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1万对10万,李光弼如何打赢太原之战?

安史之乱中的太原之战,是一场经典的古代城池攻防战。

此战中,李光弼部不足万人,居然大败史思明十万大军,先后斩首七万余级,堪称古代战争史上的奇迹。

在这个过程中,李光弼表现出了治军严整、善用情报、巧施伏击、敢于决战的良将之风。

不过,李光弼在此战中最大的亮点还是:因地制宜。

李光弼根据战场独特的环境,因地制宜,奇谋百出,大败敌军!

大局顿坏,岌岌可危

安史之乱爆发后,郭子仪、李光弼进入河北战场,多次大败史思明,直指叛军巢穴范阳。

就在此时,唐军在潼关大败,长安沦陷,形势急转直下。

随着潼关数十万唐军的灰飞烟灭,在河北作战的郭子仪、李光弼随时面临着遭受夹击、后路被断的风险,唐军遂退回河东。

不久,唐肃宗即位于灵武。

此时,安西、河西等处的边兵尚未抵达,如果朔方军精锐不及时回灵武,一旦灵武有失,大局将进一步恶化。

因地制宜:1万对10万,李光弼如何打赢太原之战?

长安失守后,各处唐军往灵武集结,朔方军精锐也不例外。

郭子仪率朔方军主力回灵武,以李光弼率不足万人留守太原。

太原空虚!这样的机会史思明当然不会放过!

史思明在平定河北后,迅速发起了对太原的攻势。

太原之战,一触即发!

史思明的方略:集中最大的力量,争取在最短的时间拿下太原

史思明一出手就是大招:四路齐进,十余万大军,直捣太原!

因地制宜:1万对10万,李光弼如何打赢太原之战?

史思明四路进击,集中一切可集中的力量,要尽快拿下太原。

显然:史思明就是要集中一切可以集中的力量,在最短的时间内,拿下太原!

因为,史思明深知:太原空虚的时间窗口不一定会太长。

尽管叛军取得了巨大的胜利,攻取了长安。但是,总体上,大唐的综合实力依然远在叛军之上!

太原空虚,并不是因为史思明歼灭了朔方军,而是因为朔方军为照顾大局进行了转移。

一旦安西、北庭唐军抵达灵武(事实上,这些军队二月初十即在灵武完成集结),郭子仪随时可以杀回河东战场!

攻李光弼不下,郭子仪军来援,战况将变得十分复杂。常山之战中,史思明已经吃过一次这样的亏。

史思明这么精明的人,是不会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的!

史思明集中绝对优势兵力,进攻仓促防御的太原。李光弼,你再能战,恐怕也拦不住了吧!

李光弼的难题

史思明的想法很靠谱:太原,他确实很可能可以迅速拿下!

此时的太原,一堆问题!

1、兵力少且不精。

朔方军主力已去灵武,李光弼所率不过万人,且许多是原留守太原的部队,未经过大战考验。

2、内部矛盾大。

就这万把人,李光弼要想都用起来,也要费一番周折!

李光弼原在朔方军,安史之乱爆发后才被任命为河东节度副使。接到任命后,他又长期在河北作战,在太原几乎没有根基。

节度使王承业、主兵的侍御史崔众,都与他不和。

所以,李光弼去太原集合队伍时,崔众只是长揖,不肯交兵!

3、太原城防准备不足。

因地制宜:1万对10万,李光弼如何打赢太原之战?

尽管太原是当年大唐起兵的根据地,但现在仓促进入战争状态,准备不足。

由于形势变化太快,太原仓促应战,物资、城防准备都不足。

要想守住太原,李光弼需要迅速完成内部整合,需要创造性地解决城防准备不足、兵力不足的问题!

因地制宜的备战

问题一大堆,时间紧张。要想快速做好准备,用常规方法是不可能的。

李光弼选择了因地制宜。

1、根据太原军情,以雷霆手段整军

整顿兵马,主要是两个手段:恩、威。

同时期的张巡,主要用的是恩。除了坚决处理一些已经明显有投敌倾向的人,张巡最常做的事情是“以忠义相劝”。

李光弼不能这么做!

因地制宜:1万对10万,李光弼如何打赢太原之战?

张巡以忠义劝人来整顿军心。这套方法不适合此时的李光弼。

张巡之所以能“以忠义相劝”,是因为他所率的都是“义兵”。大家价值观一致,好劝!

可是,现在太原的部队,许多是老油条(常在太原的团练兵)。他们早已在太原的名利场里沾染了一身油气。

跟他们讲大道理,等于扯淡!

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孙子兵法.地形篇》

李光弼采取了雷霆手段——杀一个大官来立威!

