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異域,風月同天”,一首佛偈引來一段中日交往的佳話

  • 緣起

公元五世紀,大和統一了日本,從六世紀開始,先後派出遣隋使、遣唐使,以中國為師,全面向中國學習。

從唐太宗貞觀四年(公元630年)到唐昭宗乾寧元年(公元894年),在這二百六十多年的時間內,日本政府先後組織了十九批遣唐使團,實際成行了十五次。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一首佛偈引來一段中日交往的佳話

遣唐使圖

這些遣唐使團,規模龐大,每次少則一二百人,多則五六百人。使團成員除了正使、副使、判官、錄事等官員及約半數的舵師、水手之外,還有陰陽師、醫師、畫師、樂師及船匠、木工等各行技工,隨行的還有準備長期居留的留學僧和留學生等。

通過這些遣唐使,大唐帝國的律令制度、文化藝術、科學技術以及風俗習慣等,陸陸續續傳入日本,對日本的社會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至今猶存。

遣唐使團中的留學僧們,除了長期居留大唐帝國學習深造之外,還肩負著另外一個重要任務,物色、延請大唐帝國域內佛學造詣深厚、德高望重的高僧到日本去,協助整頓、改革混亂無序的日本佛教。

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具有“跨海學唐朝之志”的青年和尚榮睿、普照,受日本政府的重託,隨同第九批遣唐使團來到了大唐。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一首佛偈引來一段中日交往的佳話

遣唐使渡海圖

  • 起意

榮睿、普照到大唐後,開始了他們將近十年的留學生涯。

他們先是到佛教氣氛濃厚的東都洛陽,從大先福寺高僧定賓和尚受具足戒,具足戒有多達250條戒律,日本佛教界所欠缺的正是這種嚴格的受戒制度。

三年後,他們又到唐朝京都長安等地遊學,擴大了視野,增長了見識。

在近十年的遊學生涯中,他們一直沒有忘記自己的使命,在他們的遊說下,大先福寺同門師兄道璇前往日本,後來成為日本禪宗第二祖、華嚴宗初祖。

唐玄宗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十月,榮睿、普照攜志願前往日本弘法的中國僧人道航、澄觀、德清等人,準備從揚州啟程跨海回國,一位高麗(今朝鮮)在唐朝留學的僧人如海也與其同行。

一行人到揚州後,決定去拜會江淮地區的佛教領袖、揚州大明寺主持、著名的高僧鑑真。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一首佛偈引來一段中日交往的佳話

日僧拜會鑑真圖

鑑真,俗姓淳于,生於公元688年,江蘇揚州人,幼時家境清貧,14歲時,隨父在揚州大明寺出家,後從道岸禪師到洛陽、長安求學,屢從名師受教。

鑑真勤學好問,不拘泥於門派之見,遍訪高僧,廣覽群書,除佛學之外,在醫學、建築、繪畫等方面,都具有了較深的造詣。

開元元年(公元713年),精通佛教律宗學說的鑑真回到揚州,任揚州大明寺主持,開始了他在江淮地區長達三十年的宗教活動,先後受其傳戒者有四萬餘人,時人譽其“江淮之間,獨為化主”。

對於這樣一位天下聞名、僧眾愛戴的宗教領袖,榮睿、普照起初並未奢望能將他帶去日本,但他們也不願錯過這個當面拜會的機會,於是,一行人來到大明寺,向鑑真求教佛法。

見到和藹可親的鑑真和尚後,榮睿、普照情不自禁,將他們來華的使命、歷經的艱難、日本佛教的現狀、僧眾的期待等等,毫不保留地傾訴給鑑真。

兩位日本僧人情真意切的言辭、為振興日本佛學而不辭辛勞的經歷,深深打動了鑑真,他油然而生出一種捨我其誰的想法:佛家要普渡眾生,處於東海彼岸的日本,豈不正是佛祖對我的召喚!

為了說服他的弟子們,他當場講了兩個故事。

一個是南北朝時期的高僧,中國佛教天台宗第二代祖師、南嶽慧思禪師,死後轉世為日本聖德太子的故事。聖德太子崇信佛教,攝政期間,厲行改革,是日本歷代尊奉的聖人。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一首佛偈引來一段中日交往的佳話

日本錢幣上的聖德太子

一個是日本長屋王子崇敬佛法,親贈袈裟給中國僧人的故事。長屋王子熱切盼望大唐高僧能前往日本傳法,故此製作了一千件袈裟託遣唐使帶到大唐,贈送給大唐的僧人。他在每件袈裟上都繡上了一首禪詩: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

鑑真動情地講:兩個故事足以說明日本與我佛緣份不淺,我雖已五十五歲,但為了弘揚佛法,也願親身前往日本。

他徵求在場弟子的意見,問他們誰願意同行。眾人沉默不語。

弟子祥彥打破沉默,說:“彼國太遠,性命難存,滄海淼漫,百無一至。人生難得,中國難生,進修未備,道果未克,是故眾僧緘默。”

祥彥的話一點也不誇張,當時跨海航行的困難是難以想象的。

首先是航海技術不發達,造船能力的侷限和對季風規律掌握的欠缺,導致船毀人亡的事故經常發生,不知有多少人在海上為風濤吞沒。

其次是唐朝對私自出國限制很嚴,沒有朝廷的同意而出境,將會受到法律的制裁。

鑑真也深知航海的危險和朝廷律令的威嚴,但他一旦起意,便態度堅決,他說:“是為法事也,何惜身命?諸人不去,我即去耳。”

