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中国古代土地制度辨析(后附思维导图)

中国古代经济制度,可分为土地制度、赋役制度、重农抑商政策、海禁闭关锁国政策、专卖制度。土地制度,大体可以从所有制、原因、影响等方面来分析。我们以朝代演变顺序,娓娓道来,一一辨析。


先秦,还是奴隶社会,按照马克思理论,属于奴隶主贵族土地私有制。但是当时实行井田制,我们也可以称其为土地公有制。从土地获得方式上,这些土地是由分封或继承获得,这种以血缘为基础的传递方式,造成了它的相对交易上的稳定性。即土地不得买卖,只有使用权。奴隶为井田中央的贵族服役,贵族不用劳作,等贵族土地劳作完毕后,再劳作自己的土地。这种看似牢固的奴隶制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各国在法律上的承认,而被废除。究其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奴隶在耕作完毕贵族土地后,可以单独对自家土地精耕细作,没有了集体耕作的必要。贵族土地逐渐荒芜,因而新兴地主收购,随即消失。因而,土地私有制纷纷确立,因为个体劳动的差异造成的财富的差异,最终导致土地兼并现象的出现。 秦,正式确立土地私有制。从土地私有的所有者来讲,可分为国家所有、自耕农所有、地主所有。小农经济 ,从狭义上讲,便是自耕农经济,自耕农经济是封建制度的基础,而地主经济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占支配地位。因为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的特点,因此,便会出现小农破产,小农破产后,要么当佃农,要么当工商业者,要么当起义的流民。这也可以解释为何统治者要实行抑商重农政策,正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基础,避免人口流动导致的社会不稳定,也利于收税,防止农民起义。为何统治者普遍抑制兼并呢?这要从王朝更替规律来解释。一般王朝起于战乱,战乱时地广人稀,那么人口可以有充足土地,当人口超过土地后,就会有人抢不到土地,土地兼并剧烈,这使得地方地主实力增强,若出现地方割据,便又循环这一过程。因为兼并不利统治,因此要抑制兼并。为了应对于此,秦采取限制土地数目,加重税等方式。

汉,兼并更加剧烈,出现了大地主土地所有制,本质还是私有制。但是在农庄内部,出现了自给自足的集体经济形态。王莽应该也看到了土地兼并的弊端,提倡王田制,这是真正的土地公有,但是因触及大地主权益,为再次推翻,出现魏晋南北朝。
魏晋时期,由于战乱频频,继续维持了以土地公有为基础的屯田制以适应战备需要,然而这里与王莽不同,它的实行对象只限于部分无主荒地。并未在全国范围实施。
北魏隋唐,实行均田制,把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耕种,也只限于部分北方地区。农民只有使用权,农民要纳税,服徭役,兵役来履行义务,在一定程度上,这抑制了土地兼并局面,增强了军备财政。
两宋,实行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政策,即不抑制兼并。这虽然使一些农民失去了土地,但是也解放了大量劳动力,为工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会减轻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完善了租佃制度。但是也加剧了土地兼并,加剧了地方地主势力。 明清,丈量土地,实行鱼鳞图册。建立了完整的土地户籍制度。 如果将上述土地制度与其它熟知的土地制度相比,是十分有趣的。先秦的井田制,类似于人民公社制度,集体劳作,土地公有。如果抛开所有制,但看形式,汉代的大地主庄园经济何尝不是私有形式的人民公社?或直接比拟为美国南部种植园经济。东汉王莽的王田制,简直就是穿越了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只有使用权。均田制也是只享有公有基础上的使用权,但均田制只在部分地区。而屯田制类似于俄国的战时共产主义经济,也是一种公有制,这是它与汉代大地主庄园经济的不同。两宋的不抑兼并,就和今天的三权分置、土地流转相似,不过它建立在土地私有之上。而秦的土地私有,就是今天西方的土地制度。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土地制度辨析(后附思维导图)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思维导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