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網財經評論:瑞幸神話破滅,資本“多快好省”造神時代面臨終結

鳳凰網財經評論:瑞幸神話破滅,資本“多快好省”造神時代面臨終結

本文首發於鳳凰網財經

瑞幸咖啡的“欺詐門”事件對中概股信譽產生的影響是難以估量的,在目前這個特殊的時間點,會放大世界對中國製造、中國企業的不信任。

4月2日,中概股瑞幸咖啡(LK.US)自曝業績造假,股價暴跌75.6%。公司發佈公告稱發現COO等多位高管偽造22億交易額,瑞幸咖啡市值一夜之間蒸發了大約48億美金。瑞幸咖啡扇動翅膀後,4月3日早盤“師出同門”的港股神州租車(00699.HK)也出現暴跌,停牌前暴跌了近55%。

美國多家電視臺都跟進了對瑞幸咖啡的報道,基本口徑除了“業績造假”、“管理層欺詐”之外,隱約傳遞出對中概股和中國科技創新企業的質疑,由此引發美國投資者對中概股的反感,從4月2日晚間美股大盤上漲而中概股卻集體跌落可見一斑。

而大洋彼岸的中國網民在朋友圈掀起了對瑞幸咖啡暴雷的“狂歡”,這種心理一方面源自長期以來對瑞幸神話爭論蓋棺定論的宣洩,一方面也反映出人們對於資本造富發自內心的厭煩。排除事件本身帶給投資者氣憤這個因素,也可以很清晰的感受到疫情帶來的群體性焦慮,明星公司暴雷符合一部分看空者的預期。

那麼,拋開現象看瑞幸咖啡乃至神州租車神話,究竟可以帶給我們什麼樣的教訓和反思呢?我想有三點是值得中國企業界深刻思考的:

其一,瑞幸和神州商業模式的根本邏輯在於宣揚中國市場規模萬能論在瑞幸咖啡崩盤前的一個星期,至少兩位在美國投行工作的朋友和我們討論過對瑞幸的看法,他們都是一致看多。有兩個很簡單的理由,第一個就是瑞幸咖啡的門店數量已經超過了星巴克,而中國市場咖啡消費量嚴重低於美國市場,有數據顯示美國人均年消費咖啡400杯,歐洲750杯,日本、韓國200杯,而中國僅有4杯,他們認為中國的咖啡銷量有百倍成長空間。這種邏輯仔細推敲起來,完全不顧中國人喜歡喝茶的文化特質,有著根深蒂固的西方文化優越論的味道,顯然是站不住腳的,就好像說美國人一年吃漢堡是中國200倍,中國人以後一定都吃漢堡;第二個理由就是星巴克的估值是瑞幸的10幾倍,星巴克是760多億美金市值,暴跌前瑞幸的市值是50億美金左右,所以他們簡單的判斷瑞幸咖啡有封頂10倍多成長空間,那麼眼前至少有兩三倍機會。

凤凰网财经评论:瑞幸神话破灭,资本“多快好省”造神时代面临终结

瑞幸咖啡不斷暗示對標星巴克

以上對比中美市場的慣性思維其實不僅僅在瑞幸咖啡身上,在很多領域屢見不鮮,仔細推敲是一種對全球化的扭曲思考。一方面無限放大中國市場的購買力,以及中國公司無與倫比的成長性和進攻性,一方面又帶著文化一定是弱勢和被塑造的下意識弱勢心理。而一強一弱,基本都是脫離實際的,根本上源自一種對中國神話“多快好省”快速成功的渴望。在這種渴望中,中國市場人口基數的消費價值被極度放大,好像是“高大尚”結合“全快廉”就會無往而不勝。但冷靜思考一下,目前在內外部壓力之下,這種對於神話不切實際的依賴心理應該是普遍存在的;

其二,瑞幸咖啡也代表著一種極致的金融創新大躍進思維,完全有悖於產業化和專業化的普世規律。我們想想看,在2月1日最早渾水發佈報告做空瑞幸咖啡的時候,其市值曾經跌落了26.5%,但隨著瑞幸在SEC發佈公開回應,4日開始逐步回升,10日迴歸到暴跌前水平。顯然有一批投資者,特別是中國投資者是很相信瑞幸的商業邏輯的,而美國投資者由於對SEC權威性的信任,也不免加入到對中國咖啡夢的憧憬之中,從美國人的角度看,可以理解他們對於自身文化中咖啡對於中國的普及是帶著一種價值觀傳播信仰的。但這背後,是國內外投資者沉浸在自己勾勒的這個文化移植幻想中,這讓瑞幸僥倖逃過一劫,直到2個月後才再次崩盤。

