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天才醫生的生命絕筆——向死而生

年輕的優秀醫生接近事業巔峰時,忽然被診斷出患有晚期肺癌。

從權威醫生變成了身患絕症的病人, 生命進入倒計時後,他是如何面對這一變故的?

在生命的最後階段,他都經歷了什麼?


保羅·卡拉尼什從小就是個學霸,在獲得斯坦福大學英語文學及人體生物學雙料學位後,又於劍橋大學獲得科學史與哲學研究碩士學位。

不斷追尋人生的意義和尋求生命的奧秘。因意識到那些集合了生命、死亡與意義的問題,那些所有人在某個時候都必須要面對的問題,通常都發生在醫院裡。於是他棄文從醫

又因為只有神經外科能“最為直觀地面對意義、個性和死亡”, 因此他以優異成績從耶魯大學醫學院畢業後,在斯坦福醫學院從見習醫生一直做到神經外科住院總醫師。

在就任醫生期間,保羅曾因其出色的研究成果,獲得美國神經外科醫生協會最高獎。

就在他即將獲得斯坦福醫學院外科教授職位並主持自己的研究室,抵達自己設計併為之奮鬥的人生目標時,忽然被診斷出患有第四期肺癌。

他從權威醫生變成了身患絕症的病人,雖然見慣了絕症和死亡,雖然他一直“想追尋死神:抓住他,掀開他神秘的斗篷,與他堅定地四目相對。”並因此而選擇了醫療事業,但那時他是個醫術高超的醫生。

他以醫者的仁心理解痛苦,認為“沒有一個人是活該的”,他以悲憫之心善待痛苦,用精湛的醫術幫助無數患者與死神搏鬥,引導病人或者家屬去理解疾病與死亡,面對餘生。

但現在,死神在向他逼近,他的角色轉換了,他看待死神的視角也不同了。

他一樣不知所措、茫然困惑。他一樣憤怒地發問:“為什麼是我?!”

要知道,他只有35歲,全世界僅有萬分之零點一的人會在36歲前患上肺癌,而他偏偏就患上了,而且還是晚期!

那段難熬的時光,他看了大量和死亡有關的書籍,讓自已沉醉在文學作品當中,是文學讓他重獲新生。

"你永遠無法到達完美的境地,但通過不懈的努力奮鬥和追求,你能看見那無限接近完美的漸進曲線。"

他決定直面恐懼,向死而生。

秉承著這樣的想法,生命進入倒計時後,他決定逼迫自己迴歸手術室。

在文章中,他達觀地寫道:“這樣的絕症,對於一個想要理解死亡的年輕人,難道不是一份很好的禮物嗎?還有什麼,是比親身體驗更好的理解方法呢?”

年輕天才醫生的生命絕筆——向死而生

他說:“我必須學會以不同的方式活著。我會把死神看作一個威風凜凜、不時造訪的貴客,但心裡要清楚,即使我是個將死之人,我仍然還活著,直到真正死去的那一刻。

於是,他拖著病痛的身體重返醫學院,繼續救死扶傷,幾乎天天做手術到深夜,他以驚人的毅力卓越地完成每一臺高難度的手術。在死亡籠罩的陰影下形成新的自我成就感。

因為“我們要繼續活著,而不是等死。”在與妻子商談後,他們決定要個孩子。

在生命的最後幾個月,他在難以忍受的病痛折磨下,仍堅持自己用筆記本電腦,記錄自己的成長曆程以及與妻子家人在一起的點點滴滴,寫下對人性、生死、醫療的深沉思索和感悟。

這就是我們看到的這本薄薄的書——《當呼吸化為空氣》

年輕天才醫生的生命絕筆——向死而生

在書的最後,是保羅留給其8個月大的女兒的一段話:“在你到來之前的歲月,我對這種歡樂一無所知。我不奢求這樣的歡樂永無止境,只覺得平和喜樂,心滿意足。此時此刻的當下,這是我生命中最重大的事。”

