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丞相为诸葛亮,东吴丞相为陆逊,那么曹魏丞相又是谁呢?

岁月静好


丞相一职实际上在东汉三国时期的地位非常尴尬。东汉早期并没有丞相一职,西汉末期就已经以大司徒取代了丞相之名,而东汉又去掉了大司徒中的“大”字,称司徒。司徒虽然也有百官之首的意味,不过权威早已经不可与丞相同日而语。

东汉末年,董卓入京称相国。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后,自称为丞相,自此丞相一职才有出现在了历史中。三国时期,刘备继位后以诸葛亮为丞相,孙权称帝后,顾雍、陆逊相继为丞相。而曹魏则依旧使用了东汉末的官制,并没有丞相的设置。高平陵之变后,群臣建议推举司马懿为丞相,被他谢绝了。所以,在正常情况下曹魏只有司徒、太傅,没有丞相一职。

三国之中,魏强而吴蜀弱,所以吴国和蜀国需要有独揽大权的丞相来处理军国大事。蜀国的诸葛亮更是三国时期文武战场上最有影响力的人,所以他出任丞相对于国家是非常必要的。而吴国一直采取的是偏安政策,所以建国早期以顾雍为丞相。后来,东吴皇室陷入了立嗣之争,选择陆逊为相正是为了平息内部的干戈。而魏国的国家运行一直是四平八稳,文官秩序能够很好地保证国家大政方针的推进,所以没有必要立丞相。


经典守望者


首先,曹魏并没有“丞相”一职;其次,要说有,那也是鬼畜界的头把交椅保有者——王司徒!

“丞相”这个职务,在古代其实并不一直存在。自从秦朝建立设丞相开始,到西汉末年,这个职务其实已经名存实亡;等到刘秀开国的时候,东汉王朝的“三公”就变成了司徒、司空和太尉。

而这三公其实更多地是一个荣誉性的职务,在东汉最高行政长官其实是长期由外戚把持的大将军一职。等到何进被宦官诛杀、袁绍又带人杀光宦官以后,大汉王朝的宦官和外戚就等于同归于尽,其本身也就等于名存实亡了。

曹操掌权以后,一开始担任大将军,后来袁绍不服,曹操拱手就送给了他,自己做了司空;等到赤壁之战结束后,曹操恢复了西汉的丞相制度,只是这并非是复古,而是更好地给自己揽权而已。

曹丕代汉以后,由于他是通过禅让所获得的帝位,因此在官制上大体保留了东汉的制度。即三公由司徒、司空和太尉组成,但在上面还有一个更高级的“大将军”,后来又设立了“大司马”,位列三公之上,被称为“上公”。

但是,无论是大司马还是大将军,都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比如曹魏首任大将军就是夏侯惇,大司马则由曹休、曹真等人担任,也就是曹氏的宗亲。而在第二品的三公之中,执掌人事权的司徒,就类似于前朝的丞相一职,只不过其权力远不及同时期的诸葛亮,和陆逊也不能相提并论而已。

司徒之中,最有名的莫过于在《三国演义》里被诸葛亮骂死的那位王朗了。实际上,王朗是善终的。不仅如此,他的孙女还嫁给了司马昭,生了个孩子叫司马炎。其家族东海王氏,也成为了西晋初年最显赫的士族。



青言论史


你好,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与蜀汉、东吴相比,曹魏并没严格意义上的宰相。尽管我们都知道曹操和曹丕的父子曾经担任过丞相。但是仍然是东汉时期的丞相,而不是曹魏时期的丞相。

延康元年(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继位魏王。拜华歆为相国,安乐乡侯。同年12月,曹丕成为汉代皇帝。后来,曹丕将相国改为司徒。因此,曹魏正式成立后,华歆不但没有继续担任相国,而且将官衔改为司徒。这也是因为在东汉时期,司徒的官职长期被用来代替宰相。因此,魏国选择了东汉的官职。东汉时,司徒、太尉、司空为三公。其中司徒负责与政府打交道,也就是说,他在一定程度上顶替了首相。

