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一线教师的3个方法,让孩子成为写作“永动机”

百度一下,就知道“永动机”了。之后,一起和我想象:如何让小孩成为写作的“永动机”。

永动机,其实还是一种设想。不需外界输入能源、能量便能够不断运动并且对外做功的机械。很显然,违反了能量守恒定律,因此,永动机设想从开始到如今,一直被认为违反客观科学规律,不能够被制造出来。

当然,历史,从来都不缺乏勇士。想象的世界里,充满离奇。

公元1200年前后,欧洲出现了最著名的一个永动机设计方案。十三世纪时一个叫亨内考的法国人提出:轮子中央有一个转动轴,轮子边缘安装着12个可活动的短杆,每个短杆的一端装有一个铁球。方案的设计者认为,右边的球比左边的球离轴远些,因此,右边的球产生的转动力矩要比左边的球产生的转动力矩大。这样轮子就会永无休止地沿着箭头所指的方向转动下去,并且带动机器转动。结果是,轮子不会持续转动下去而对外做功,只会摆动几下,便停下来。达·芬奇也参与设计永动机,最后也失败了。但历史上曾经无数人痴迷于永动机的设计和制造,他们被认定为希望打破现有科学体系的“民间科学家”外,更多时候被看做是牟取钱财的骗子。

也许是历史误解了这些“民科”。2017年证实了时间晶体的存在,其原子运动无需任何外界能量来维持,符合以前物理学界认为不可能存在的“永动机”。

既然“永动机”已经有了可能,那么,让一个小孩成为“永动机”,是不是也有可能呢?目前,我已经遇到两个成为写作“永动机”的小孩。2018年夏天,首届“何捷老师面对面魔力读写夏令营”后,郑力榕和郑凯仪已经开始每日写作不停歇。

语文一线教师的3个方法,让孩子成为写作“永动机”

结合他们的成长经历,我给出三步设想:

第一步,燃起内部的动能。永动机“永动”的关键是内部要能产生动能。不靠别人给予。小孩写作的内部的动能,源于三个方面。其一,有强烈的写的愿望。其二,写后的文章能发挥功能。其三,写作能重新树立其人生信仰。这三点由低到高,次第排列,我们可以从燃起写作愿望做起。夏令营时,我提倡每个小孩都是作家,都可以写出一部属于自己的小说,让他们对写作有另一种认识,点燃心中的写作火种。我告诉大家,每个小孩心里都有无穷无尽的故事,这些故事就是一部又一部的小说。也许你写一篇正儿八经的作文很难,很烦,但写出自己的故事,创作自己的小说,却是无比快乐的事,因为写作实现你的作家梦,梦中还能圆梦——把自己内心的世界在文字中展示与实现。也有小朋友说:我可写不了小说,字数太多了。没事,你可以把小说当作是“有小事要说”。写一件小小的事,没问题吧。总之,写起来就是行。

之后,还要让他们写下的作文“有用”——发挥写作的功能。用上作文去交际交往,用上作文去实现自己的梦想,用上作文引发朋友关注,交到新的朋友。让写作发挥功能,重新成为照亮生命的烈焰。两个小家伙一开始写,就引起父母、老师的高度关注;就借助写作进行相互交流的平台;将写作看作是一种思想的竞赛……“有用”,带来动力。

最难做到的,同时也是最容易做到的居然都是重塑人生。目前,我只是用了鼓励。例如,我在夏令营时就说凯仪小朋友“具有作家的潜质”“是一个未来的作家”。没想到这句话被她以及父母记住了,老师的预言让小孩重新认识自己,产生对未来的憧憬。又如力榕小朋友因为没有被我起到“绰号”,所以自号“语文榕”,他们都是强烈地在教师的鼓励中不断开发着自身的潜质。成为写作“永动机”的第一步——动力,已经源源不断产生。

第二步,减少外部的干扰。一旦动起来,能否一直动,关键看外部的干扰。干扰大概有两类。第一类为用命题强制写。第二类为用评价测定写。先说命题的干扰,的确很大。老师设计命题,布置命题,要求小孩按命题完成习作。写作成为被动的受命而为。命题切中小孩兴趣的,小孩尚可爱上写;命题切不中的,小孩应付写。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萧何”无论如何,都是影响。按命行事,本身就与自由写的初衷相背离。

再说评价。如果说,命题是“我的意愿在你的文中体现”,评价则是“我的审美在与你的落差中凸显”。从实质上来说,成年人是永远无法读懂儿童的。譬如那个著名的故事《一美元的上帝》,小男孩用一美元去为病中的叔叔购买一个能拯救叔叔的上帝。这样的认识在男孩的世界里是顺理成章的,但在成年人的认识中就是天方夜谭。而这样的落差在每一次的批改中,几乎都在重演。要想制造一台写作“永动机”,从减少外界的干扰角度看,其一,最好的方式是自由写。所以,依然回到写一部自己想写的书;其二,除了发现优点给予鼓励外,不要找缺点。实话说,以成年人的视角与积淀,要在儿童写作中找到问题,是轻而易举的。但不要这么做。

第三步,确保内外转化顺畅。永动机做的功要顺利输出,输出之后的空要及时弥补,这样一进一出就在理论上维系能量守恒,成为永动。正如老子说的一样,天地是一个大风箱,呼吸之间,万物生长。促进内外的顺畅转化,就是制造写作“永动机”的又一关键。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尝试实现。

其一,写出后以各种形式发表。千万不要将发表狭隘地理解为“变成铅字”。这个E时代,发表可以多种多样,更可以简单及时。例如,每天将写的文章以打卡的形式发给老师、父母;将文章在朋友圈共享;找一个伙伴进行写作竞赛,发给对手……这些都属于发表,比投出去一篇之后等着登载,来得快捷,更有“回应性”。发表,就是“发出去”,之后看读者的“表态”。以上几类发表,读者都会及时“表态”,这将有助于不断“发出去”。

其二,想办法让创意源源不断。创意是不能枯竭的,永动的支撑,骨子里就是创意。创意来源于阅读,所以必须注意读写相伴;创意来源于写作,所以每天写,就有灵感,写到没有灵感的时候,去读去看;创意来源于伙伴,所以不要单兵作战,找个同伴一起写,能够实现创意互换,自己汲取别人的智慧同时,还能做好迁移与模仿,让创意不断。

这三步,很多人看了都觉得可以做到。可是,写作“永动机”为什么那么少呢?父母和老师的“环保”意识不够,很多刚刚动起来,立刻被“逼停”了。例如,小孩开始大声宣布“我要写小说”,父母会问“你可以吗?”不相信小孩有这个能力,带着满满的狐疑;“这怎么可以?”,写小说就不是写作;带着满满的误解;“这有用吗?”特别希望写“应试作文”,把写作窄化为“考试的得分题”,满满的短视。如果小孩周围的成年人,包括老师与父母都一起注重写作生态的环保,一起“降噪”与“降躁”,少责骂,少质疑,少否定;长等待,长关注,长爱护。不可一开始写就希望成功,一开始不断地提出意见,一开始就摆出专家姿态。这些都是不利于写的。既然开始了,就让其写下去,写出来,写了再说。想要写好,至少也是两三年的事。我们都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小孩,才会越写越好。

当然,如果你还能提供物质与精神的两个保障,等于在“动力不足”时,推一把。听说凯仪的父母,支持小孩写作,给孩子买了一部电脑;“语文榕”的父母,支持孩子写作,带小孩去采风,游历北京,感受生活……写,与一家人的关爱相联系,与生活相联系,写,成了一种精神享受,当然每日都要写。不写不舒服,全家都失望,所以一定要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