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並不一定要花錢報班,家長自己就能搞定

文丨潤青媽媽

生活中經常有人抱怨養孩子成本太高,各種培訓班費用讓家庭經濟壓力急劇增加,甚至有些家長為了孩子不得不身兼數職,沒日沒夜地拼命掙錢。

想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並不一定要花錢報班,家長自己就能搞定

他們也覺得這樣的生活太辛苦,也會經常抱怨各種興趣班、早教班太多太貴,壓的他們喘不過來氣,可行動上還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為了養孩子奮鬥著。

想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並不一定要花錢報班,家長自己就能搞定

因為在他們看來,別人家的孩子擁有的,自己家的孩子也必須有,這樣才能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樣才能在教育孩子上問心無愧。可實際情況真的如此嗎?

案例

幾個同事的孩子年紀相仿,由於教育方式和家庭條件不同,大部分同事的孩子都上過早教班,最早的三個月時就上早教課程,但有個小孩一次早教課也沒上過。

現在這些孩子都上幼兒園了,上過早教的孩子開始奔走在各種參加各種培訓班,興趣班,而那個沒上早教的小孩,只參加了書法班、羽毛球班。

想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並不一定要花錢報班,家長自己就能搞定

按常理來說,這個沒上過早教、參加培訓班少的孩子和其他孩子相比,輸在了起跑線上,應該沒有其他孩子優秀才對,可現實情況恰恰相反,這個孩子最優秀。

同事們通過交流發現,這個孩子雖然輸在所謂的起跑線上,但家長全程參與了他的學習生活,經常與孩子交流溝通,孩子的接受能力比同齡人強很多。

分析

這個案例是很多人不能接受的,報班最少、花錢最少的孩子憑什麼比花了大價錢的孩子更優秀?有這種想法的人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忽視了家長的作用。

早教、培訓等專業手段可以激發孩子潛力,改變孩子思維方式是不可否認的,但依靠每週兩節課120分鐘就看到效果,顯然是不可能,根本無法取代家長作用。

想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並不一定要花錢報班,家長自己就能搞定

家長學會利用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用科學的溝通方式和孩子交流,這個時期孩子的思維非常活躍,家長的合理引導可以激發孩子思維活躍度,促進神經發育。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也有研究成果證實這一說法,研究表明早期的語言環境對於孩子後期學習能力非常重要,此時家長營造積極向上的語言環境比培訓更重要。

想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並不一定要花錢報班,家長自己就能搞定

父母怎樣做才能給孩子營造積極向上的語言環境,又應該怎樣和孩子正確交流呢?

1. 關於孩子關注的一切

孩子視角與成年人不一樣,關注點也不一樣,因此家長要注意觀察孩子對什麼感興趣,比如給孩子講故事時,她會要求聽另一個故事,這就說明他對這個故事的關注度不高,找準孩子關注點後,還要注意看他們的表現,揣摩他們的意圖,最後再用符合孩子特點的語言和他們溝通。

孩子普遍喜歡用疊詞,比如坐車車、吃飯飯、喝水水等,在和孩子溝通時,也要儘量用這類語言,便於孩子理解,減少溝通障礙,比如帶孩子看風景,可以說"寶貝,你覺得花花好看嗎?狗狗可愛嗎?"這樣孩子更容易理解家長說的是什麼。

如果孩子還不會表達,家長要對還孩子的行為進行總結,比如哪種哭聲代表著什麼,不同的舉動代表著什麼等。

想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並不一定要花錢報班,家長自己就能搞定

2. 平等交流,詳細講述

這一點很多家長都會忽略,因為大部分孩子語言表達和理解能力有限,說的話在成年人看來稍顯無聊,大多數家長在回答孩子問題時很敷衍,這樣就會讓孩子失去探知未知事物的慾望,久而久之大腦思維活躍度降低。

平時孩子主動和家長交流時,家長要蹲下來,和孩子之間形成平等的關係,然後儘量用孩子聽得懂的話回答他們的問題,比如孩子問"寶寶從哪裡來的",家長就可以回答"寶寶很小的時候,在媽媽的肚肚裡面,慢慢長大後媽媽肚子的門就打開了,就被爸爸從裡面抱出來了"。

這樣孩子大概可以明白自己是從媽媽肚子裡出來的,就不會懷疑自己來歷不明了。有的孩子性格比較內向,可能不會過多的主動和家長交流,此時家長的溝通更為重要,比如在幹活時孩子就在身邊玩,家長可以和孩子聊天,比如在給孩子洗衣服,可以說"寶寶的小衣服髒了,媽媽要把衣服洗乾淨,曬乾幹才能給寶寶穿",讓寶寶知道什麼叫洗衣服。

想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並不一定要花錢報班,家長自己就能搞定

3. 互相交流,等待回應

和孩子交流時,家長要注意和孩子互動,很多家長急於求成,和孩子溝通時自顧自的講,根本不給孩子說話的機會,這樣的溝通效果甚微,正確的溝通方式是互相的,和孩子溝通時,要刻意拋出問題,然後等待孩子的回答,根據他理解的情況進行下一輪交流。

想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並不一定要花錢報班,家長自己就能搞定

育兒寄語

和斥巨資報班相比,家長的陪伴,經常性的交流和科學的溝通方式更能激發孩子潛能,作為家長的我們要用溫馨的家庭環境,積極的語言帶他們認知世界。

在他們懵懂無知時,充當好他們認知世界的橋樑和紐帶,才能讓他們在成長中學習,在學習中進步。

今日話題:

你覺得和孩子交流時,最好的方式什麼,還有哪些方面要注意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