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身上常带着大批金银,他哪来的那么多钱财?

没错是俺老赵


宋江,人称“及时雨”,“呼保义”,未上梁山之前是以挥金如土,仗义疏财闻名江湖,平生只好结识江湖好汉,但有人来投奔他的 ,无论高低,一律热情接待,临走还要尽力资助,不但对好汉这样,老百姓有了困难,也是有求必应,花钱流水一般,就像下雨似的,因此也落了个及时雨的美名。那么宋江到底哪来的那么多钱呢,他仗的江湖道义,疏的又是谁的财呢?

《水浒传》中的宋江是山东郓城县的一名小吏,虽然宋朝公务员的工资待遇很高,但那只是针对普通官员来说,官吏一词在我们现代已经很难分清,但在古代,官是管,吏是吏,最大的区别就是官员可以升迁,而吏则不能,但吏可以连任,也就所谓的铁打的小吏流水的官。有史料记载,宋朝县丞这一级别的每个月就有十五到三十俩银子的收入,宋江作为一名押司级别比县丞还稍低点,估摸着每个月也有二十俩左右的俸银,折合成现在的人民币差不多有五千到六千左右,这是宋江的固定收入,看起来还不算少,但我们再来看看宋江的开销。宋江在郓城现成里日子过得潇洒,还买了别墅,养了小三阎婆惜,这阎婆惜嫁给他不到半个月,就草鸡变成凤凰,原先父亲都埋葬不了的歌女,两天价就满头珠翠,遍体绫罗,富贵的无话可说。最关键的是宋江对待江湖好汉时出手阔绰,随便一挥都是十俩纹银以上,这种花钱的节奏只靠每个月发的那点死工资肯定远远不够,那宋江到底是哪来的那么多钱呢?

有人说宋江是一个富二代,乍一听还是那么回事,因为宋太公也就是宋江的老爹跟两个哥哥(宋江排名老三,所以江湖也时有宋三郎的称号)还有一个弟弟常年在家务农种地,说明家中土地不少,在哪个时代可以算是一个小财主了。但即便这样,家中人口众多,宋江几个哥哥和弟弟都要开销,根本不可能供他花钱流水一样的日子,所以说宋江啃老肯定没那么多钱来接济各路好汉。

既然啃老不行,那会不会是贪污腐败呢,郓城知县时文彬很聪明,对属下要求也很严,不然也不会派都头雷横、朱仝巡逻时,还要到东溪村山头采红叶 ,用红叶来证明他们晚上认真巡逻,而不是敷衍了事,宋江要想贪污,按他的花法,少了肯定不行,多了一定会被时文彬察觉,但事实上呢,时文彬对他很是赏识,不然,也不会在宋江杀了阎婆惜后,还一再为之惋惜,并想办法为之开脱。再说了,宋江如果是贪官,老百姓能那么喜欢他吗,谁会喜欢贪官呢,以宋江那种做大事有魄力的人断然不会做这种低层次的事。

既然工资不行,啃老不行,贪污也不行,那重点来了,宋江资助别人的大量财产到底从何而来呢?我想应该是来路不明,黑吃黑。上文也说了,宋江作为一名小吏,是很难再有升迁的可能,但可以持续连任,一个县里事务说小也不小,各种文案,典狱,司法等等事情不可能是一个县令大人能应付来的,具体事情都是由下面的各种刀笔小吏来做的,加上一把手县令经常调动,时间长了,县里的实权都掌握在具体干事的这些刀笔小吏手里,宋江就是其中之一,这样宋江就有了充足的时间来结识各路黑白两道上的江湖好汉和绿林朋友,依据小说中的情节来判断,晁盖原是一个村霸,后来晁盖经营有道,日进斗金,靠的就是宋江暗中关注,于是以宋江为保护伞,都头朱仝,雷横为打手,晁盖为黑道头目的黑社会团伙逐步形成。晁盖靠着宋江的暗中保护肯定没少干各种见不得人的勾当,杀人越货,拦路抢劫这样事情应该都习以为常,司空见惯。如果我们再大胆的猜测,大名府梁中书给其岳丈蔡太师的第一次生辰纲很有可能就是宋江,晁盖一伙人马直接抢劫而来的,那可不是一笔小钱,十万生辰纲肯定价值不菲,这也直接导致了第二次生辰纲找来了本领极高的杨志来押运,即使这样杨志也不敢明目张胆的押运,改成暗中运送,才引出了后来的吴用智取生辰纲的事情。再联想到后来智取生辰纲后因白胜被屈打成招供出了晁盖一干人等,朝廷开始通缉时宋江冒死把消息送出去,宋江心理也清楚,一旦晁盖被抓很有可能也供出自己。

