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之美——佛經中的植物故事

印度位於亞洲南部,其氣候屬典型的熱帶季風氣候,具有悠久的農耕文明,地表植被豐富多樣,在這樣的環境中孕育出來的佛教文化表現出對植物的極大興趣,“印度自古以來,對樹就有深刻的崇仰,這應該與其和諧的宇宙觀、宗教觀乃至酷熱的氣候有關。在攝氏四十幾度的高溫下,茂密的樹蔭提供了最佳的庇護,對佛教或是婆羅門教等其他宗教的修行者而言,樹下也是最佳的修行場所,能使身心獲得清涼寂靜。”“佛經典中處處可見樹木,這大概與印度自古以來崇仰樹有關。”


佛典中涉及到的植物更是數量眾多,佛教對植物的關注非常全面,包括樹木、花木以及帶有濃郁宗教色彩的靈異植物。這些佛教植物不僅為僧徒們的修行服務,而且有很大一部分還是珍貴的草藥,它們也是佛教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以客觀可感的實體承載著深奧的佛教思想和佛教文化,是佛教文化的生動闡釋。

馨香輕軟的花類植物


花是植物中的精靈,古稱“華”,以其馨香、輕軟、美麗帶給人愉悅和輕鬆。《大日經疏》對花的解釋:“所謂花者,是從慈悲生義,即此淨心種子,於大悲胎藏中,萬行開敷莊嚴佛菩提樹,故說為花。”佛教的花種類繁多,主要有四種天花: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曼殊沙華,摩訶曼殊沙華,四種花實際上只是兩種,“摩訶”在這裡是大的意思。


釋迦牟尼佛與花有著極深的淵源,據《佛本行集經》卷三記載,佛陀的前生叫做雲童,是一位婆羅門弟子,有一次他聽說燃燈佛要到蓮花城中說法,雲童很想用鮮花來供養燃燈佛,可是當時城中鮮花已被採購一空,於是雲童非常難過,他來到井邊,遇到了一位手捧瓶子的姑娘,那瓶中插著的竟然是最為美麗的七莖優缽羅花!在雲童誠懇地祈求下,姑娘將五莖鮮花送給了雲童讓他供佛,燃燈佛被雲童的誠意感動,為他授記,無量劫後必能成佛,佛號為釋迦牟尼。


另外,據《釋迦如來成道記》記載,悉達多太子在出生時,他的母親摩耶夫人夢見一頭白象銜著一朵白蓮在她身邊轉了三圈,從右脅鑽進了她的肚子,後來她就有了身孕,孩子即將降生時她正好經過藍毘尼園花園,此時,無憂樹上綻放著美麗的花朵,摩耶夫人伸手摘取,於是悉達多太子就出生了。太子甫一出生,百花盛開,他向四方各行七步,步步生蓮。悉達多太子成佛後,人們更是用鮮花供養,每次說法都會有天女散花。

花木之美——佛經中的植物故事


《妙法蓮華經》卷一序品第一:“爾時世尊,四眾圍繞,供養、恭敬、尊重、讚歎。為諸菩薩說大乘經,名無量義,教菩薩法,佛所護念。佛說此經已,結跏趺坐,入於無量義處三昧,身心不動。是時天雨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曼殊沙華,摩訶曼殊沙華,而散佛上、及諸大眾。普佛世界,六種震動。”


佛在宣說完《妙法蓮華經》後,曼陀羅花、摩訶曼陀羅花、曼殊沙花、摩訶曼殊沙花四種美麗的花從天空降落,落在佛及大眾上,一切世界產生了六種振動的祥瑞。另據《大乘寶要義論》卷第一:“無熱惱大池北面有山名五峰,而彼山上有優曇華林。若佛世尊從兜率天宮降生人間入母胎時,彼優曇華而方含蕊。若佛世尊出母胎時,是華增長有開敷相。若佛世尊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時,彼優曇華開敷茂盛。若佛世尊棄捨壽命及緣行時,是華萎瘁。若佛世尊入涅槃時,是華枝葉及以華果,皆悉凋落。其華分量大若車輪。”


這裡記載的花,其盛開與枯萎都與佛相關。佛陀的一生與花相伴,因而形成了佛教對花的格外重視,佛教的花以大、香、輕、軟為上。

高大華美的喬木


佛教經典《十住毗婆沙論》卷五記載,過去七佛都是在樹下成佛的,毗婆師佛是在無憂樹下,拘留秦佛是在尸利娑樹下,師棄佛是在邠他利樹下,拘那含佛是在優曇跋羅樹下,毗舍浮佛是在娑羅樹下,迦葉佛是在屍拘類樹下,釋迦摩尼佛是在阿說他樹(菩提樹)下,彌勒佛將在那伽樹下成佛。