崔众见李光弼时,只是长揖,不肯交兵。

这是老油条的常规操作:面子给你留着,想支使我?没门!

对不起,我是李光弼,别跟我来这套!不交兵?管你作揖不作揖,抓起来!

这时,朝廷使者前来,准备加崔众为御史中丞。

李光弼说:崔众有罪!现在我要杀了他这个侍御使!如果您宣诏让他做御史中丞,我就把他当御史中丞杀了!

使者不敢宣诏。李光弼斩了崔众!

三军震骇!

御史中丞都敢杀!兄弟们,再不严格执行命令,你们摸摸自己有几个脑袋!

2、因地制宜,加强城防

众将认为:要准备守城,城墙你得好好加固一下吧!

李光弼认为:敌人马上就要来了。太原城环四十里,你能修得过来吗?

于是,令人在城外挖壕。

挖壕,是个基础工作。但挖出来的土怎么处理,往往能看出一支军队的军事素质。

当年,我军就是通过挖战壕来判断对面敌军好打不好打。

李光弼令人把挖出来的土做成了数十万土坯。

众将都不知道做这些土坯干什么。

当然,他们很快就会知道了。

随后,李光弼又把一些民房改造成擂石车,每车用二百人操作,抛出的巨石可以砸死数十人。

因地制宜:1万对10万,李光弼如何打赢太原之战?

太行、吕梁山区盛产大石材。

好了,人也整顿好了,物资也准备好了。

史思明,你来吧!

初战:准备得当,破敌急攻

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孙子兵法.虚实篇》

史思明很快就到了。

二话不说,先急攻!

很快,史思明的急攻很快就遇到了麻烦。

史思明在哪里进攻,李光弼就在哪里用土坯垒高城墙。“贼攻于外,光弼用之增垒于内”。

哪里的城墙损坏了,李光弼就用土坯快速去修!

因地制宜:1万对10万,李光弼如何打赢太原之战?

今天山西的古村落,仍有许多几百年历史的土坯房。当地土壤作得土坯非常好用。

太原的土壤,以黄土、褐土为主,十分坚固(以古代标准看)。

你打穿一点,不至于彻底损坏城墙。

而李光弼只需要用土坯修理,加上土泥,基本上就能复原了。

史思明没辙了。

攻城,最大的优势是:主动!

就算你的城墙哪儿哪儿都坚固,我只要集中力量,在你的任意一处薄弱点打开缺口,城就破了!而你,根本不知道我会集中力量攻哪里!

现在好了,哪里危险,李光弼就在哪里用土坯高效地加固、维修。

李光弼不需要知道你想集中力量攻哪里。他只知道:你攻哪里,我就让哪里变坚固!

高手,挨打都能掌握主动!

同时,李光弼准备的擂石车开始发射,一石下去,动辄砸死数十人!

别的攻城战,是防守方不知道哪里会挨打;这场攻城战,是攻城方不知道哪里会挨打!

急攻失败!

“邀击”,毁敌攻具

思明使人取攻具于山东,以胡兵三千卫送之,至广阳,别将慕容溢、张奉璋邀击,尽杀之。——《资治通鉴》

史思明见急攻不成,遂令胡兵三千护卫攻城器械来。

李光弼你能因地制宜,我也可以因地制宜!

这招很致命。一旦大型攻城器械到来,那附近的大石也可为叛军所用了!

太原城当时未经整体加固,一旦乱石飞来,情况将十分危险!

李光弼当然要阻止敌军的攻具抵达。

可是,李光弼在太原兵不满万,要在守住城池的同时分兵歼灭这三千胡兵谈何容易?

我认为:李光弼的“邀击”,应当是伏击战。

史思明带攻城器械,必走井陉道,顺河流而进。

因地制宜:1万对10万,李光弼如何打赢太原之战?

广阳既是叛军攻具运输必经之地,也是理想的伏击之处。

沿途所经阳泉、平定等处,都是伏击的绝佳阵地。后来著名的七亘村伏击战就发生在附近。

这种地形中,胡兵难以施展,李光弼遂能以别将用伏击之法“尽杀之”。

如此,李光弼粉碎了史思明以攻城器械破城的计划。

以严明军纪,破敌声东击西

史思明见攻具被毁,遂采取“声东击西”之法。

他分出骁骑来,对他们说:我攻北你们就去南边,我攻东你们就去西边。一旦发现机会就上!

太原城大兵少,正适合此计!

一般来说,主帅所在,必是主攻之处。史思明以自己做饵,吸引唐军注意力,给袭击部队创造机会。

其实,大战进行时,没有作战任务的部队出现松懈是有相当概率的。

一旦出现松懈,叛军猛攻,唐军大队要绕周长四十里的太原来救是来不及的。

因地制宜:1万对10万,李光弼如何打赢太原之战?