所以,本人大胆猜测,宋江仗义疏财的钱完全就是黑吃黑的灰色收入挣来的。本文只代表个人观点,如有不同意见欢迎朋友们下方评论交流。



朵夏沐妍


宋江只是一个押司,其收入一定不会太高,那么,他的钱从何而来呢?

押司在官府的地位虽然不高,但也算是在衙门里做事的人,相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押司的地位已经够高了。况且,有的押司除了平时的文秘工作之外是可以整理诉讼案卷的,说不定宋江就能够参与这个工作。如果果真如此,宋江就有财源了。一方面,那些需要打点官府的普通百姓因需要托宋江办事会在宋江身上花些银子;另一方面,那些犯了案子的罪犯家属也会在宋江身上“投资”以乞求宋江在整理诉讼案卷时注意些措辞。这一切都有可能成为宋江的经济来源。


俗话说,无官不贪。宋江虽然在衙门的职位很低,但好赖也是个官。是官,就有钱的来路,只是来路有宽有窄而已。你说是不是?


老胡说三农


大家平时一定遇到过,在单位想办什么事,请客送礼不好使,哪个领导替你说一句话,事就给办了。

也一定听说过,在道上得罪了谁,想拿钱赔礼道歉,人家都不理,找哪位大哥,一句话摆平了。

这都说明很多时候,有些人的面子比钱好使的多。最著名的就是传奇人物上海皇帝杜月笙,他肯给个面子,比多少金条都好使。他也曾说过,人生三碗面最难吃:场面、情面、人面。


宋江无疑就是郭解、杜月笙式的人物在书中的形象。

武松为抢酒肉打了土豪恶霸孔亮,宋江一句话,放了。他们给宋江面子是有回报的,之后孔明孔亮的叔叔被青州知府抓起来,送多少钱也决不会放出来。宋江给他这个面子,率军打青州救出了他叔叔。

底层混混李逵打了渔霸,宋江说了说,揭阳三霸之一的张顺给宋江面子,没有事后整李逵。张顺也因为跟着宋江混,从一个局部渔霸变成了“纵横天下,谁不惧我”。

柴进给宋江面子,以后要被高廉整死的时候有人救,不然估计就得家破人亡了,送多少钱都肯定没用。

王英、郑天寿、燕顺给宋江面子,就不用在朝不保夕的清风山听到秦明来打,就战战兢兢的了;靠宋江的面子上了相当安全的梁山。



一句话,宋江的面子比钱值钱的多,有用的多。所以武松,李逵,张顺等对宋江有力出力;孔明、柴进等对宋江有钱出钱;只求宋江能给他们个面子。孔家,柴家等被人欺负了,宋江就让武松、李逵、薛永等去打;武松、李逵、薛永缺钱了,宋江就随便从孔家、柴家、清风山等硬塞给他的钱里拿出一点来,也够他们感激涕零了。宋江怎么会缺钱呢?

