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往天堂的一封信(19)

寄往天堂的一封信(19)

寄往天堂的一封信(19)

外婆的诗和远方

外婆离开已经整整十五年了。天堂不通邮路,但我们会常常想起她,想她的回锅肉,想她做的“猫鱼”,想那一道道精心制作的美食,那是外婆的诗,而我们——她的孙儿孙女们就是她的远方。

外婆的“猫鱼”,好吃有秘诀,首先豆腐要好,水份要尽量压干,买回来后,用刀在手上划成2厘米的方块,铺在干净的稻草上,这把稻草是外婆的宝贝,颜色金黄,修剪的长短一致,每年做完腐乳都会洗净晒干,用报纸包好以备来年再用。

我曾问过外婆为什么一定要用稻草,她说豆腐睡在稻草上通风透气,才会长出好霉。我见过外婆称赞的好霉,那豆腐被白白的绒毛厚厚的裹着,像穿了一件雪貂皮草,霉好的豆腐在干辣椒粉,细盐、鸡精拌成的调味盆里打个滚,就可以上坛了,装好坛,外婆会倒一杯好白酒进去,封坛于阴凉处,过个十天半月的,一坛好吃到味蕾要爆的香辣腐乳就可以上桌了。

多年前,我成家后,孩子还小,老公在外地,外婆帮我带孩子,我每月不足百元的工资都交与外婆。外婆当家,想买什么就买什么,甚是快意,但她买的最多的是厨房里的碗碟,各种规格的搪瓷盆,大大小小的砂锅。

寄往天堂的一封信(19)

(外婆生前照)

周末的时候,妹妹妹夫会来看望外婆,外婆做得最多的是回锅肉,对我们而言,吃回锅肉的日子就像一个节日。带皮的五花肉用水煮熟,筷子能插进去时关火,切成片的五花肉回锅用油爆香,配上大蒜叶、红辣椒,烹上酱油起锅,那口感肥而不腻,肉香浓郁,齿颊留香。与回锅肉绝配的是一碟外婆自制的“龙须菜”,大蒜叶的须头外婆从不丢弃,洗干净后,用细盐腌一腌,拌点自制的剁辣椒,淋上点麻油,一碟清爽无比的“龙须菜”是餐桌上的大爱。

最让我心心念念的是外婆做的“肉汤圆”,肥瘦各半的肉细细剁成馅,用细盐,姜米、蛋清,高汤拌好,湿糯米粉在掌心窝成片,将肉馅包进去,团成梭子状,煮好后用骨头汤开汤,洒上小葱和胡椒粉,吃过的人都会终身不忘。外婆走后多年,我总是寻寻觅觅那一碗肉汤圆,却再也找不到外婆的味道。

我们祖孙三代一起度过了很多快乐的日子,儿子总说,姥姥的声音像打雷,外婆热爱生活,她的这份热情不仅表现在爱美食上,也表现在爱漂亮上。外婆认为“女儿家千好看,万好看,不戴耳环不好看”,抓着缝衣针给我穿了耳洞。外婆喜欢穿软底白皮鞋,白色或碎花的衫衣,羊衣的开衫,黑色的裤子。

我们最开心的日子就是请裁缝,那时的长沙下河街布市繁荣,我在下河街布市淘到各种布头后,就把表妹请来,表妹跟我同岁,能裁剪会缝纫,会做各式各样的衣裳。单位分的宿舍只有两间,里外各一间,外带一个小厨房,外婆不知从哪里找来一块门板,搭在外间,表妹踩着缝纫机哒哒声不绝,爱美的同事送来各种布料,量尺寸的,试衣服的,热情的外婆总会留她们一起吃饭,站着坐着,连续一周或半月就像过节一样热闹。

网络上有句话很流行:“生活不止是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为了诗和远方,很多人去南极拍企鹅,北极看极光,可回家后发现生活总会重回旧轨,该无趣还是无趣,该郁闷仍是郁闷,诗和远方似乎没有多少关系。外婆只上过扫盲班,一辈子的生活无论钱多钱少,无论屋大屋小,外婆都充满热情地过着,一碟子小菜,一坛子腐乳,一碗肉汤圆,一件称心的衣裳,都被她过成了诗一般的生活。

(作者系华声在线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人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