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教我這樣吃,再也不用擔心餐後血糖高了


醫生簡介:


現任濟南醫院糖尿病診療中心主任,學科帶頭人,濟南市內分泌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長期從事內分泌臨床和教學工作,具有紮實的專業理論知識和豐富的臨床實踐經驗,擅長糖尿病、甲狀腺疾病、骨質疏鬆症等內分泌代謝病的診治,尤其對糖尿病腎病、糖尿病足壞疽、甲亢治療有獨到之處,先後發表專業論文數十篇。擔任國家級糖尿病教育刊物的編審及顧問


“大夫,我今天早上和昨天早上都是喝的麵條,吃的量也差不多,為什麼今天餐後血糖這麼高?”,“是一樣的麵條嗎?”醫生問。

“昨天是幹掛麵,今天是鮮麵條”,“問題就出在這裡”我說。雖然都是麵條,但乾麵條和鮮麵條的“升糖指數(GI)”不一樣,乾麵條的GI為41,而鮮麵條的GI為81,是前者的兩倍。


眾所周知,影響血糖的因素很多,包括飲食、運動、用藥、心理、睡眠等等,涉及的內容非常廣泛。今天,我們就重點談談在糖尿病飲食中,如何運用“升糖指數(GI)”的概念,指導糖尿病人學會如何科學飲食。

專家教我這樣吃,再也不用擔心餐後血糖高了

糖尿病患者不僅要關心吃什麼,吃多少,更應關心吃後對血糖影響如何。“食物升糖指數(GI)”就是用來衡量進食某種食物後對餐後血糖影響大小的一項指標,反映的是含同等量葡萄糖的各種食物與葡萄糖相比升高血糖的速度和能力,我們通常把葡萄糖的血糖生成指數(GI)定為100,比葡萄糖升糖快和高的,就大於100(如麥芽糖105),反之,則小於100。

食物升糖指數(GI)的高低對血糖有重要影響,但是升搪指數(GI)不是一成不變的,在不同情況下可能還會有些變化。例如,食物的種類、結構、性狀、烹飪方法等等,都可能影響升糖指數(GI),具體如下:

碳水化合物的類型:同樣是碳水化合物,單糖(如葡萄糖、果糖)、雙糖(如蔗糖、麥芽糖)比多糖(如澱粉)的升糖指數(GI)高,這就是為什麼糖果比澱粉更容易升高血糖的原因。

食物中脂肪與蛋白質的含量:食物中脂肪與蛋白質的含量較高,可以降低胃排空率,延緩小腸消化吸收的速度,降低升糖指數(GI)。但要注意,如果高脂肪食物吃的太多,會導致熱量攝入過剩及血脂異常,故應避免。

專家教我這樣吃,再也不用擔心餐後血糖高了

食物中膳食纖維含量:食物中膳食纖維越高,消化吸收的速度越慢,升糖指數越低。因此,糖尿病不妨多吃點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用粗雜糧代替精細糧、多吃些時蔬青菜(如芹菜、竹筍、苦瓜、木耳、菇類等),以降低餐後血糖。

食物的物理性狀:食物顆粒越細,升糖指數(GI)越高。因此,經過深加工的精粉、精米比糙米、全麥升糖指數高。因此,糖尿病人不宜吃的太精細。另外,像水果、蔬菜洗乾淨後不用削皮,帶皮吃更好。生吃比熟吃好(前提是可以生吃的)。


澱粉的糊化程度:一般說來,食物煮(或燉)的時間越長、越爛,糊化程度越高,升糖指數(GI)也越高,這就是為什麼粘粥的升糖指數(GI)遠遠高於米飯。因此,糖尿病人熬稀飯時間不宜太長。

食物之間巧搭配:高GI的食物與低GI的食物搭配,可以製作成中GI膳食。例如,精白麵的GI高,玉米麵、黃豆麵的GI低,兩者混合製成發糕或窩頭,可以達到降低GI的目的;再比如,大米飯GI值為88,而米飯加蒜苗(富含膳食纖維),其GI值為57.9;同樣,饅頭GI值為88.1,饅頭加醬牛肉(富含蛋白質),其GI值只有49.4,比單獨吃饅頭GI低得多。

專家教我這樣吃,再也不用擔心餐後血糖高了


由此可知,糖尿病人的血糖不僅與進食多少有關,與食物的選擇、搭配及烹飪方式也有很大關係,後者與食物升糖指數(GI)密切相關,而這一點,恰恰容易被許多糖友所忽略。

如今,許多家庭都有血糖儀,糖尿病友可以通過檢測餐前、餐後血糖來了解飲食對血糖的影響。通過反覆實踐和摸索,就能瞭解不同食物對血糖的影響,哪些食物適合吃?哪些食物應限制?怎樣做出的食物對血糖影響比較小?久而久之,您就能輕鬆駕馭糖尿病飲食,吃的美味又健康,而且不用擔心血糖波動。


專家教我這樣吃,再也不用擔心餐後血糖高了

大糖醫是一個知名的糖尿病管理平臺,目前已聚集了25000+公立醫院專業內分泌醫生,幫助廣大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遠離併發症。關注大糖醫微信公眾號,或在蘋果商店/安卓商店搜索下載“大糖醫”,瞭解更多糖尿病資訊,獲得醫生專業建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