所以宋江救了晁盖七人之后,晁盖要送三十三两金子报答他,宋江不收,因为收了金子就两清了,老子的情面就值这点钱?老子就是不要,让你们欠着老子的情。

当然了,不给宋大哥面子的话,就看看秦明吧。


待我施为地煞变


梁山寨主宋江是位颇具争议的人物,一方面他奉行招安政策,最终导致梁山好汉或战死或被毒死或归隐江湖,108好汉瞬间灰飞烟灭。另一方面宋江颇具人缘和号召力,众好汉都臣服于他。

而宋江的人缘和号召力离不开他的仗义疏财和正直大义,他拥有“及时雨”的美誉。

宋江在上梁山之前只是在县衙任刀笔小吏,这个官职不大、俸禄不多的小吏又是如何做到财大气粗的到处仗义疏财呢?

要弄清这个问题,先来看看宋江的慷慨“义举”。有人给宋江算了一笔账,其面上的花销令人叹为观止。

一是宋江就象“活雷锋”一样,经常好助乐施。

套用《水浒传》正文就是:"每每排难解纷,只是周全人性命。如常散施棺材药饵,济人贫苦,周人之急,扶人之困"。如施给阎婆一具棺材,答应给卖汤药的王公卖一具棺材。给其他贫苦之人和江湖好汉施银两施财物也司空见惯的事,据统计,接受他赠银的就有十七人,如赠给武松一锭十两银子,赠给唱曲老人二十两银子等等。这其中的开销可想而知。

二是宋江养了一个"情妇"阎婆惜。

这里得需要大量的衣食住行和吃喝拉撒。为此,宋江先是“讨”了一栋楼房给阎婆惜住,这个“讨”显然是“买”,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后来阎婆惜情变时,曾以“招文袋”之事来威胁宋江成全她和张文远,并提三大要求,第一个要求就是要宋江把她所居住这栋楼“赐”给她住。试想想,如果不是宋江“买”的,她何苦提这个要求。而当初宋江“买”这栋楼肯定是一笔不菲的费用。

其次,宋江还为阎婆惜的“闺房”进行了装饰和置办家具之物,这也是不小的费用。

然后,宋江对阎婆惜并不薄待, "没半月之间,打扮得阎婆惜满头珠翠,遍体绫罗",珠翠绫罗全是高级首饰衣物,自然十分昂贵。而且"连那婆子,也有若干头面衣物。"何况,还得供给阎婆惜娘儿俩的日常生活。

三是宋江还得维持自己的衣食住行和吃喝玩乐,要知道他爱结交朋友,喜欢宴请朋友,而且总是抢着买单,单单好酒一条,花费也不是小数目。

如果宋江是达官显贵和地方财主,那也还说的过去。但宋江在上梁山之前只是在县衙任刀笔小吏,这个官职不大、俸禄不多的小吏又是如何做到财大气粗的到处仗义疏财呢?

其实,宋江之财,显然是取之有道,主要有三个渠道。

首先,宋江有“个人收入”。

宋江虽然只是县衙的押司,官职并不大,工资“每月不过三五两纹银”, 但毕竟这是公职身份,至少可以满足他日常的生活之需。这只能算是收入的细小部分。

其次,宋江有“家庭收入”。

宋江有个可以吭老的好爹,正如《水浒传》原文所说:宋江的兄弟宋清"和他父亲宋太公在村中务农,守些田园过活"。因此,可以推断,宋江家里虽然是农户,但他家肯定是大地主大财主。

官府两次派人去宋家庄捉拿宋江,宋太公都安排酒食银两犒赏公人,还把宋江第一次出逃后和发配江州前花钱疏通关系的事安排妥当。换做普通贫困家庭哪有钱财能力摆平这些?因此,宋太公肯定不是一般的人物,他在当地肯定是“富豪”。这也是一直过惯了富足生活的宋江上梁山后最终还是选择“招安”的根本原因,他打心里就是想过上荣华富贵的生活。也正是因为家里殷实,宋江才敢在外面张狂,仗义疏财,出手阔卓,也就不在话下了。

