遷延日久,戰略轉折—清軍取得嶽州之戰勝利原因探究

一、起兵反清,劃江而治—嶽州之戰時代背景。

清朝在建都北京以後,為了更好的剿滅南明殘餘勢力。將早年降清且軍功卓著者分封在西南、華南的部分省份。其中吳三桂受封平西王,鎮守雲南,兼管貴州;尚可喜受封平南王,鎮守廣東;耿精忠受封靖南王,鎮守福建。三王合稱三藩,為清廷一統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及至康熙即位,有感於每年交付給三藩的餉銀物資數額巨大,而三藩也日益有向國中之國發展的趨勢。為了避免日後尾大不掉,康熙決意削藩。吳三桂為避免削藩以後被清廷清算,聯合耿精忠、尚之信、臺灣延平王鄭經(鄭成功之子)、部分西南土司貴族,打起朱明皇室旗號,起兵反清。吳軍自雲南出發,進佔貴州、四川,至湖南後意圖與清廷劃江而治。為了落實劃江而治的戰略,吳軍在湖南的常德、嶽州(今岳陽市)、長沙、湘潭、衡州(今衡陽市)構築防線。吳三桂親自坐鎮衡州,但將吳軍主力佈置在嶽州、長沙一線,並將嶽州打造成沿江防禦中心節點。清廷在偵知了吳軍部署之後,決定針鋒相對,集結清軍攻佔嶽州,突破吳軍長江防線。清軍與吳軍最終在嶽州及其周邊展開了長達數年的反覆爭奪。


遷延日久,戰略轉折—清軍取得嶽州之戰勝利原因探究

清與三藩勢力分佈圖


二、重兵圍堵,彈盡糧絕—嶽州之戰戰鬥經過。

公元1674年(康熙十三年)六月十三日,康熙詔命貝勒尚善為安遠靖寇大將軍,率領滿蒙八旗進攻嶽州。吳應麒(吳三桂之子)等由嶽州率7萬吳軍主力攔擊,被清軍擊潰。但清軍並未乘勝進軍嶽州。康熙多次下詔尚善攻佔嶽州,但尚善屢次上疏指出吳軍防禦工事完備,清軍如果強攻會遭受過高傷亡,即便在如此代價下,也未必能攻佔嶽州。康熙只得下令暫停進攻嶽州。

公元1676年(康熙十五年)三月,清軍內河水師經過周密部署,在洞庭湖擊敗吳軍水師,並乘勝攻取吳軍重要據點君山(今岳陽市君山鄉)。此後,清軍與吳軍陷入了長期的對峙之中。在此期間,尚善經常以私人信件、散發告示的方式勸降吳軍。吳軍大將林興珠、李超等先後投降清軍。

公元1678年(康熙十七年)七月,尚善於洞庭湖擊敗吳軍援軍杜輝部後病逝于軍中。康熙詔命貝勒察尼代安遠靖寇大將軍,準備進攻嶽州。同年八月,吳三桂病死。康熙藉此吳軍混亂之際急下詔命搶攻嶽州。察尼采納降將林興珠的獻策,以清軍水師駐紮君山、扁山香爐峽、布袋口一線斷絕嶽州與常德、華容的聯繫;清軍陸上部隊沿九貴山紮營,截擊自湘陰、長沙方向趕來的吳軍援軍。如此水陸並舉,嶽州吳軍後勤不繼,持續作戰能力急劇下降。同年十月,吳軍吳應麒部先後由水路攻擊柳林嘴,陸上攻擊陸石口,意圖打破清軍包圍圈,但均以失敗而告終。長沙方向吳軍也曾多次來援,均被清軍擊退,由此嶽州城內吳軍可謂是彈盡糧絕。

公元1679年(康熙十八年)正月十八日,吳應麒部下王度衝、陳珀有感於局勢惡化,毫無翻盤可能,手下士兵也因長期圍困而作戰情緒低落,決意投降清軍。吳應麒得知消息後只得率領心腹軍隊突圍逃奔長沙,清軍因此勝利收復嶽州。


遷延日久,戰略轉折—清軍取得嶽州之戰勝利原因探究

嶽州城內岳陽樓


三、政治瓦解,水陸並舉—嶽州之戰清軍勝利原因。

清廷方面,康熙注重政治瓦解攻勢,對參與叛亂的各方勢力,分而治之,孤立吳三桂一方。對漢將綠營兵提高待遇,激發他們的參戰積極性。清廷自始至終,都牢牢控制著華北、江南地區,賦稅收入未受戰亂影響,錢糧人力相比吳軍有巨大的資源優勢。清軍嶽州前線指揮貝勒尚善常年堅持政治勸降,有不少吳軍將領因此領兵降清。其中降將林興珠更是憑藉對吳軍部署的詳盡瞭解,向清軍獻"水陸並舉,重兵合圍"之策。清軍依策而行,嶽州守城吳軍後勤不繼,失去了持續作戰能力。清軍積極創新戰法,以綠營兵填壕,八旗在旁策應,破解了吳軍的防禦工事。組建內河水師,不計成本大批量製造改良火器。在雙方的炮戰中,憑藉火炮優勢多次擊毀吳軍戰船,完整的掌握了洞庭湖及其周邊水道的控制權。

吳軍方面,吳三桂早年擔任明朝山海關總兵,卻又叛明降清,並俘獲南明永曆帝並將其用弓弦絞死於昆明,本人政治信用早已破產。嶽州百姓對吳軍配合度極低,甚至不少百姓樂於幫助清軍作戰。吳三桂戰略舉措失當,在兵鋒正盛之時,決意與清廷劃江而治,令清廷贏得了戰略調整時間,著手先平定了察哈爾蒙古布爾尼、陝西提督王輔臣的叛亂。北方局勢穩定以後,清軍能夠集結力量專心對付吳軍。吳三桂在戰爭中期病逝,吳軍諸將無一人能夠比肩他的政治威信,因此吳軍各部陷入了事實上的各自為戰的狀態,無法對嶽州吳軍進行有效援助。吳軍士兵多為雲南、貴州的土著,常年戰爭令他們思鄉情切,又眼見己方局勢惡化,取勝希望渺茫,厭戰怯戰情緒高漲。


遷延日久,戰略轉折—清軍取得嶽州之戰勝利原因探究

清軍威遠將軍炮存世實物


四、結語。

嶽州之戰勝利後,清軍乘勝追擊,長沙只用數天就被攻下。吳軍全線潰退,三藩之亂的結束指日可待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