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詩社》:少年為何而死?豆瓣評分9.2,家長鬚知的教育真相

威爾頓中學是一所有些百年曆史的精英名校,每年有75%以上的畢業生進入名牌大學,是全美最優秀的預備學校。在這上學的孩子大多非富即貴,尼爾家是普通工薪階層,父母把希望都寄託在孩子的學業上。

尼爾父親常對尼爾說的是:“我付出了很大的犧牲才把你弄到這兒來,你不能讓我失望。”

但最終,尼爾還是讓父親失望了。

在一個冬夜,尼爾開槍自殺了。

……

以上是電影《死亡詩社》中的情節,少年尼爾的死是影片的一個高潮,它像晴空中的一道閃電,警醒人心。這部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上映於1989年,歷久彌新,豆瓣評分高達9.2,是一部值得好好品味的教育片。

要從哪說起呢?就從學校新來的老師說起吧。

威爾頓中學的校會上,校長諾蘭向到會的師生、家長強調學校的四大支柱是:傳統、榮譽、紀律、卓越。順便介紹了新來的英語教師基丁先生,他從劍橋歸來,曾是該校的榮譽畢業生。

基丁先生的第一節課就與眾不同。

他把學生帶到校史陳列室,讓少年們看往屆畢業生的照片。這樣可以從當年同樣富有朝氣的面容和眼神中,“聽取”前人的忠告:

“生命總有終結的時刻,要把握時光,不要錯過自己本可能成就的事業。”

《死亡詩社》:少年為何而死?豆瓣評分9.2,家長鬚知的教育真相

課後,少年們對這位老師的評價是:

“怪人!”

“嚇人!”

“學霸”卡梅隆甚至發出了謎之疑問:“你覺得他說的這些會考試嗎?”

接著,在詩歌鑑賞課上,基丁先生讓學生們把課本中前言部分,某位詩評家對詩歌鑑賞的“公式化”指導,全撕了。

學生們面面相覷,有點蒙。查理是第一個行動的,他是富家子弟,勇於探險。接著是尼爾,他活潑外向,是學生中的“頭”,他開始覺得基丁“有點意思”。緊接著,第三個、第四個……教室裡上演了一場撕書大會。

為什麼要撕書?

基丁先生說:“我們不是在安裝水管,是在評論詩歌,評論沒有固定的標準,你們要學會自己思考。”

撕書,更像是用來打破條條框框的“行為藝術”。

在基丁先生的課上,學生們一直在感受“新鮮”。有時候,他們被安排站到講臺的課桌上(是的,你沒看錯,是站到桌子上),感受從另一個角度看問題。

有時候,他們要到院子裡溜溜腿走路,試試一個人走路和多個人走路,從一開始到最後,有什麼不同,這個遊戲被基丁先生命名為“順從的危險”。

基丁還建議孩子們稱他為“船長”,意喻他開著“思想自由之船”,帶著孩子們穿越固定的、單一的思維洋流。

總之,基丁老師的上課方式,與之前所有老師的都不同。

《死亡詩社》:少年為何而死?豆瓣評分9.2,家長鬚知的教育真相

威爾頓的少年和“死亡詩社”

尼爾在校史年鑑中找到了基丁老師的資料,發現基丁曾加入一個叫“死亡詩社”的社團。面對少年們渴望瞭解自己的眼神,基丁這樣描述死亡詩社:

“一群浪漫主義者聚集在一起唸詩,我們在印第安山洞聚會,輪流朗誦梭羅、惠特曼、雪萊等詩人的作品,甚至我們自己的詩作。

我們不僅僅是念詩,詩從我們的舌邊滑落,就像蜜糖,情緒高漲,靈魂馳騁。

我們讀詩寫詩,並不是因為它好玩。是因為人生而有激情,為激情所驅使。”

“死亡詩社”,有“向死而生、把握當下”之意。

尼爾深深為這個組織所吸引,當即宣佈要恢復死亡詩社,並召集同學參加。

於是,威爾頓的少年們在夜裡奔向學校附近的印第安山洞,開始了第一次聚會。他們吃零食,夜談,講恐怖故事,聊女孩……

《死亡詩社》:少年為何而死?豆瓣評分9.2,家長鬚知的教育真相

這樣的情境,在我們的青春時光裡,都有過吧?那些在宿舍夜談然後在舍監的呵斥中戛然而止的歲月,不也是這般模樣?

