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為何如此容易被孩子的言行激怒呢?

每個家長都願意跟孩子友好相處,親密溝通,孩子也是一樣。親子溝通重點是需要更多地理解和耐心

孩子童言無忌,激化親子矛盾

孩子的溝通方式是從孩子的角度出發,不會存在社會上客套和顧忌,所謂童言無忌就是這樣總結出來的。孩子可能會無所顧忌的從自己的視角出發,直接說出自己的想法,這個時候最有可能不考慮父母或其他人的感受。

比如,媽媽一大早很辛苦準備的早餐,僅僅因為孩子今天不想吃麵包和牛奶,他可能就會說:“這個做的真難吃,怎麼天天都吃這個呢……”或許只有孩子會這樣,不顧他人感受,直白的說出自己的想法。雖然這是孩子的一種表達,但是也足夠讓辛苦做早餐的媽媽感到生氣和憤怒。有些媽媽的做法是“你愛吃不吃,老孃還不伺候了”,甚至有些媽媽還會打罵孩子,覺得覺得孩子根本不懂自己的辛苦,白眼狼一個。如果是這樣,孩子可能失去了一次學會表達自己想法的好機會。

父母為何如此容易被孩子的言行激怒呢?


孩子的溝通是不斷在學習的,專業術語說,孩子在不斷的社會化。就如上面說的,孩子一方面是天性使然,表達了自己不想吃什麼,另一方面卻也隱藏了自己想吃什麼的訴求。因為他們目前只掌握了拒絕不想要的需求,卻沒有掌握表達想要什麼的需求。

作為家長,首先,不要在意孩子言語中的情緒,更應該關注孩子的言外之意和背後的訴求。可以直接或間接的發現孩子的問題和需要,如果孩子沒有想法,可以提供一些供其選擇,但是一定不能進行強迫,而是共同協商。

其次,要關注自己的情緒,當有情緒的時候,請先暫停5秒,想想這個情緒到底是因為什麼引起的,是自己還是孩子呢?如果不這樣,我的情緒就不會產生波動嗎?有情緒是正常的,但是情緒出來了就需要正面的面對他,思考它,最後接納它。

家長的衡量標準出現了問題,尤其是耐心不足


作為成年人,我們已經不自覺的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以自己來衡量別人的能力。比如,這個工作我學習了一個小時就可以做完了,而另外一個人你教了他一週了還沒有學會,這個時候,您可能會覺得這個人的學習能力很差。那麼對於孩子,我們也會提出更高的標準。比如,做一道數學題,家長想了半天終於做出來,這個時候自然就覺得特別簡單,特別想讓孩子也能按照自己想的思路來理解,可孩子的思維模式不一樣,很難一下子就能理解到家長的教學思路。

最近有一個父親用布條綁住自己的手臂,因為教了很多遍,孩子就是不能理解,還是完不成作業。無奈一下,避免自己忍不住打孩子,才把自己綁起來。這種方式確實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作為家長還是需要更加的耐心,可以嘗試從孩子的角度出發,瞭解孩子的思維方式和思維障礙,這樣才能很好的幫助孩子,否則家長可能只看到自己著急,其實孩子做不出來更加的著急。有的孩子會因為一個題目做不出來而著急的哭。不要再埋怨孩子了,耐心一點,再耐心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