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關係真的要非輸即贏嗎?心理學家說,這6步可以實現共贏

自盤古開天闢地,到人類的不斷繁衍生息。父母這個職位,也許是少有的不需要資格證就可以上崗的職位吧。

在這個職位中,很多父母繼承著老一輩的優良傳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很多孩子也從中受益一生,並繼續傳承這些優秀的育兒理念和育兒哲學。

可是,也有很多父母並不這樣,他們秉持著上一輩父母教育他們的錯誤育兒觀念,按部就班的對待自己的孩子。

比如“棍棒底下出孝子;父母之命,不可違逆;父母永遠都是對的”等等。雖然兩者都在繼續父輩的育兒傳統,可不同的育兒觀念會直接影響下一代的教育。

親子關係真的要非輸即贏嗎?心理學家說,這6步可以實現共贏

從目前來看,育兒觀念中有兩類比較明顯,

第一類,“父母贏孩子輸”。也就是說父母的權威最高,用權利壓制孩子,讓孩子滿足父母的需求。

第二類,“孩子贏父母輸”。也就是說孩子通過撒潑,發脾氣,哭鬧等手段,要求父母妥協,服從孩子的需求。

第一類和第二類,共同的特點就是雙方非贏即輸。這種只有一個贏家的育兒觀念,始終就會有一方要妥協,放棄自己的需求,從而滿足另一方的需求。

可是這種方式,一般很難維持一個正常的親子關係吧。因為,即使是小區樓下玩耍的孩子們通常也不願意接受,比如他們的遊戲都是希望平等的,都是輪流來當領導者的。那為什麼我們大多數家庭卻能見到上述的兩類情況呢?

親子關係真的要非輸即贏嗎?心理學家說,這6步可以實現共贏

究其緣由,家庭作為一個小組織,存在某種動態上的微平衡。每個人都會從不同的角度出發,用合理的方式說服自己。

比如第一類,孩子本身是不公平的,可是孩子會自我安慰“或許我爸是對的吧,即使不對,他是我爸,他要這樣,反對無效,我又能怎麼樣呢?”

而對於第二類,父母就被壓制了自己的需求,明顯也是不公平的。可是父母也會自我安慰“都是自己的孩子,我們不對他們好,誰又來對他們好呢?”

這兩種方式,都是以一方贏為前提,久而久之勢必就會產生很多內在矛盾,甚至會不定期的發生親子衝突。

親子關係真的要非輸即贏嗎?心理學家說,這6步可以實現共贏

我們是時候改變我們的育兒方式,即“沒有輸家”的育兒觀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托馬斯·戈登博士提出的第三類育兒方式,即“沒有輸家”。該方式受到很多家長的接納,也從另一個角度闡釋了一個新的育兒方式。

既然有第三類,“沒有輸家”,那這個育兒方式有哪些優點呢?

第一,從孩子的角度,當得知父母不再試圖運用權力來達到他們的目的,也就是之前父母總是以不尊重孩子的需求為代價獲取鬥爭的勝利。

那這些孩子自然也就不會為了實現自己的目的費盡心思的跟父母唱反調,或者極力的反抗父母的權利。

如此一來,親子衝突似乎已經消失了。孩子也會像父母尊重自己的需求一樣,尊重父母的需求。因為彼此尊重需求,沒有輸家,親子關係只會更上一層樓。

親子關係真的要非輸即贏嗎?心理學家說,這6步可以實現共贏

第二,從父母的角度,以往父母總是操碎了心,可仍然被孩子嫌棄。當父母相信孩子有能力解決問題,父母就不需要時刻嘮叨,從而與孩子產生一些做法上的衝突。

只有孩子自己認可的解決辦法,才能讓孩子主動的去完成任務。比如,父母總是催促孩子先完成作業再去玩iPad,可是還是喜歡先玩會iPad,再去寫作業。

父母如果約定一個時間,按照孩子自己的方式,或許孩子可以按時完成作業,且不會有很大的親子衝突。

沒有輸家的這種方式,我們怎麼操作呢?根據心理學家托馬斯·戈登博士提出的第三類方式“沒有輸家”,具體包括了以下6個步驟:

步驟一:確認並界定衝突

步驟二:找出各種可能的備選解決方案

步驟三:評估備選解決方案

步驟四:確定最合適的解決方案

步驟五:執行解決方案

步驟六:對解決方案的效果進行追蹤評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