我們回顧一下這家公司的發展歷程,2017年成立以來,瑞幸咖啡一直以敢於燒錢著稱,幾乎在兩年多的時間內登陸美國資本市場,也成功的通過給全球投資者講咖啡故事站穩腳跟,最高峰時股價從2019年初的20美金左右漲到2020年1月的50美金。而背後的邏輯其實特別簡單,不斷開店,不斷帶來新收入,不斷憧憬利潤增長,不斷預期成本規模化壓縮。開店靠投資,利潤靠想象,這無疑是一種資本催肥的邏輯。美國投資者喜歡也許是因為這種模式最早發明於美國,包括美國國寶級科技公司通用電氣(GE)在美國資本市場頂峰時期也是這麼一路投資和收購才壯大成為世界第一的公司,最高峰收購1000多家企業,wework也是基於這樣類似的邏輯被吹捧起來的,所以,華爾街並不排斥瑞幸咖啡模式,瑞幸神話也是中美資本共謀的結果;

第三,中國創業投資VCPE行業這麼多年瀰漫著一種遠離產業的迷之自信,資本大佬不斷向社會傳播一種讓創業成為狼性賭博的偽管理文化

拿瑞幸咖啡來看跟隨它的投資人就是從種子輪開始,一路的跟進投資,而同時也是一路的邀請更多的投資友人加入這個資本催肥的大局之中。而執行這些夢想的究竟都是些什麼人呢?瑞幸咖啡和神州租車的董事長和第一大股東均為陸正耀,瑞幸咖啡CEO錢治亞等多位核心高管,也包括這次自曝造假的COO劉劍均出自神州租車團隊,也就是說幾個人同時操作兩家甚至其他關聯的多家公司,是典型的萬能高管。公開資料顯示,這次主動承擔責任的瑞幸COO劉劍2005年畢業於中央財經大學社會發展學院的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2008年到2015年擔任神州租車車輛管理中心副主任和收益管理主任。2015年到2018年擔任神州優車收益負責人,瑞幸上市前,直接空降瑞幸咖啡擔任COO。而2019年1月媒體披露,瑞幸的首席營銷官因為刪帖曾經入獄一年多,出獄後又回到神州租車。

也有業內人士披露,瑞幸的實際控制人陸正耀和愉悅資本創始人劉二海、大鉦資本創始人黎輝是鐵三角,也是在神州租車上市一起賺過幾個億的好兄弟,但在這次發生暴跌之前,外部投資人都已套現或者離開管理層,套現數額在百億人民幣以上。也有國內銀行熟悉瑞幸的人士透露:“瑞幸的投資者們都是下手很重的,一波波的吸引新投資進來,不斷的講故事,其實都不是做實業的人,早期有人有SP的經驗,對於社會關係和媒體影響力到是很看重”。有理由相信,在這個快速造富時代形成了一批迷信於資本力量的投資人,他們一方面通過向媒體佈道成功經驗,一方面將一個個資本催肥的神話通過一些同樣有野心但沒有專業性的企業家落地,而這個資本的圈子與美國華爾街催肥實業的神話套路有過之而無不及,管理團隊註定是草臺班子加野心家。而瑞幸的“欺詐門”也提醒我們再次關注資本思維管理企業的弊端。

凤凰网财经评论:瑞幸神话破灭,资本“多快好省”造神时代面临终结

2019年6月瑞幸咖啡美國上市

但像華爾街註定不會反思“金融創新大躍進”帶給美國實業空心化、金融化一樣,目前的中國資本投資圈可能也沒有深刻反思瑞幸的教訓,相反,他們某種程度上樂見美國資本催肥故事能在中國獲得更多成功,進而帶給他們更多的投資回報。至於瑞幸和星巴克在企業品牌上的差距,他們無暇顧及。這完全是兩個不同土壤裡生存的品牌,星巴克代表美國文化,歐洲人很少喝星巴克因為歐洲人更喜歡專業的咖啡品味,但這些投資人就潛移默化的相信中國人一定會接受美國文化和審美。

