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外醫院華偉和張澍等首次報告國內可穿戴式除顫器多中心臨床研究

對於需要植入埋藏式心臟復律除顫器(ICD)卻又存在植入禁忌證的患者,可穿戴式除顫器能不能完美解決這個問題?

可穿戴式除顫器是提供短時期體外自動除顫的裝置,無需手術方式植入,方便移除,臨床上主要用於有心原性猝死風險,但短期內無ICD植入適應證,或有適應證但短期內不能新裝或更換ICD的患者。(見下圖)

阜外医院华伟和张澍等首次报告国内可穿戴式除颤器多中心临床研究

美國ZOLL公司的新一代LifeVest系列可穿戴式除顫器

近日,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華偉和張澍等報告了國內5家中心應用可穿戴式除顫器情況。

研究發現,中國患者可穿戴式除顫器應用適應證依次為急性心肌梗死早期(40 d內)伴左心室射血分數≤35%、等待心臟移植且具有高危心臟性猝死發生風險和各種原因暫時不能植入植入型心律轉復除顫器(ICD),三者佔比超過60%。

患者平均穿戴天數為51天。1名16歲男士因“心力衰竭等待心臟移植”使用了145天。

1名67歲男性因“急診血管再通治療後伴LVEF低”使用僅使用了1天,穿戴期間發生室顫,未等待放電即予以體外除顫治療成功搶救,而後患者植入ICD。

隨訪3個月期間,18人堅持穿戴超過1個月。

影響睡眠是穿戴依從性差的主要原因,62.9%的患者反映存在此問題。

此外,就是無故報警(42.6%)。報警原因均為因除顫背心尺寸不合適致電極貼片與身體貼合不良所引起的提示性報警。除顫背心尺寸不滿意多見於偏瘦體質者和老年人。

研究還發現,所有患者在穿戴期間均成功記錄到清晰的體表心電活動信號,無1例因感知干擾信號而發生誤放電。

僅1例患者監測到室顫的發生,隨訪過程中共監測到13次室顫,均予1次除顫治療成功轉復。

最終有6例患者植入ICD。

研究者表示,本研究首次較為全面地介紹了中國人應用穿戴式除顫器的臨床特點和使用情況,為進一步改善高危患者心原性猝死預防、加強公眾對可穿戴式除顫器的認識發揮了積極作用。

國外可穿戴式除顫器情況與國內有所不同。歐洲23箇中心參與的研究顯示,最常見適應證為因感染拔除ICD。

美國相關研究顯示,除了ICD拔除為最常見的適應證外,因缺血或非缺血原因導致LVEF≤35%也是常見適應證。

就依從性而言,相關研究顯示,歐洲、美國及日本依從性普遍較好。

研究者指出,國內醫師要加強患者穿戴依從性宣傳,以保障可穿戴式除顫器發揮好預防心原性猝死的重要作用。

研究共納入國內5家醫學中心2018年6月至2019年10月接受可穿戴式除顫器並完成隨訪的54例患者,男性47例,平均年齡(55.2±17.6)歲。

其中冠心病患者31例,持續室性心動過速或心室顫動發作患者19例。

可穿戴式除顫器為統一由美國ZOLL公司提供的最新一代LifeVest系列。

來源:華偉, 楊傑孚, 王玉堂, 等. 可穿戴式除顫器中國多中心臨床觀察性研究. 中華心律失常學雜誌, 2020, 24(1): 41-46.

歡迎購買《中國循環雜誌》指南增刊和《GAP-CCBC精彩病例薈萃2019》!

《中國循環雜誌》指南專刊,邀請來自國內各相關領域的資深專家,對過去一年近 30 個重要指南進行了詳盡解讀,願能為廣大心血管醫生帶來新知識、新理念、新思維。點擊查看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