最后,宋江有“外快收入”。

宋江的官不大工资不高,但实权却不小,普通百姓都得敬畏他,讼争商争殴斗等矛盾肯定离不开他的出面,替人办事,收些谢礼,肯定不少。虽然本质上来说,宋江肯定不是“贪官”,但别人一定要重酬于他,他或多或少还是会收下一些,这样日积月累的“灰色收入”那是可观的数目。

说白了宋江也会"以权或势谋私",获得财物。也难怪阎婆惜临死前,曾这样骂他:"做公的人,哪个猫儿不吃腥?阎罗王面前,须没放回的鬼!"一语道破玄真相,显然暗示了宋江小吏生活见不得人的另一个阴暗“侧面”。

总之,宋江的个人收入、“家庭”收入,再加上“灰色“收入”,让他在外疏财仗义而游刃有余。当然,比起柴大官人这种富可敌国,且握有免死金牌护身的前朝皇室之后,宋江的财富和阔绰程度那是小巫见大巫了,而相对于他所处的小县和所交往的江湖人士来说,他的高收入显然要跨入“富豪”行列了。


飘雪楼主的历史课


宋江本人是郓城县押司,相当于县政府正科级文书干部,没有多少实权,薪水一般,即便贪赃枉法也搞不到多少钱。他父亲是县城宋家庄的一个土豪,多少有点家底,但不像柴进、晁盖、卢俊义那样有着庞大的产业,经不起宋江去挥霍,填江湖那个无底洞。

但是宋江更善于用钱,把钱用在刀刃上。在没有网络、电视、报纸的1000年前,一件件小事完全依赖于江湖上的兄弟们口耳相传。宋江在杀阎婆惜案发前,其活动范围基本上没有超出过郓城县,能结交的在江湖上有名气的也就是晁盖、雷横、朱仝这几个为数不多的人,远远比不上和名满天下的柴进。但是《水浒传》没有交代宋江如何让“及时雨”的名号在江湖上家喻户晓的,却只要一提这个名号马上就能逢凶化吉、遇难成祥。

笔者私下揣测,宋江肯定是先有一笔启动资金,先搞名声,在启动资金用完前设法用搞到的名声搞下一笔钱,依次循环反复。一旦品牌效应出现,以后再搞钱就容易的多了。

举例说明,宋江杀阎婆惜后潜逃到柴进庄上,花了10两银子结交了武松,吃住半年都在柴进那儿。离开的时候,柴进自然给了不止10两银子。离开柴进去了土财主孔家庄,又是吃住半年,临走之前孔太公给了50两银子。孔家庄和柴进相比,资产肯定不在一个水平上。

这就足以说明宋江操纵现金流手段的高明了,钱财自然不足为虑了。


大将军威武K


且看:

一哥“俗人读水浒”之――小小押司财路广

宋押司是郓城县里的“及时雨”,扶危济困动辄五金、十金、棺材(公务员好几个月的工资啊),小吏一员,财富何来?一则异地做官、本地做吏,官有任限、吏可到老,自能上下勾通、黑白通吃;二则官多清流,把税收、诉讼事多托付老吏;三则官吃的是“漂食(贿金、二馍)”尚有十万雪花,吏吃的是“刨食(索贿、头馍)”自也不少,看来正如婆惜言,在他那里“阎罗王面前须没有放回的鬼”。

为这财路,这宋三哥真是煞费心机,一则滥用王法,枉论曲直,“专一周全人”,不弄两;二则黑白通吃,巨额财产来源不明;三则涉黑,充当黑恶势力的保护伞,罩住地方恶势力晁盖等;四则利用职务之便,跑风漏气,飞马报信;五则作风糜烂,私养小三,京城来哩漂亮妞;六则私造公文,逃避追究,也定会造假案噢;七则忙于作秀,沽名钓誉,无形资产升值快;八则密织关系网,圈子文化思想严重;九则一心跑官要官,“官本位”思想严重;十则在茶馆饭店棺材铺长期签单消费。





一哥于一


首先要澄清一个事实,宋江并不是身边常带着大批金银,他没有那个绝对的实力。

宋江作为一个县衙的“小吏”,薪酬银两一定是有限的,其次,宋江的确算是家境殷实,但也就是一个“地方财主而已”。

那么宋江的“仗义疏财”的那个银子是从哪里来的呢?

