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回憶錄:劉家園李家園的故事

記憶縈繞心口,揮之不去,稱之塊壘。今則吐之,諸君權當笑料。

——前言

在城市裡,沒有一個菜園,總歸不是一件完美的事。你無法觀察到每種食物它的成長過程,無法去親自灌溉這些植物,無法看到菜園裡那一片片碧綠、金黃的成熟的模樣,更無法在菜園裡與周圍山上的鳥兒不期而遇。

回到故土,田園荒蕪,而大多數菜園,也漸漸湮沒在草叢裡,還給了山林鳥雀。那些關於劉家園李家園的故事,也漸漸要被人們遺忘了。

80後回憶錄:劉家園李家園的故事

我不是劉家園李家園的第一代開創者,我只是曾經多次進出這些菜園,也曾在這些菜園勞作的過客。那是我們村裡的土地。

我們的村莊在湖南省雙峰縣城鎮附近。雖然靠近城鎮,這裡的人卻完全過的是農民生活,只是相對偏遠的鄉村,這裡的人們更方便把多餘的蔬菜拿到集市去換點家用。

80後回憶錄:劉家園李家園的故事

村裡的梯田,冬天部分種上了油菜

雖然只是小小的村莊,我們的村裡卻有一個水庫,十幾口池塘,幾口露天水井,還有許多梯田,以及在矮山上開闢的菜園。據說這許多工程都是人們在毛澤東時期開闢出來的。在我們村裡最高的一口水塘邊上,還留著人們當時築塘基留下來的一個直徑約1米的大石磙。聽父母說,當時人們就是用大石磙來把塘基進行壓實,防止鬆垮和漏水的。

80後回憶錄:劉家園李家園的故事

而那些菜園,則開闢在梯田以上的山坡上。我們村裡沒有高山,雖然最高的坡也能看到縣城。我對於這些菜園最早的記憶,就是小時候去園子裡摘辣椒,路上還能遇到盤著的蛇。蛇沒有咬我,我並不覺得可怕,但那小心翼翼的場景我是永遠記得的。

80後回憶錄:劉家園李家園的故事

通往菜園的路邊長滿了爬藤植物

我們村裡的菜園面積都不是很大,但個數蠻多的,每個園子都有它自己的名字,有劉家園、李家園、老徐園、華宜堂、林家衝、燒瓦堂等等。從這些菜園的名字大概也能看出這些菜園的來歷了,就算這些菜地都重新有了新主人,但園子終歸無主,所以還是按以前的名字叫的。想來這些菜園至少最早也是清末時期就有的。只是隨著村裡人事的變遷,這些菜園都是按人頭分到每家每戶。而我家的菜地,除了一兩個園子,大部分菜園裡都有一點。這是因為我們村裡人少,小時候田地還能分到8分田一個,山地我就不知道了。

80後回憶錄:劉家園李家園的故事

老徐園是我們經常去的園子。那個菜園裡因為有一口水塘,地勢相對低些,作物容易成活,離我們那時候的老房子近,村裡有地的都非常認真地耕耘著這裡的土地。老徐園在山窩窩裡,周圍都是林木,靠近山的人們還要經常刨掉長出來的各種野樹野藤,勤於耕種,才能保證那些土地不被山林搶去。

80後回憶錄:劉家園李家園的故事

如今菜園和田地裡常見的是葛花!

劉家園和李家園是兩個捱得很近的園子,去這兩個菜園要從村裡最高的那口水塘邊上的小路上去,然後道路分岔,左邊劉家園,右邊李家園(左右我也記不太清楚了,就按這個記吧),中間也有一些土地,是另一個園子,還有一條路通向山那邊的另一個村子。

這些不同的菜園之間,除了樹木,基本上都是由山茶林隔開。就像徐家園旁邊的那片山茶林一樣,劉家園、李家園邊上都有山茶樹作界線。劉家園裡的地明顯要多得多,不僅界線上種了兩三排山茶樹、油桐,園子頂上也種了一大片山茶林,這些山茶樹基本上都是和土地一起分到了我家。讀書時候的十一假期,我們就是在忙著撿山茶籽,基本上要忙差不多一週的時間。羊開口在這個季節也開始在山茶樹上現身了。

80後回憶錄:劉家園李家園的故事

路邊的野花

劉家園能種作物的土地我家也只有一塊,面積一畝左右。雖然劉家園那裡也有一口山塘,山腳也有池塘,但山塘的水很容易幹,山腳下去又遠,所以在劉家園,我們經常種的就是紅薯、花生、沙葛、高粱等作物。另外每年都要把作物的種植地稍微調換下。記得我小時候的日記,有一段時間就是以天天去菜園裡挖紅薯的流水賬記錄的,想想也是蠻好笑的。這塊地裡後來也先後長出了好幾棵山茶樹,沒在家多年,想必小山茶樹都長大了。

80後回憶錄:劉家園李家園的故事

菜園的路上不經意也會有收穫,野果子,蟈蟈,金龜子,都是看到容易手癢的。

80後回憶錄:劉家園李家園的故事

李家園的菜地和劉家園的高度是差不多的,都是坡地。不過李家園園子小很多,山茶樹也少一些。在,李家園的菜地上,我媽種植過棉花、紅薯、花生、南瓜等作物。不過李家園的地稍微溼黏一些,不太適合種花生。倒是在菜地周圍種南瓜,有一年豐收了好幾擔,南瓜藤也老粗,留了不少放豆豉裡。

80後回憶錄:劉家園李家園的故事

別人家的路邊的菜園

其實最開始我家住水庫邊上,那時候主要就是老徐園有地。後來父母為了方便做生意,買了同村一戶人家的老宅,從水庫邊上搬到水庫上頭的馬路邊上,我們的菜地才分到劉家園、李家園,以及附近的燒瓦堂。

附近的菜地會種植些平常需要的菜式,辣椒,茄子、藤菜、莧菜等等。而絲瓜、冬瓜這些,我媽把他們種在了梯田邊上和池塘邊上。每年的雨季,田邊和池塘邊上都會多一些塌陷的土塊,除了修補路基、塘基,人們往往會順勢把這些小土丘變成菜地。因為在水邊,所以這些小土丘邊的地不容易乾旱,作物生長期長,長出的作物也很秀美水嫩。我家的絲瓜棚都是搭在塘邊的,所以就算到了秋天八九月份,我們還能吃到肥嫩的絲瓜。

80後回憶錄:劉家園李家園的故事
80後回憶錄:劉家園李家園的故事

菜園裡長勢喜人的青菜,你都認識嗎?

以上說到的這些,都是我工作之前的記憶。自從我爸媽一起來到城市,家裡的菜地、田地都荒了,田裡長滿了葛花,菜地裡長滿了雜樹雜草,那些劉家園李家園基本都是比人還深的草,只有附近的菜地還有留守在家的鄰居種一些。甚至城鎮附近買房的人也跑到我們村裡種地來了。反正沒人管了,誰想種誰種吧。只是歸屬權還在我們身上。畢竟城市不是久留之地,親人和根都在那裡,每年都會回去幾趟,那個家還是要的。

想起往事,我倒是想不起在田地裡的辛勞,雖然也曾拔草被曬脫皮,雖然也曾割豬草割稻子割過手指頭,雖然也曾早出晚歸,累到腰痠背痛。但是回憶起的,卻是過程中提到的千百個為什麼,家人一起勞作的歡愉,勞動後的雲淡風輕、歲月靜好、豐收喜人……

(本篇攝影:希音)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