“死亡詩社”中的威爾頓少年們,各有個性和故事。

尼爾活潑外向,是學生中的領袖人物。他興趣廣泛,喜歡戲劇,但在嚴厲的父親面前只能表現出溫順的一面,多次因父親的要求放棄自己的愛好。

託德靦腆敏感,沒什麼主見。哥哥曾是威爾頓的榮譽畢業生,父母希望他能像哥哥一樣榮譽畢業,所以壓力山大。

……

少年們在枯燥的學習生活中通過“死亡詩社”點燃了生活的熱情,也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死亡詩社》:少年為何而死?豆瓣評分9.2,家長鬚知的教育真相

尼爾之死

尼爾的悲劇似乎是意料之外,又像是意料之中。

從影片一開始,父子的對話中,就讓人感到被控制的窒息感。

尼爾對生活充滿熱情,父親則是刻板嚴厲,把希望都寄託在孩子身上,對一切與考大學無關的,比如尼爾喜歡的戲劇,甚至是參與校史年鑑的編輯,他都禁止。

《死亡詩社》:少年為何而死?豆瓣評分9.2,家長鬚知的教育真相

在沒有遇到基丁老師之前,尼爾是“認命”的,他清楚自己的人生被父親安排著,但沒辦法也無力反抗。

直到基丁老師的出現,尼爾才發現,原來人生可以這樣活。他瞞著父親一邊成功試鏡話劇演員,得到演出機會,一邊刻苦努力,學好各門功課。

被父親發現他偷偷排練戲劇後,父親怒斥他:“你浪費時間去演什麼破戲!你居然敢跟我頂嘴?”

“我想給你個驚喜,我每門課都得了A。”尼爾原以為能用優異的成績說服父親。卻發現在父親的強勢面前,他的抗議和解釋都顯得蒼白無力。

父親毫無商量餘地地命令尼爾推掉戲劇表演,“就是世界明天晚上毀滅,我也不管。我付出了很大的犧牲才把你弄到這兒來,你不能讓我失望。”

尼爾求助基丁老師,基丁老師鼓勵尼爾和父親好好談談,把心裡的想法告訴父親。但尼爾已經習慣了在父親的高壓下屈服,他陷入了悲傷和絕望。

“我做不到,我不能這樣跟他說話。”

基丁老師仍鼓勵尼爾,別在父親面前“表演”一個聽話兒子的角色,努力做好自己。

尼爾卻說:“我走投無路了。”

最後,他豁出去似的選擇了參加演出。演出非常成功,基丁老師和同學都在臺下為尼爾鼓掌,這時,尼爾看到父親進入了劇場。他被父親帶回了家。

父親對他的“出格”行為怒不可遏,嚴厲地警告他並宣佈自己的決定,要讓尼爾從威爾頓退學進入軍校學習,而軍校的學制是10年,意味著尼爾還要繼續在父親的管控及森嚴的軍校裡生活10年,這對他來說,無疑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當晚,尼爾在父母入睡後,自殺了。

尼爾父親把這一切歸咎於基丁的唆使,要求學校徹查。

《死亡詩社》:少年為何而死?豆瓣評分9.2,家長鬚知的教育真相

離別

學校本就對基丁的教學方法有意見,現在出了尼爾的事故,學校趁機逼迫所有參與“死亡詩社”的學生簽字聯名要求董事會解聘基丁。

基丁老師被迫離開學校,當他回到課室拿東西時,託德再也忍不住,一改往日的靦腆內斂,站起來對基丁說:“基丁先生,是他們逼我們簽字,請你一定要相信我。”

《死亡詩社》:少年為何而死?豆瓣評分9.2,家長鬚知的教育真相

基丁:“我相信你,託德。”

校長:“坐下,託德。”

託德對著校長喊出:“可那不是他的錯。”

無視校長的退學警告,他站到了課桌上,喊出“船長,我的船長”,以行動向基丁致敬。其他學生也陸續站到課桌上,在教室門口的基丁先生飽含熱淚,和學生相視而笑。

最後這一幕,讓我熱淚盈眶。

基丁老師一直念念不忘“教育的本質是教會學生獨立思考”,而最後這些少年的行為,從某種程度上說,已經向獨立思考邁出了實質性的步伐。這是教育的力量。

《死亡詩社》:少年為何而死?豆瓣評分9.2,家長鬚知的教育真相

基丁老師留給我們的思考

  • 孩子的意願和父母的希望

影片中有一幕,託德生日,收到的禮物是和去年一模一樣的文具盒,他倍感失落。正好遇到尼爾,尼爾安慰他:“可能他們覺得你需要換一個文具盒了。”

託德:“可能他們什麼也沒想,好笑的是,我第一次就不喜歡。”

父母總是把他們認為好的東西給孩子,而不問孩子需不需要,喜不喜歡?

