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三岔河口才是天津城区聚落的起源地

原来三岔河口才是天津城区聚落的起源地

天津早期,今区境所在的三岔河口以东、以北一带地势较高、宽阔平坦,水源丰富、交通便 利,适于人群在此栖息。

原来三岔河口才是天津城区聚落的起源地

天津三岔河口

据考古发现,早在隋唐时期就有人居住。几经繁衍,宋、金时期海河沿 岸已逐渐形成村落。

元朝统一中国后,运河得以改造,三岔河口至大直沽一带的地位日趋重要, 成为漕运枢纽和供应京城军民粮食的转运中心;漕运和军事并重的畿南重镇。后来,人们将这里称为“天津的摇篮”。


原来三岔河口才是天津城区聚落的起源地

元延祐三年(1316年)设海津镇。 明代,沿北运河、海河一带,在境内相继出现了金家窑、辛庄、堤头、于家湾、白庙、东于庄、 席厂村、牛家台、窑洼、陈家沟等村落。

明建文二年(1400年)“靖难之变”中,朱棣(燕王,后明成祖)经三岔河口以西渡河南下,并于永乐二年(1404年)设卫,赐卫名为天津(意思是天子经过的渡口)。

清朝,明代形成的村落逐渐连接成片,村舍相接、道路相通,原有的村落格局渐被打破,向城市型街镇发展和过渡。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河北、河东(相当于今境域)已有近万户、 约4万人。今粮店街、小关、小树林、鸿顺里一带当时已村镇相连、居户稠密、人声鼎沸。 适应居民精神生活的需要,庵观寺庙大量出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聚落繁衍的发展。


原来三岔河口才是天津城区聚落的起源地

据民俗学者考订,清末天津有各种寺院庙庵136座,境内就有63座。这些寺庙多形成于明清时期,多建在三岔河口附近,海河、金钟河沿岸,如明万历年间建的清真寺、白马寺、关帝庙;崇祯年间建的大佛寺;清初建的大悲禅院、福寿寺;康熙年间建的崇禧观、直指庵、行宫庙等。修建最早的寺院是建于元朝的娘娘庙。繁多的庙宇,修建得比较集中,仅金家窑地区就有寺庙17座。

三岔河口一带形成聚落后,又沿海河向南,顺金钟河向东,沿北运河向北发展,形成早期居民点。天津后来发展为北方大商埠,首先得益于九河下梢的汇集点——三岔河口的地理优越条件。三岔河口在天津整个发展的历史中留下了光辉的足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