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宣傳人眼中的"疫"線媒體人——記黑龍江日報記者陳賀 張澍

(文/攝影 徐旭)2月26日,凌晨2點30分。醫生張建楠和幾位醫護人員從賓館出發,乘車前往省新冠肺炎重症集中救治中心ICU交接班。和他們一同前往的,還有兩個"編外"戰士——黑龍江日報記者陳賀和張澍。

醫生問他們:"很多人都不願意靠近這裡,你們不怕麼?"

記者答道:"有你們在,我們就不怕。"

醫院宣傳人眼中的

凌晨2點45分,記者和醫護人員抵達重症救治中心,開始了他們的採訪工作。3點、4點、7點,他們徹夜未眠,在ICU的緩衝區記錄了醫護人員交接班的故事。

採訪結束後,沒有做過多的休整,便坐在電腦前,撰寫稿件。2月26日22點10分,他們的作品《交接,在凌晨》發佈,反響強烈,省內多家媒體紛紛轉發。

這是陳賀和張澍近一個月來的一個工作片段。4次進入ICU,每天工作超過12個小時……他們的故事還要從2月19日說起。

醫院宣傳人眼中的

"第一現場也是記者前進的方向"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2月12日,哈醫大一院接到指令,將群力院區改造為省新冠肺炎重症集中救治中心,成為我省救治危重症患者的"主戰場"。2月19日,為做好我省救治危重症患者的新聞宣傳工作,黑龍江日報決定像選派記者出去武漢一樣,選派兩名記者前往重症救治中心,進行駐地採訪,得知這一信息後,記者陳賀和張澍主動請戰,第一時間趕到了重症救治中心。他們也成為省內唯一家進駐的媒體記者。

醫院宣傳人眼中的

2月21日14點10分,我隨同他們第一次走進ICU。穿上防護服、帶上護目鏡、彼此在衣服上寫下名字,那一刻,他們很嚴肅。從他們的眼神裡,我看到了勇敢、擔當和對一份職業的情懷。他們說:"勝利永遠是勇者的專屬名詞,第一現場也是記者前進的方向。"在ICU內,陳賀搶抓醫護人員的時間空隙,進行著相關的採訪,張澍不斷地變換角度,抓拍著每一個感人的瞬間。大約四個半小時左右,他們完成了採訪任務,走出了ICU,身上的汗水浸透了最裡層的刷手服。

醫院宣傳人眼中的

20點左右,他們回到了重症救治中心的辦公室,開始整理採訪素材,構思、下筆、推翻重寫、再構思……辦公室門外的走廊越來越靜,只能聽見門內急促的鍵盤聲。零點整,他們還在對稿件反覆打磨。那一刻,我在他們身後,豎起了大拇指。接近凌晨1點,他們返回了賓館。

醫院宣傳人眼中的

22日,他們採寫的《群力戰"疫":向"重症"發起總攻》在黑龍江日報公眾號上發佈,好評如潮。該稿件集中展現了重症救治中心全力救治患者的工作情景,行文流暢、言語簡潔、圖片震撼,讓更多的人看到了戰勝疫魔的必勝信念和醫護人員不畏"疫"險的職業精神。22日這一晚,陳賀和張澍還是沒怎麼睡,又開始策劃了下一個選題。

醫院宣傳人眼中的

"角度也是新聞稿件的競爭力"

2月27日9點,我與他們再次走進了ICU,這一次,他們一直跟著哈醫大一院重症醫學科主任趙鳴雁的身後,聽她與醫生討論病情,拍攝她與患者交談的瞬間。那時,我的第一直覺是,他們這次稿件的主題就是趙鳴雁,但事實上,我只猜對了一半。大約六個小時後,我們走出了ICU,回到緩衝區,陳賀和張澍一人幹了一瓶礦泉水。沒等身上的汗水乾透,又開啟了"戰鬥"模式,分別回到賓館組稿。陳賀說,這篇稿件的立意確定了,但始終不知如何下筆。這一夜,他房間的燈始終亮著,他說,寫了幾行字,又沒思路了,困得躺下了,突然想到一句話,又坐起來繼續寫,就這樣不知不覺的天亮了。