然而,魏文帝曹丕建立曹魏后,司徒所在的三公逐渐成为一个虚拟的职位,或者说是一个荣誉的官职。比如曹魏的军权不在太尉手中,而是由将军或行政长官控制。至于魏朝政府,它是分散的,而不是由丞相单独控制。也就是说,正是因为宰相的权力太大,所以曹丕建立魏朝后,一直空缺宰相的职位。当然,尽管宰相职位空缺,但曹丕等魏朝皇帝在处理自己的事务时,仍然需要帮助。其中,“录尚书事”这些大臣们在一定程度上分担了丞相的工作。

黄初七年(226),曹丕病重。陈群、曹真、曹休、司马懿奉命领受诏书。陈群、司马懿被封为“录尚书事”。一定程度担任了丞相的职责,对于曹丕的四臣,曹真、曹休主要控制军权,陈群、司马义则处理政事,达到相互制衡的效果。

在此基础上,如果曹魏选择陈群、司马懿中的一位为丞相,很容易导致一个独大的家族的出现。也就是说,曹魏成立后,首相官职一直空缺,这无疑是防篡权出现。此外,曹操和曹丕是东汉的宰相。很自然,他们知道首相的权力太大,甚至威胁到皇帝的地位。在这种情况下,魏文帝曹丕为避免曹丕被宰相架空的局面,所以在他成为魏帝后,故意不设宰相。


历史爱好者的秦三世


严格来说,曹魏50多年的历史中,实际没有人真正当过丞相,也即曹魏的丞相一职,可以说是一直空缺的。

在彻底消灭袁绍势力之后,曹操废三公,恢复丞相制度,并自任汉朝丞相。

由此,对于曹操来说,虽然名为丞相,但是,曹操担任的是东汉王朝的丞相,而不是曹魏的。

延康元年(220年)正月,曹操逝世于洛阳,曹丕从邺城至洛阳继位丞相、魏王。

但是对于曹丕来说,其担任的丞相,也是属于东汉王朝的。不久之后,汉献帝刘协退位,曹丕称帝,正式建立了曹魏。

在此之后,曹魏50多年的历史中,实际没有人真正当过丞相。

其中,就司马懿来说,距离曹魏丞相这一官职,可谓只有一步之遥。《三国志·三少帝记》裴注引《汉魏春秋》:诏使太常王肃册命太傅为丞相,增邑万户,群臣奏事不得称名,如汉霍光故事。

在高平陵之变后,曹芳这位皇帝册封司马懿为丞相。但是,司马懿固辞丞相之职不受。

在此之后,曹芳策命司马懿为相国,封安平郡公。司马懿固辞相国、郡公之位不受。

由于司马懿坚决没有当曹魏的丞相,在此基础上,曹魏历史上,丞相一职就这样一直空缺下去了。


古今中外多少事


丞相这个官职,起源于春秋战国。秦国秦惠王在公元前334年设置相邦,此时秦国尚未设置丞相。自秦武王开始,设左丞相、右丞相,作为相邦的副手,此后相邦与丞相一直同时存在。秦朝建立后,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从汉高帝、汉惠帝刘盈、吕后至汉文帝刘恒初年,设左、右丞相,以后只设一位丞相。汉哀帝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改丞相为大司徒,自哀帝至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这200余年间不设丞相,建安十三年,曹操复设并任丞相,这也就是大家比较熟悉的曹丞相。

在汉末三国时期,刘备建立蜀汉之后,册封诸葛亮为丞相。而就东吴来说,有多人曾担任丞相一职,比如陆逊、诸葛恪等人。那么,问题来了,蜀汉丞相为诸葛亮,东吴丞相为陆逊,那么曹魏丞相又是谁呢?值得注意的是,相对于蜀汉和东吴,曹魏严格来说,并没有人担任丞相这个官职。

