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法利夫人:那些不切实际的小说,误导了她的爱情观

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女主角爱玛似乎不大讨喜。她有错,最后也为她的错误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可是有不少读者都不愿意原谅她,认为她咎由自取,活该。

这些读者中,也包括曾经的我。

爱玛只是小说中的人物,却让读者对她产生感情(无论好恶),并为如何评价她而纠结,首先证明了一件事:福楼拜将这个人物塑造得极其成功。

包法利夫人:那些不切实际的小说,误导了她的爱情观

福楼拜


我们读小说,如果只读一遍的话,关注的肯定是故事情节。而故事情节的走向,其实是由人物决定的。所谓性格决定命运,小说中的人物塑造得好,人物自己会思考,会说话,会行动,作者只需用自己的笔,忠实记录下来就可以了。

这当然不是说作者的工作很简单,哪怕有非常具体的人物原型,小说中的人物,依然是作者为他的小说世界创造出来的人物。

包法利夫人的故事不算特别离奇,只是一名喜欢幻想、迷恋浪漫恋情的女人的失足经历。吸引读者的是对这场悲剧的思考:爱玛为什么会这样?她是不是可以避免这样的命运?

包法利夫人:那些不切实际的小说,误导了她的爱情观


答案似乎是否定的。除非爱玛不是爱玛,否则的话,她永远不会安于室,安于现实生活。

爱玛为什么会成为这样的爱玛呢?因为她嫁错了人。

如果她嫁给了一位称心如意的夫君,结局就不一样了。英俊、潇洒、知情识趣、有钱、有闲、有地位,还要专门会讨她欢喜……这样的人才算称心如意,让她的心停止骚动。

可是,这种人在现实生活中不大能够找到。即便有,也不可能天天如此,永远如此,甚至也不大可能是为爱玛这样平凡的女子所准备。

但这并不代表爱玛不能嫁给一个比包法利先生更理想些的丈夫。包法利先生和包法利夫人,一个钝感力超强,神经粗大,完全不解风情;一个敏感、神经质、追求浪漫与刺激的生活。除了身份、地位相当,他们实在不般配。

如果爱玛嫁的人稍微知情识趣些,稍微强势些,爱玛大概都有向现实生活低头的可能性吧?可惜,包法利先生代表着最强大的现实,就像吃喝拉撒一样,无可回避。

包法利夫人:那些不切实际的小说,误导了她的爱情观


那么,爱玛就不能在现实中找到生活的乐趣,改善自己的命运吗?

这就回到了我们前面提出的问题,爱玛为什么会成为这样的爱玛。可以这样说,爱玛早期的经历,再加上她天性中的特质,让她的心没办法落在现实中。

而爱玛的早期经历,无非就是去修道院住了几年。

爱玛本是个乡村女孩,她的父母却送她去修道院接受大家闺秀的教育,这让她在懵懂无知中就产生了对贵族生活的向往,再加上看了许多浪漫的小说,让她的脑子里充满了诗情画意的东西,以为生活就应该如此。

然而,从来没有人告诉她,这样的生活需要怎样的物质基础,更没有人告诉她真实的人性是怎样的。

活在幻想中的爱玛,按照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去想象生活,很难从现实中发现丝毫的趣味。遇见一个跟她周围的人不一样的包法利医生,刚好对方被她给迷住,她便嫁给了他,以为可以借此摆脱当下,过上想象中的生活。

结果当然是失望。后来她与两任情人的纠葛,也一样是想借由一个人得到新的生活。爱玛真的爱他们吗?不是的。她是爱着沉湎于恋爱中的自己。

包法利夫人:那些不切实际的小说,误导了她的爱情观


我们可以说爱玛很笨,耽于幻想和欲望,无视自己的实际情况,活生生将自己置于险境。但我们不能说她坏,或者说她无耻。她毕竟没有去害谁,反倒是一直被别人伤害……

如果要追本溯源,爱玛就不该去修道院接受那样的教育。那里的氛围,将她个性中的多愁善感和爱幻想,都给牵引了出来,而没有加以良好的引导。那些浪漫色彩浓厚的小说,更是误导了她的爱情观和生活观,为她以后的悲剧命运埋下了种子。

  • 参考书目:《包法利夫人》(福楼拜)
  • 书看完了容易忘,做点笔记记得牢。书里书外,都是人生。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击关注。本账号持续更新读书笔记,欢迎收藏、转发、评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