2月28日,稿件《6小時的使命|一件防護服的自述:趙鳴雁和我》發佈,陳賀和張澍以一件防護服的視角,記錄了疫情面前,一名醫護人員的擔當和艱辛,這篇報道也同樣得到了大家的點贊和踴躍的轉發。

隨後,我專門找到了陳賀和張澍說,這個角度很新穎。他們說:"角度也是新聞稿件的競爭力,不能一成不變。"

醫院宣傳人眼中的

"故事的細節就是最好的帶入感"

3月4日,我與陳賀和張澍再次走進ICU。這一次,他們跟著已治癒患者老王父子的腳步,從過渡病房搬到留觀病房,拍攝了老王父子如獲新生的喜悅。在整個過程中,張澍對每一個細節拍攝的都格外認真,穿著厚厚的防護服,還要拿著兩臺幾斤重的單發相機,在ICU裡拍照不僅是個技術活,還是個體力活。張澍說,作為一名攝影記者,必須要不斷地變換視角,嘗試不同的構圖,才能拍攝出不拘一格的圖片,大約3個多小時後,我們走出了ICU,陳賀和張澍又開始在電腦前忙碌起來。

醫院宣傳人眼中的

這一晚,他們完成初稿後,反覆推敲著每一個措辭,又是一個不眠之夜。3月5日,黑龍江日報公眾號推出了他們的稿件《重生·老王父子"闖關"記》,文章以老王父子的經歷為主線,講述了父子倆從確診到治癒的故事,也從側面反映了醫護人員的高超醫術和醫者仁心。在看這篇文章時,我完全被帶入到故事的情景裡,被深深地感動了。我與陳賀和張澍交談說,這篇稿件的帶入感很強,很有感染力。他們說:"故事的細節就是最好的帶入感。"

醫院宣傳人眼中的

3月12日,省新冠肺炎重症救治中心成立的第30天,他們採訪了省新冠肺炎重症救治專家組組長、哈醫大一院院長於凱江。

於凱江的一段話讓他們深受感觸:"醫生的職業一直伴隨著某種危險,或是被感染、或是高強度的工作,危難關頭,就越發考驗醫護人員的擔當和職業情懷。此刻,一名醫務工作者應該想到的是,這件事必須由我來做,而不是這件事總會有人去做。"他們說,這是對一份職業的熱愛,更是對醫者仁心最切實的註解。


醫院宣傳人眼中的

醫院宣傳人眼中的

隨著患者的不斷治癒,陳賀和張澍的採訪任務也即將完成。這些天,他們為我留下太多的故事。一天,陳賀的鞋底跑開了,買來膠水粘上,繼續投入到採訪工作中。一天,張澍的相機掛帶斷了。他向護士借來針線,縫結實後接著拍照。

近一個月,他們共完成報紙稿件30餘篇,黑龍江日報公眾號、黑龍江日報客戶端稿件60多條。他們採寫的《19天生死競速!省新冠肺炎重症救治中心半數患者轉出ICU》、《專訪於凱江:決戰重症救治30天,90%患者轉出ICU》、《危重症:起死回生一月間省新冠肺炎重症救治中心全力救治患者》、《群力戰"疫"·向"重症"發起總攻》、《交接,在凌晨》、《6小時的使命|一件防護服的自述:趙鳴雁和我》、《重生·老王父子"闖關"記》等稿件先後受到中央、省市等數十家媒體的轉發,全網總閱讀量超過200萬次。

醫院宣傳人眼中的

陳賀說,一些人的名字讓他難以忘懷——於凱江、趙鳴雁、康凱、費東生……是這些人的無畏付出,挽救了一個又一個患者的生命,留下了一個又一個感人的故事。

醫院宣傳人眼中的

張澍說,從事記者行業很多年,這次的採訪經歷最讓人難忘。每天,都有太多的故事沖刷著他的雙眼,激盪著他的心靈,讓他無法停不下自己的腳步。

風雪終會過去,春天總會到來。很快,我們就會回到以往的生活,人們不會忘記白衣天使的無私付出。我也不會忘記曾經並肩作戰的兩位"戰地"記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