蜀汉丞相

首先,公元221年,刘备于成都登基称帝,正式建立蜀汉。蜀汉建立后,刘备册封为诸葛亮为丞相,负责处理蜀汉朝政。公元223年,刘备于白帝城托孤,这更加奠定了诸葛亮在蜀汉的地位。公元234年,诸葛亮于五丈原病逝。不过,在诸葛亮去世后,刘禅没有册封其他人为丞相,对于诸葛亮的继承人蒋琬、费祎、姜维等,主要是通过担任大将军等官职,以此掌握大权。因此,在整个蜀汉历史上,只要诸葛亮这一位丞相。当然,在诸葛亮之后,蒋琬、费祎等大臣,事实上承担了丞相的职责,只是没有在名义上获得这一官职。

东吴丞相

相对于蜀汉,东吴历史上则有多位丞相。公元222年,孙权称吴王,孙邵为首任丞相,并被加封为威远将军,封阳羡侯。张温、暨艳曾上奏弹劾他,孙邵请求辞职来谢罪,孙权释免了他,仍让他作丞相。孙邵之后,顾雍是第二位丞相,而就大家熟悉的陆逊,则是东吴第三位丞相。

赤乌七年(244年),陆逊被孙权拜为丞相、荆州牧、右都护。在此之前,陆逊曾担任东吴上大将军这一官职,也即掌握了东吴的兵马大权。在晋升为丞相之后,意味着陆逊出将入相,在东吴已经是位极人臣了。在陆逊之后,诸葛瑾的儿子诸葛恪,被东吴皇帝孙亮封为丞相。不过,相对于他的叔父诸葛亮,诸葛恪作为百官之首的丞相,显然缺乏相应的才能和品质,建兴二年(253年),诸葛恪为皇帝孙亮联合托孤大臣孙峻所害,时年五十一岁。

曹魏丞相

最后,相对于蜀汉和东吴,曹魏严格来说,并没有丞相一职。虽然大家都知道,曹操、曹丕父子曾担任丞相一职。但是,这里面的丞相,名义上还是东汉王朝之下的丞相,而不是曹魏王朝的丞相。延康元年(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继位魏王,拜华歆为相国,安乐乡侯。同年12月,曹丕代汉称帝,华歆登坛主持受禅仪式,向曹丕献上皇帝玺绶,其后,曹丕改相国为司徒。因此,在曹魏正式建立之后,华歆不仅没有继续担任相国,还在官职名称上改成了司徒。而这,也是因为东汉时期,长期用司徒这一官职来取代了丞相,所以,对于魏国来说,选择沿袭了东汉的官职。在东汉时期,以司徒、太尉、司空为三公,其中,司徒就负有处理朝政的职责,也即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丞相。

不过,魏文帝曹丕建立曹魏之后,司徒所在的三公,逐渐成为一个虚职,或者可以说是荣誉官职。比如曹魏的兵权,并不在太尉手中,而是被大将军或者大司马所掌握。至于曹魏的朝政,则比较分散,而不是被丞相一个人所掌握。换而言之,正是因为丞相权力过大,所以曹丕建立曹魏之后,一直空缺了丞相这一官职。当然,丞相这一官职虽然空缺,但是,曹丕等曹魏皇帝,还是需要帮手来协助自己处理朝政。其中,就“录尚书事”的大臣,就在一定程度上分担了丞相原先的工作。

黄初七年(226年),曹丕病重,命镇军大将军陈群、中军大将军曹真、征东大将军曹休、抚军大将军司马懿受领遗诏,在曹丕的四位托孤大臣中,陈群、司马懿被封为“录尚书事”。东汉时期,常以三公、大将军、太傅录尚书事。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大将军蒋琬曾任录尚书事。魏、晋后,掌大权之大臣每带录尚书事名号,职无不总。由此,对于汉末三国时期的大臣,一旦“录尚书事”的话,意味着其可以名正言顺的处理朝政,这显然就是在扮演者丞相的角色。对于曹丕的四位托孤大臣,曹真、曹休主要掌握兵权,而陈群和司马懿则处理朝政,从而达到互相制衡的效果。