這是影片中一個突出的主題。

孩子有自己的個人意志,他也會抗爭,尼爾的悲劇是對孩子對這個主題給出的最具毀滅性答覆。

即便沒有基丁先生,尼爾與父親之間的矛盾積累到某一程度,也會爆發。你一定聽過或者在社會新聞中看過,學業優異、父母眼中的乖乖孩子,卻在花樣年紀莫名其妙地選擇了自殺。而究其原因,幾乎每一個這樣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個控制型的父母。

心理學上有一種發現,成長於控制型家庭中的孩子,大多帶有自毀傾向。輕則對自己的人生不負責,重則自殺。

我聽過一個故事:有個年輕人工作後,在事業發展中總在關鍵時刻差一步,他也不明白為什麼。後來經過心理分析,原來他父母對他管教嚴格,他從小聽話乖巧。在父母面前“扮演”的角色和內心真實的自我是衝突的,讓他的潛意識裡有了一種負面想法:不要表現得太優秀,不然就如父母所願了。

我的一個朋友,畢業時應聘到一家世界五百強企業工作,當時我們都對她表示祝賀,她卻惆悵地說:“為什麼我的父母就不能像別人的父母一樣,為我的選擇高興。只有考上公務員,他們才覺得那是臉上有光的體面工作,但那是他們喜歡的工作,不是我喜歡的。”在父母的壓力下,她花了好幾年時間考公務員,一直沒考上,職場上可奮鬥的時光也這樣蹉跎了,還落得鬱鬱寡歡……

《死亡詩社》:少年為何而死?豆瓣評分9.2,家長鬚知的教育真相

  • 成長的迷茫與教育的本質

基丁和校長有過這樣一段談話:

校長:“我聽傳言說,你在你班上用的一些非正統的教學方法。但我想不用我提醒你,他們這種年齡的孩子很容易受人影響。這裡的課程是固定的,已經過檢驗並很有效。”

基丁:“我始終認為教育的根本在於學會自我思考。”

校長:“自我思考,在他們這種年紀?開玩笑。傳統,紀律,送他們上大學,其餘的就不用管了。”

《死亡詩社》:少年為何而死?豆瓣評分9.2,家長鬚知的教育真相

直到今天,還有多少家長認同的是影片中校長說的教育模式?

學會自我思考有多重要呢?

叔本華說:只有獨立思考才是一個人真正的靈魂。

愛因斯坦說:學會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比獲得知識更重要。

演員伊能靜曾在微博中坦言,自己從兒子那收到的最好禮物,就是他獨立思考的人格。

她提到哈利愛好廣泛,喜歡體驗各種活動。有一次伊能靜看完哈利的舞蹈表演後,對作品進行點評,她說從作品中看到的是愛人之間的關係,就像鏡子一般矛盾。

而哈利說,他們的表演不僅在講玻璃,還在說社會壓力,以及表面的軟弱和內心的強大。

伊能靜感慨:很棒,看得更大。

《死亡詩社》:少年為何而死?豆瓣評分9.2,家長鬚知的教育真相

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說:人生最終的價值在於覺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於生存。而這份覺醒對孩子來說,越早越好。

基丁先生也是如此提醒學生,越晚開始獨立思考就越容易陷入固定思維的框框。就如“學霸”卡梅隆,在尼爾組織“死亡詩社”時,他隨大流參加;當尼爾自殺,校方調查“死亡詩社”和基丁先生時,他第一個站出來全盤托出,並和尼爾父親一樣,認為尼爾的死是基丁造成的,他代表的是“無法覺醒”的一派。

怎麼鍛鍊自我思考呢?

基丁讓孩子們站到講臺的課桌上去俯視世界,因為“一旦你覺得懂得了什麼,就必須換一種角度來看看”。

就像他教孩子們讀詩,反覆強調,“讀書的時候不要只想作者怎麼看,想想你怎麼看。要努力尋找自己的聲音,因為越遲開始尋找,找到的可能性就越少。”

他讓孩子們在院子裡走路,啟發他們:“不知道你們注意到沒有,每個人開始都有自己的步伐,自己的節奏

。”後來呢,一起走的人多了,不知不覺中,個人便會和群體保持一致。有些剛開始能堅持自己的步伐,最後只能屈服於群體意志,只剩一句嗟嘆“我本來可以走得不同”。

“我們都有一種被人接受的需要,但是你們必須堅信自己的信仰是獨特的,是你自己的。

哪怕別人認為它們很怪或者很討厭,哪怕一群人都說“那太差了”。

我希望你們找到自己的路,找到自己的步伐、步調、任何方向、任何東西都行。

你們用不著表演,完全為你自己。”

《死亡詩社》:少年為何而死?豆瓣評分9.2,家長鬚知的教育真相

作家陳丹青說:

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要把人的創造力量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

這也是《死亡詩社》中基丁老師要喚醒我們的思考吧。當你為孩子沒能達到預期成績而焦慮時,當你為孩子抗議你的“安排”,提出自己主張而惶恐時,不妨想想《死亡詩社》。

教育,不要捨本逐末。


《死亡詩社》:少年為何而死?豆瓣評分9.2,家長鬚知的教育真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