如果细看看《水浒传》,宋江的仗义疏财,基本上是“救急不救穷”,救急的银子是有限的,每年遇见几个急事,出手个十两银子,大概也就是每年不会超过两百两银子,这点钱,宋江还是拿的出来的。毕竟,他的家境不是每年几百两银子可以度量的。

比如,他答应一个老头,给他买一副上好的棺材板,就是因为投资太大,而一直没有兑现,直到他拿到刘唐给他的一根金条,他才可以理直气壮的兑现自己的诺言,当然,这也是他倒霉的开始。

宋江“及时雨”的江湖名声,是基于他“言必信,行必果”的信誉才得到的,和付出多少银子,关系不大。


步武堂


一是宋江本人的"俸禄"县级的小吏押司,宋代官衙中的吏员,负责办理案牍等事务,为低级事务人员。这微小职务是拿不到多少"薪水"的,充其量也只能维护一家人的普通生活水平。按宋江那动不动就给人十两,二十两银子的架势,这押司"薪水"够用几时另一处就是家庭的经济收入。书中说:宋江的兄弟宋清"和他父亲宋太公在村中务农,守些田园过活"。作品也没有叙写宋家有何豪华之处。可以肯定宋家只是一般地主或小地主,不仅不能同大富大贵的孟尝君相比,也远远比不上柴进家的富裕气派。这样的家境难以负担起宋江那挥金如土的开销的。况且,宋江又无什么特殊的手艺专长,因而也不可能有什么正当的"外快"可捞。这就不免令人怀疑宋江的"清白"了。怀疑的重点就是宋江"以权或势谋私",进行巧取豪夺!那阎婆惜骂他:"公人见钱如蝇子见血","做公的人,哪个猫儿不吃腥?阎罗王面前,须没放回的鬼!"正暗示了宋江小吏生活的另一个侧面。 再者,他是疏小财而聚大财,借他财济他人,我们仔细分析,宋江的乐善好施仅在于日常救济及救危救急之举,并无惊人的大手笔。我们在《水浒》中所能看到的是,宋江给过阎婆惜几两银子让其给老父料理后事,也资助过武松一些银子(确切地说是借柴进之手资助武松,当然是不用还的),还曾用十两银子收买得一世英雄李逵的赤胆忠心,或许宋江还有类似的几起资助行为。总量加起来也不过百把两银子,即使其经常做一些让人白吃白喝的"傻"事充其量多供一些粮食,估计耗费也不会太多。可以说,宋江的高明之处是利用小小的财务支出博得了巨大的美誉。


闲的蛋痛来研究三国


宋江放在今天,就是典型的黑社会的保护伞;宋江身上常带着大块金银,大把大把地给别人,说明这钱来得容易,花起来不心疼,就像是崽卖爷田心不疼一样;你让他爷爷卖田去,保证能把他爷爷给心疼死!

宋江的钱财都是从哪来的?黑社会成员进贡的。晁盖黄泥岗抢劫罪行败漏,就是宋江给通风报信的;晁盖为报答宋江通风报信之恩,让刘唐送给宋江一百两银子。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宋江的钱从哪来,大体上就是来自于黑社会成员进贡,属于给黑社会当保护伞而获得的报酬。

放在今天,宋江早被逮了,判死刑是必须的,最轻也跑了不了无期;想一想,就因为给晁盖通风报信,留下了多大隐患,直搞得大宋江山风雨飘摇,不得安稳。

就宋江如此品行败坏之人,何以畅行天下?不论多大的大侠豪杰,但闻宋江,皆是纳头就拜,这说明当时的宋朝社会比宋江更坏,以至于宋江的坏在宋朝社会的坏面前倒显得好了;再加上施耐庵创作思想就是讲侠客英雄的,在思想观上并没有是非观念,把杀人放火当成英雄壮举,整个宣扬了快意江湖的糊涂思想。

