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老年的乾隆的“立後觀”

如果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不妨從乾隆的性格和他的后妃開始說起,首先我們要說的是乾隆的性格:

乾隆統治的前10年(1736——1745),出現了“和平發展的治世”,此時的乾隆可以說十分的年輕有為,處理政務也可以說是有條不紊,基本上達到了“親力親為”。在對外戰爭時期,乾隆皇帝依仗的是雍正末年的那些武將文臣,這些武將文臣都是很有能力的,他們幫助乾隆皇帝穩固住了疆土。

乾隆十年到乾隆十三年(1745——1748),隨著訥親等雍正末年的大臣被罷黜甚至被殺死,同時,一批少壯派文臣武將(和乾隆年齡相仿)登上了政治舞臺,有一部分是皇親國戚兼任的文臣武將,這一批人在乾隆三十五年之前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一時期的乾隆皇帝,對內有思想比較進步的大臣(相對於雍正時期的大臣來說)輔佐,對外有一批忠心耿耿的將領保衛疆土。

乾隆十三年到乾隆四十五年(1748——1780),這一時期的乾隆完成了清朝的“版圖最大化”,也就是說“十全武功”在這三十二年裡圓滿完成。可是這一時期的乾隆明顯的把軍事看得較重,而內政方面開始有些鬆弛。這三十二年讓乾隆經受了無比強烈的“喪子之痛”,也不願意再匆忙的立太子了。

從乾隆四十五年到乾隆六十年(1780——1795),這十五年是乾隆完全昏庸的時代,和珅雖然有理財之能,然而小時候的貧窮造就了他的貪婪本性,乾隆晚年的時候暴露了自己的本性——炫耀和奢侈。

從嘉慶元年到嘉慶四年(1796——1799正月初三),讓位不讓權,乾隆皇帝虛偽之至,在他的庇護下,和珅等貪官又活了三年。

從上面的概括來看,對乾隆皇帝的性格,我們可以用兩段話來概括:

①乾隆一生都在用“牽制理論”統馭群臣:早年間,用少壯派牽制“先帝派”;中年時代,用“外戚”牽制“群臣”;晚年時代,用“能臣”(有某一方面才能的臣子)牽制“儲君”;即使到了退位之後,乾隆帝也要用“太上皇”牽制“皇帝”。

②乾隆的一生就是一個普通人的一生。早年的乾隆是一個懂得隱忍的皇帝,用十年的時間將訥親等人扳倒,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情;青年和中年的乾隆,非常有作為:對貪汙腐敗零容忍、提升駐藏大臣的品級、繼續開疆拓土、平定大小和卓之亂、徹底消滅準噶爾蒙古。晚年的乾隆暴露了自己揮霍奢侈的本性,偏聽偏信(這也許是無數老年人不可避免的)。

再來看一下乾隆皇帝的兩位皇后的性格,從中我們可以總結出本文的主題——“乾隆帝的‘立後觀’”。

乾隆皇帝的第一任皇后富察氏,是乾隆皇帝在自己還是寶親王時期由雍正第一任皇后主持成婚的“福晉”,也正因為如此,長期的陪伴讓乾隆皇帝十分敬重她。富察氏溫柔賢淑,在皇后位置上的十三年中,堪稱後宮的表率,尤其是“勸帝節儉”,更是讓早年間的乾隆皇帝非常的敬佩;另外他的弟弟傅恆,侄子福靈安、福隆安、福康安都立有戰功。

因此乾隆早年的“立後觀”:①滿清貴族出身(抬旗也不可以);②家族內有少年的子弟,可以加入軍隊或者參與政務;③溫良賢淑,有管理後宮事務的能力。

由於“喪子之痛”,富察氏病逝;第二任皇后輝發那拉氏是一位生活簡樸的皇后,她很會過日子。然而此刻的皇帝因為沒有了年輕時代的奮鬥勁頭,也十分的好大喜功,所以對這個皇后家族衰落、青壯很少的局面十分的不滿,也因此乾隆皇帝覺得這位皇后的利用價值已經漸漸消失,再加上永璂年齡還小,並且這位皇后還做出了“斷髮”之舉,所以乾隆廢除了她的後位。

中年的乾隆的“立後觀”:①必須和自己的觀念是一致的。比方說自己是比較大手大腳的人,皇后也必須是會花錢的,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揮霍”;②有無利用價值。很顯然,第二任皇后是個“三無產品”:無兄弟子侄建立功勳、無成年兒子可以依靠、無法恪守規矩(斷髮)。

自第二任皇后被廢黜,乾隆就再也沒有立過皇后。那麼為什麼連生六子的令妃魏佳氏無法封為皇后呢?原因有以下幾點:

①令妃魏佳氏是抬旗進入滿洲民族的,她原姓魏氏,也就是說她是漢人,雖然抬旗進入滿洲,可是本質卻是漢人血脈。

②此刻的乾隆皇帝已經變得異常的迂腐,他恪守祖制,他要追求的是那種浮華的生活,而且他對“立後”這件事情已經十分不上心,可能是被第二任皇后所傷。

③令妃代為撫養五阿哥永琪,乾隆看在心裡,也希望等到自己身體不行的時候讓永琪接替自己的位置,同時封令妃為皇后,可是五阿哥的薨逝卻讓乾隆皇帝遲遲不下“立後詔書”。

④乾隆皇帝一心想立顒琰為太子,所以他有意不封令妃為皇后,好叫那些後宮嬪妃和自己的兒子去琢磨“正大光明”匾背後的詔書上的儲君名字,也算是一種試探和考察。

⑤其實,在《延禧攻略》的60集,“令妃”和廢后對話的時候就已經說出了原因:“寵妃可以自由自在,受到皇帝的恩寵,皇后則只能小心謹慎,縮手縮尾的活著。”當皇后,“高處不勝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