釋迦牟尼佛一生與三種樹最為有緣,世尊在菩提樹下悟道,用貝葉樹的葉子刻寫經書,最後在娑羅雙樹下涅槃,因此世人稱此三種樹為“佛國三寶樹”。菩提樹也稱覺悟樹、智慧樹、思維樹,因釋迦牟尼佛在其下成道而深受僧眾敬仰,與佛指舍利、佛像一樣被頂禮膜拜。《無量壽經•捲上》記載,極樂世界的菩提樹是由寶自然和合而成,其間裝飾以瓔珞,有各種奇妙寶物點綴覆蓋其上,在輕風拂動下,演奏出無量妙法聲。


《大智度論》卷三十五記載,由於印度閻浮樹茂盛,因此也稱為閻浮提。佛教認為,須彌山是宇宙的中心,《起世因本經》卷第一“閻浮洲品第一”中對須彌山的描述:“須彌山王,其底平正,下根連住大金輪上。諸比丘,其須彌山王,於大海中,下狹上廣,漸漸寬大,端直不曲,牢固大身,微妙最極,殊勝可觀,四寶合成,所謂金銀琉璃頗梨。生種種樹,其樹鬱茂,出種種香。

花木之美——佛經中的植物故事


諸神住在須彌山的最下級,這裡景色莊嚴優美:“櫓臺殿房廊,樹林苑等,並諸池沼。池出妙華眾雜香氣,有種種樹、種種莖葉、種種華果,悉皆具足。”


接下來對須彌山周圍四洲的景象進行描繪,每一洲中都有神異的令人超乎想象的樹木:“諸比丘,其鬱多囉究留洲,有一大樹,名菴婆囉,其本縱廣七由旬,下入於地,二十一由旬,出高百由旬,枝葉垂覆五十由旬。諸比丘,其弗婆毘提訶洲,有一大樹,名迦曇婆,其本縱廣七由旬,下入於地,二十一由旬,出高百由旬,枝葉垂覆五十由旬。”


在須彌山及周匝各山之間的水域中都長滿了各種各樣植物,有優婆羅、缽頭摩、拘牟頭、奔荼利迦、搔揵地雞等,在海邊更有豐茂的林木:“大海北有大樹王,名曰閻浮樹,身周圍有七由旬,根下入地二十一由旬,高百由旬,乃至枝葉四面垂覆五十由旬,其邊空地,青草遍佈。次有菴婆羅樹林、閻浮樹林、多羅樹林、那多樹林各皆縱廣五十由旬,間有空地,生諸青草。次有男名樹林、女名樹林、刪陀那林、真陀那林,各皆縱廣五十由旬,其邊空地青草彌覆。次有呵梨勒果林、鞞醯勒果林、阿摩勒果林、菴婆羅多迦果林,各皆縱廣五十由旬。次有可殊羅樹林、毗羅果樹林、婆那婆果林、石榴果林,各各縱廣五十由旬。次有烏勃林、奈林、甘蔗林、細竹林、大竹林、各廣五十由旬。次有荻林、葦林、割羅林、大割羅林、迦奢文陀林、各廣五十由旬。次有阿提目多迦華林、瞻婆華林、波吒羅華林、薔薇華林,各廣五十由旬”。


花木之美——佛經中的植物故事


世人居處的地方就是位於須彌山南部的閻浮提洲,因其中長滿閻浮提樹而得名。由於發音的差異,人們也將之稱為“剡浮洲”或“贍部洲”。閻浮樹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呢,《佛說立世阿毗曇論》卷一《南閻浮提品》記載,在閻浮提洲的中央生長著一顆剡浮樹,“是樹生長,具足形容可愛,枝葉相覆,密厚多葉,久住不凋,一切風雨不能侵入。……其樹形相可愛如是:上如華蓋,次第相覆,高百由旬,下本洪直,都無瘤節,五十由旬方有枝條。……其果熟時,甘美無比,如細蜂蜜,味甜難厭,果味如是,果大如盆。”


佛教思想中,喬木在佛及人的生活環境中是不可或缺的,他們的共同特點是高大、華茂、果實甘甜,富有生機。佛教不喜有刺激性氣味的植物,這從佛教的飲食禁忌中可以見出,佛教徒不允許食用“五辛”,即五種有刺激性氣味的植物,根據《梵網經》、《雜阿含經》的記載,為大蒜、革蔥、慈蔥、蘭蔥、興渠五種。《唸佛三昧寶王論》捲上,持戒、破戒但生佛想門第三記載:“《大佛頂經》雲:……是五種辛,熟食發淫,生啖增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縱能宣說十二部經,十方天仙嫌其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