由此看來,我們似乎大可不必因為一個個體的欺詐案例自慚形穢,轉而對所有的中國創新公司都抱有懷疑,瑞幸和它背後的投資人、管理團隊並非真正的實業家。反觀整個中概股,從我們對企業戰略管理的長期研究觀察看,可以很負責的說:去美國上市的中概股企業平均素質都是高於國內A股的。從這個角度看:絕大多數中概股企業信任美國資本市場,本身也一定信任美國資本市場的監管規則。對國人來說,大可不必為美國人操心中概股攪了美股的渾水,客觀上也不是這樣。

但從美國投資者和媒體的角度看,可以預見瑞幸產生的影響一定會超出我們的預期,大體可能有兩點:

第一點,美國主流媒體一定會持續渲染瑞幸這個案例,而且他們會冠以中國公司欺詐來擴大化傳播影響中國海外上市企業聲譽

就像之前荷蘭媒體和西班牙媒體對於個案的冠狀病毒試劑和口罩不合格來抨擊“中國製造”一樣。我們理解特殊時期西方媒體的感情因素,他們對於中國所有的問題看法都不免帶著雜糅的多種因素影響,加之一個確鑿的證據,渲染放大符合邏輯。這方面中國的中概股公司和全球化公司應該有這個預期,在西方受疫情影響出現社會多種問題的時候,政客和媒體找一個輿論出口是必然的,加之中國公司自己的問題多種因素疊加並不奇怪。我們自身需要清醒的認識到,符合全球資本市場監管標準是我們必須的工作,像瑞幸這種發現問題或者被逼迫發現問題,坦然的認錯是很好的態度,我們也應該坦誠接受批評,不過確實沒有必要面對渲染的問題過於擴大自我批判;

第二點,西方媒體特別是美國媒體在這個時候有搶佔道義制高點的內在需求,但我們沒有必要因為個案與西方輿論形成對抗,或明確的對抗性反饋。不僅瑞幸和神州租車的例子,還有很多其他的雷可能會爆出,海外輿論“唱衰”中國的聲音不會中斷,這和中國國內一部分人看著歐美疫情怯怯欣喜邏輯是一樣的,大可不必隨之起舞,口舌之戰進而擴大中西方的對立情緒。在一個全世界經濟普遍蕭條,經濟數據“比爛”的時代,我們更應該從問題出發反思自身,解決問題,而非為了維護一個所謂的“神話模式破滅”陷入口舌之爭,加劇全球輿論的對抗情緒。

實際上,從這兩天我們監控海外多國輿情的角度看,西方媒體對中國發展模式的質疑已經大面積出現,包括社會、經濟、商業和文化多個方面,瑞幸咖啡和神州租車帶來的資本市場波瀾是這樣一個大背景的一個大浪,後面還可能有波濤洶湧的更多不確定性。

概括起來,對瑞幸咖啡和神州租車的處境,我個人並沒有太多同情,卻在這個特定的時間節點多了很多理解。在過去40年,中國經濟蓬勃發展的時代,我們的改革開放大浪不斷托起一位位敢於冒險的企業家走向巔峰,他們一部分人倒在海水裡也許也是企業家的宿命,他們每個人的人格和道德不可避免也是受到大環境的影響,但相信絕大多數企業家“造富”的初衷是正面和沒有原罪的。

當瑞幸和神州這兩家典型從美國師傅那裡學到的美式商業模式破產的時候,需要反思的肯定不是學藝不精的問題,而是中國企業要摒棄美國曾經犯下“過度金融化”的錯誤,“實事求是”走誠信經營實業的路,也是推動美國早期繁榮的正路。如果最終瑞幸和神州倒下了,希望他們能化作商業誠信的土壤,滋養更多勵志於走向世界的企業;如果他們僥倖活過來,也希望他們帶頭擺脫“多快好省”經營企業的思維。

在這個新冠疫情帶給全社會、全世界多種不確定性的時期,也希望中國企業家們用誠信經營帶給公眾更多確定性期待。

周掌櫃:北京周掌櫃管理諮詢有限公司CEO,知名商業戰略顧問,為多家全球化公司提供戰略諮詢服務,專注於研究戰略管理”複雜性科學"、“邊緣創新”、“生態型增長”和“高勢能品牌”等領域。同時,周掌櫃是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專欄作家,鳳凰網財經特約顧問,入選中歐漢堡峰會“中歐青年領袖”,常年在全球30多個主要國家和地區做全球化調研,對華為、榮耀、OPPO、vivo、蘋果、三星、谷歌、微軟、聯想、美的、阿里、騰訊、滴滴、抖音、快手、中國平安、德國博世、特斯拉、比亞迪、蔚來汽車等有深入研究。讀者微信號:zhouzhanggui00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