在此基础上,如果曹魏在陈群、司马懿之中选择一人担任丞相,显然就容易导致一家独大的情况出现,也即曹魏建立之后,一直空缺丞相这个官职,无疑就是防备权臣篡位的情况再次出现。进一步来说,曹操、曹丕曾担任东汉王朝的丞相,自然知道丞相的权力实在太大了,甚至可以威胁到皇帝的地位。既然如此,魏文帝曹丕登基称帝后,故意不设立丞相,就是为了避免曹魏皇帝被丞相架空的情况出现。


历史正在发生


可以说,曹魏事实上没有正儿八经的丞相。

魏国是三国时期割据政权之一,曹操混战军阀,势力颇大。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征战袁绍,占据北方。

曹操当时是“魏王”,但是当时他没有当皇帝,实际上还是汉朝的臣子,只是行帝王事而已。

所以,曹操当时废三公,自己担任的是东汉丞相,后加封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


之后,曹丕继位,汉帝禅让帝位,魏朝代替汉朝。汉朝四百多年的统治结束了,建立了魏国,曹丕称帝。

魏国就一直没有设置丞相一职位,军政权分别由大将军和大司马担任。

曹丕继位的时候,他将相改为司徒,王朗,董昭,韩暨,卫臻,高柔,钟会,何曾历任司徒,而且军职又是有其余人担任。

所以说 ,曹丕时候没有丞相一职,司徒只可以说是类似于的丞相。


在曹芳当曹魏皇帝,经过高平陵一站后,曾经让司马懿担任丞相一职,但司马懿不愿意做。

之后又策封司马懿为相国,司马懿也辞去。

所以,司马懿坚决没有当曹魏的丞相,在此基础上,曹魏历史上,丞相一职就这样一直空缺下去。

《三国志·三少帝记》裴注引《汉魏春秋》:诏使太常王肃册命太傅为丞相,增邑万户,群臣奏事不得称名,如汉霍光故事。


山颠一壶清酒r


魏国没有丞相,钟繇华歆只是分别当过曹操曹丕封地魏国的国相,曹丕代汉后,首席执行官是大司马,只有司马昭在当上大司马掌权后,接受了国相这一职务,所以才有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说法,从此国相就成为了篡位者的垫脚石。

魏国历任丞相

钟繇 220年~230年

华歆 230年~232年

司马懿 232年~251年

司马昭 251年~265年


胡乱看一点东西


曹操担任丞相独揽汉庭大权,做的是皇帝的事情。曹丕称帝之后,曹家已经是老大,不仅不需要丞相这样的大臣,相反曹魏才刚建国,更需要严格管制下臣的权力,以保证曹氏始终掌握着天下大权。

所以曹操执政时中央权力薄弱,他将尚书这一职位划为丞相属官,这和汉制极大不同,就拿继承汉制的蜀汉来说,尚书仍旧是朝内政治的核心,因此担任尚书令的陈祗权力远远在大将军姜维之上。

曹操立曹丕为世子之时,让曹丕以五官中郎将为职,代理的却是曹操丞相的事务,荀彧算起来仍算是曹丕的辅佐官员。

曹丕称帝后再度将尚书划为独立的政务机构,也废除了丞相一职。三公是为司空王朗、太尉钟繇、司徒华歆,曹丕还一度想要用杨修之父杨彪为司空,钟繇则是代替贾诩为太尉,这三公在建国时地位尊崇,不过后期转为荣誉性的虚职,权力已经大大减弱。


木书


你这问的很多人都会懵,曹操称魏王的时候设立了相国一职,跟丞相的职位应该差不多,当时相国是钟繇,曹丕的时候是华歆,后来改相国为司徒,王朗,钟会都曾任司徒。另外司马懿从来当过相国和司徒,司马懿担任过大都督、太尉、太傅,其中大都督和太尉是军职,掌管军队的大官,这也是司马懿为啥后来一家独大的原因。


历史的天空很苍茫


曹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