如果唐军出现松懈,叛军骁骑杀入,唐军将来不及补救!

可是,经过李光弼的严格整顿,唐军军纪严整!

这些部队不论有没有作战任务,都保持警戒,毫不懈怠。

如此,史思明和他的骁骑们晃荡了很多次,始终找不到机会。

声东击西,破产。

因地制宜的地道战

因地制宜:1万对10万,李光弼如何打赢太原之战?

张壁村古堡地道。

山西有着修地道的悠久历史,太原的店头村古堡就有了地道。不远处,介休的张壁古堡,更是有近万米,三层立体的地道!

因地制宜,当然是不能放过这个传统了!

1、小试牛刀。

李光弼找到了三个擅穿地道的铸钱工,让他们挖地道到城外。

有叛军在外面叫骂,唐军就从地道把他拉下去捉走,拉到城上砍给敌军看。

叛军心理有了阴影,走路时都看着地。

2、破敌飞楼。

史思明制作了飞楼,以木幔防箭,掩护攻城。

李光弼令人将城周围许多地方挖空,飞楼一旦靠近,重量太大,就陷入其中。

3、配合诈降,玩一把大的。

叛军攻城不利,遂改为围困。

李光弼:围困,就是逼我投降嘛!好,我投降!

史思明受降。毕竟:不管是不是诈降,你的人出城来,不降的话我就灭了他!你还能玩出什么花来?

李光弼还真就玩出花来了。

定约后,李光弼令人在敌军大营底下挖空,以木架支撑。

受降之日,叛军都来观看。突然,营垒塌陷,叛军大乱!

李光弼顺势杀出,斩俘敌军以万计!

通过不断玩大的地道战,唐军越打越有信心,士气高昂!

把握时机,展开大反击

就在太原激战时,洛阳发生了大事:安禄山被儿子杀了!

这一变故,带来了许多微妙的变化。

对史思明来说,他与安庆绪之间的关系十分微妙。

从后来的历史来看,安庆绪与史思明都想除掉对方。此后,两人之间进行了一系列明争暗斗,直到史思明杀掉安庆绪。

而对其他将领而言,他们对安禄山还比较服(安禄山善御众)。而安庆绪性格内向,一直与诸将关系一般。

同时,接任的主帅蔡希德”性刚好直言“,一直不太受欢迎,此时要驾驭全军,恐难服众。

因地制宜:1万对10万,李光弼如何打赢太原之战?

安禄山死后,安史集团的凝聚力出现了很大的问题。

由是:叛军众将各怀心思,人心各异。

时机已到!

李光弼集结敢死士,发起突击!一举击溃叛军!

其实,众寡悬殊,李光弼的敢死士最多只能打散敌军,要想大规模歼灭敌人是不太可能的。

可是,人心各异的叛军在被打散后各自散去。(邺城之战后,唐军也是如此。人心离散的部队一被打散,就很可能会顺势散去。)

由于叛军在山西时期十分残暴,各县十分痛恨。因此,当叛军撤退时,遭到各县团练截杀,伤亡惨重!

最终,叛军伤亡惨重,撤围而去!

李光弼赢得了太原之战的胜利!

太原之战,李光弼兵不满万,先后斩杀叛军七万级,大胜!

总论:因地制宜

太原之战,李光弼表现出了超强的综合能力。他治军严整、重视情报侦察、善于伏击、敢于决战。

不过,此战中,最大的亮点,还是李光弼那些因地制宜的“奇谋”。

1、因地制宜的守城法。

太原城大,修缮需要的时间很长,而叛军随时要到,李光弼遂摒弃了传统的固城方法。

他根据太原的土壤特征,制定了以土坯“模块化”加固的策略来解决城墙问题。

他根据太原巨石多的地理特征,事先精心制作了巨型擂石车,作为远程打击的利器。

如此,太原城防不足的问题得到了极大缓解,李光弼得以凭城坚持。

2、因地制宜的破坏法。

李光弼针对太原地区悠久的地道历史,制定了各种地道战术。

通过从地道小规模骚扰,破敌锐气;

通过从地道破坏敌飞楼,破敌攻势;

通过诈降+地道制造混乱,大破敌军!

这些“奇谋”,在之前的历史中少见先例,在之后的历史中也未见复制。

这是因为:所谓“奇谋”,之所以奇,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战场形势下做出的,本就是因地制宜、因时而异!

这样因地制宜的奇谋,当然不可复制!

很多时候,我们也面临类似的情况:在常规武器库中,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此时,我们不妨学习李光弼。深入分析自己所处的环境,把手头上的资源因地制宜地运用起来。或许,我们也可以找到创造性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祝君胜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