,在標為風火相煽,痰溼壅盛,瘀血阻滯,氣血逆亂。而其基本病機為氣血逆亂,上犯於腦,腦之神明失用。

腦中風是由什麼引起的?有哪些臨床表現?聽聽中醫怎麼說!

【臨床表現】

腦脈痺阻或血溢腦脈之外所引起的腦髓神機受損是中風病的證候特徵。其主症為神昏、半身不遂、言語謇澀或不語、口舌歪斜、偏身麻木。次症見頭痛、眩暈、嘔吐、二便失禁或不通、煩躁、抽搐、痰多、呃逆。舌象可表現為舌強、舌歪、舌卷,舌質暗紅或紅絳,舌有瘀點、瘀斑;苔薄白、白膩、黃或黃膩;脈象多弦,或弦滑、弦細,或結或代等。

1.神昏初起即可見。輕者神思恍惚,迷濛,嗜睡。重者昏迷或昏憒。有的病人起病時神清,數日後漸見神昏,多數神昏病人常伴有譫妄、躁擾不寧等症狀。

2.半身不遂輕者僅見偏身肢體力弱或活動不利,重者則完全癱瘓。有單個肢體力弱或癱瘓者,也有一側肢體癱瘓不遂者;病人起病可僅為偏身力弱,而進行性加重,直至癱瘓不遂,或起病即見偏身癱瘓。急性期,病人半身不遂多見患肢鬆懈癱軟。少數為肢體強痙拘急。後遺症期,多遺有患肢強痙攣縮,尤以手指關節僵硬、屈伸不利最為嚴重。

3.口舌歪斜·多與半身不遂共見,伸舌時多歪向癱瘓側肢體,常伴流涎。

4.言語謇澀或不語輕者,僅見言語遲緩不利,吐字不清,患者自覺舌體發僵;重者不語。部分患者在病發之前,常伴有一時性的言語不利,旋即恢復正常。

本病發病前常有先兆症狀。如素有眩暈、頭痛、耳鳴,突然出現一過性言語不利或肢體麻木,視物昏花,甚則暈厥,一日內發作數次,或幾日內多次復發。若驟然內風旋動,痰火交織發病者,於急性期可出現嘔血、便血、壯熱、喘促、頑固性呃逆,甚至厥而不復,瞳孔或大或小,病情危篤,多難救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