書戛然而止。因為37歲的保羅於2015年3月,告別妻子和女兒,平靜地離開了人世。

全書理性、冷靜,筆觸輕盈、語句凝鍊。雖然講述的是絕症與死亡這樣沉重的話題,涉及了家庭、理想、信仰、人性等等厚重的問題。

但全書沒有空洞的說教、沒有單純的情緒宣洩、沒有絲毫的怨恨之言,語言優美、甚至有點兒幽默。

或許是在神經外科歷練多年,見多了生死的抉擇與掙扎,在自己面對死神時,他更超然卓越,更容易直達生命的核心,因此這本“生命之書”才如此令人敬畏並引人深思。

讀完此書,除了感動和敬佩,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面對生命的界限,我們唯有臣服。

人生有太多的無奈,就算自己是個救人無數的醫學博士,並且有世界頂級專家在全力救治,但終究敵不過死神。

生與死誰都逃不掉看不透,但我們有適應和處理的能力。抱怨、憤恨、悲痛、懊悔、逃避等都無濟於事。

面對生命的界限,我們唯有臣服,珍惜短暫而寶貴的生命,好好地活在當下,讓剩下的每一天都活得有價值。

二、做自己認為重要的事,不管什麼時候。

蒙田說過:教會別人死亡的人,同時也能教會人生活。因此,關於如何生存,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死亡像一把利劍,讓我們的生命戛然而止,但它又像一盞明燈,不斷地提醒我們不要掉入人生的泥潭。

它逼我們去思考:活著是為了什麼?此刻你做的事是否有價值?

人都是向死而生的,就算沒有絕症和意外,死亡也是會如期而至。

因此,別因為你要死了才去做或者不去做某件事情,而是要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不管什麼時候,用盡全力去做那些對自已而言最重要的事情。

做你想做的事、見你想見的人,來日並不方長!

如果你好好地生活,充實地度過目標明確、意義深遠的每分鐘,而不是等生命進入了倒計時,才列出遺願清單,白白浪費了大半輩子的時光,那麼當死亡來臨的時候,就可以了無遺憾勇敢的面對、坦然接受。

三、愛是跨越時空的存在,是死亡唯一的救贖。

人生而孤獨,每個人都害怕死亡。如何讓人不怕死,更不怕活下去?唯有愛!在塵世中浮沉,沒有愛的滋養,人生蒼涼如荒漠,如何前行?

愛是死亡唯一的救贖。明白了這一點,才能理解保羅的妻子在書的後記中說的:

我們發自內心的感到幸運,充滿感恩,為我們在關鍵時刻都能給對方絕對的信任和接受。這是我一生中最美妙、意義最深遠的歲月,每天都在生與死之間採取著行動,喜樂與痛苦平衡存在,進一步深入探索感恩與愛。”

也才能明白保羅直面恐懼,坦然面對死亡的勇氣和堅韌的毅力。我想這就是文章哀而不傷,卻足夠震撼人心的力量之所在吧。

年輕天才醫生的生命絕筆——向死而生

書的後記是保羅的妻子寫的,個人覺得後記不但令文章更完整和全面,而且也更加感人。

在死神奪去最親愛的人的生命後,在強烈的悲傷之餘,保羅的妻子以最熾熱的愛意與感恩,為保羅的未完的絕筆劃上圓滿的句號,帶給我們無限的感動。

可見死亡並不是生命的終點,更不是愛的終結,遺忘才是。

對於這一點,剛剛失去母親不久的我深有體會。母親走了,但母愛永存。它早已滲進我的血液,並將繼續滋養我的靈魂,給我力量,伴我前行。

死亡是肉體上的,它只是肉身的消亡,只能讓我們陰陽兩隔,但愛卻讓我們仍然情感相連,這種深藏於心的愛決不是死亡所能帶走的。

愛就是這樣的神奇,它是跨越時空的存在,是死亡唯一的救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