《水浒传》这部书要批判地去读。水浒中的英雄,放在今天,全部是犯罪分子;但《水浒传》这部书的艺术价值,却又是极高的。从艺术上来讲,《水浒传》应该是四大名著中写得最好的一部,通俗易懂,描写逼真,人物形象丰满。

我们再读水浒的时候,一定要把宋江给定位到犯罪分子这个角度上去读,然后才能读出水浒的深刻内涵来。宋江诏安,就是通过犯罪来讨价还价。只要满足了宋江的要求,没有什么事是宋江不能干的。

朝廷给了宋江官职,宋江就打方腊去了,全然不顾弟兄们的生死;同样的道理,为了得到钱财,宋江没有什么事是不能干的。宋江黑吃黑的来了钱,用这些钱来养更大的黑,然后再把更大的黑给吃了。

晁盖咋死的?恐怕宋江脱不了干系?那么,既然宋江要让晁盖死,当初又为何救了晁盖?这就是宋江在养更大的黑,就像是培养税源,只有税源多了,才能收更多的税。

宋江的钱财就来自于黑吃黑,最后一直吃到了宋朝朝廷这个最大的黑上;宋江没想到,宋朝朝廷的黑比他的黑更黑,结果他就被宋朝朝廷给吃了,先是拼命打方腊,然后宋朝朝廷卸磨杀驴,把他给毒死了。

宋江的结局,应该说是罪有应得。


陇之语


及时雨———宋江。

说的就是宋江这个人在朋友圈里仗义疏财,每次在别人跑路困窘的是时候给予钱财;所以他很吃得开,用现在话说就是特会混社会。

那宋江为什么这么有经济能力,他本身社会地位怎么样呢?


《水浒传》之所以能成为我国古代文学作品里的四大名著之一,其实它本身所寓意的社会现象哪怕到了今天都是适用的精髓所在;宋江不是什么土豪,他没有卢俊义有钱有势,更没有柴进的崇高地位,但是卢俊义和柴进没宋江那花钱的本事。

宋江看起来从不缺钱,他的钱都花在刀口上,他的做人哲学是只做雪中送炭,不做锦上添花。

兄弟有难时,他十两八两给予救济,甚至还给孤寡老人送柴米油盐和棺材;升米恩斗米仇,所以他到哪里混都是很受欢迎的。

宋江是小吏出身,他不是官。在宋代,官和吏是不一样的,吏是编外的合同工。但是有一句话叫作现官不如现管,在古代县太爷和知府大老爷可是很尊贵的,几乎不和普通市井小民碰的着面,那么很多杂事都是合同工“吏”管的,吏这个职务就是现管。

宋代奸佞当道贪污腐败现象非常严重,都是当官的谋大钱,当吏的谋小钱,所以宋江是不缺小钱的。

宋江家世也不是很好,水浒里说了只是家有几亩薄田,宋清和宋江他爹都是自己在家种田的;宋江在外接机救济不可能去家里要钱,因为人称孝义黑三郎不会是啃老族。

所以总结了一下,我推测宋江的经济来源主要还是“黑金”,也就是道上的黑钱。

我是爱财之人,对大数目的钱特别感兴趣;所以我读水浒时候记得有一个情节就是赤发鬼刘唐给宋江送了一百根金条,宋江在这时候就展现出他的能力来了———他只收了一根,这一根他又拿去做人轻松人了。

厉害吧!这一茬我是做不到的,你能做到吗?

这就是宋江!

施耐庵的在水浒中的写作水平真的是非常高的境界,一切形态不言明,让读者自己去想象,由一个点的猜想,映现整篇所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