他的決心感動了在場的眾人,弟子祥彥、思託等二十一人表示願一同隨師前往。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一首佛偈引來一段中日交往的佳話

鑑真東渡塑像

  • 東渡

由於無法取得政府的出國許可,鑑真等人只好設法偷渡。他們在揚州東河口打造海船,儲備物資,準備東渡。

正待出發之際,出現了意外情況,同行的道航認為高麗僧如海品行不端,不適合去日本弘揚佛法,建議他留下,如海不滿,跑到當地官府誣告道航勾結海盜準備謀反,官府逮捕了榮睿、普照等人,後經道航搬動當朝宰相李林甫的哥哥李林宗,才把事情擺平,但官府以海上不安全為由,沒收了海船。第一次東渡失敗。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一首佛偈引來一段中日交往的佳話

鑑真東渡圖

不久,鑑真個人出錢八十貫,從嶺南道採訪使劉巨鱗手中買下一條退役的軍船,裝載各種佛經、佛像、佛具等,與弟子、水手、玉作人、畫師、雕佛、刻鏤、鑄寫等各種技藝人才85人,於天寶二年十二月揚帆東行,出發不久即遇大風破船,第二次東渡失敗。

唐天寶三年(公元744年),鑑真一行修好船後,從大嶼山出發,東渡至舟山群島附近,再遇大風,船隻觸礁,一行人在荒島上忍飢受凍三天三夜,後被救至明州(寧波)阿育王寺安歇。第三次東渡失敗。

隨後,鑑真一邊應越州、杭州、湖州、宣州諸寺邀請,巡迴講律授戒,一邊繼續準備東渡,這一次,他決定從朝廷防範較松的福州出發。

然而,當地僧眾出於對鑑真的愛護,不願其再次冒險東渡日本,將其行蹤報告給官府。在鑑真從阿育王寺前往福州的途中,被官府追回送至揚州。第四次東渡未能成行。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一首佛偈引來一段中日交往的佳話

鑑真東渡圖

前四次東渡的失敗,未能改變鑑真的初衷,他在揚州繼續準備東渡的物資。

天寶七年(公元748年)六月二十七日,鑑真率弟子、水手等三十餘人再次從揚州出發,剛出長江便遇大風,船在風浪中完全失去了控制,只能隨波逐流,在海上一連漂了十四天,在淡水用盡、瀕臨死亡之際,終於在海南島的振州靠岸。第五次東渡又告失敗。

在當地官民挽留下,鑑真等人在海南島留居下來,他登壇授戒,修寺造佛,深得人心。

一年後,鑑真一行從振州出發,經廣西、廣東、江西等地,重返揚州。

長路漫漫,歷經艱險,行至端州時,榮睿積勞成疾,不幸病逝,永遠留在了異國的土地。行至韶州,心灰意冷的普照離鑑真北去。至吉州時,鑑真最得力的弟子祥彥又因病去世。

屢次東渡的失敗,旅途的艱辛,弟子的離去,讓鑑真深受打擊,已經六十三歲的鑑真,身心俱憊,他的眼睛漸漸模糊起來,雖經醫治也未見好轉。

然而,一系列的打擊和挫折並沒有嚇倒鑑真,相反,他東渡的決心更堅定了。

天寶十年(公元751年)春,鑑真回到揚州,又著手籌備第六次東渡。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一首佛偈引來一段中日交往的佳話

鑑真東渡圖

天寶十二年(公元753年)十月,日本以藤原清河為首的第十次遣唐使團,從長安返回日本途經揚州,前來拜訪鑑真。鑑真當即決定與日本使團同行。

十一月十五日,鑑真與日僧普照、弟子法進、思託等38人,攜帶佛具、佛像、經疏、藥品等物資,搭乘遣唐使船,從今張家港西北的黃泗浦出海,再次東渡日本。

航行途中,海上又起大風,遣唐使藤原清河與隨行歸國的阿倍仲麻呂(漢名晁衡)乘坐的一號船,不幸隨風飄泊到安南(今越南北部),遭遇當地土人襲擊,船員大多遇害,藤原清河和阿倍仲麻呂兩人倖免於難,歷經千辛萬苦,返回長安,在唐朝為官,終生未能返回日本。

鑑真等人乘坐的二號船,在海上顛簸了四十餘天后,終於在天寶十二年(公元753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抵達日本九州。

前後歷時十二年,六次東渡,五次失敗,先後有36人死於海難和傷病,二百餘人退出東渡行列。只有鑑真篤志不移,百折不撓,終於實現了畢生的宏願。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一首佛偈引來一段中日交往的佳話

鑑真東渡圖

  • 弘法

鑑真到達日本,引起了日本朝野的極大震動。

日本孝謙天皇封鑑真為傳燈大法師,授予“大僧都”一職,並下旨:“自今以後,傳授戒律,一任和尚”,由鑑真統領日本佛教事務。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一首佛偈引來一段中日交往的佳話

鑑真塑像

鑑真自753年到達日本,於764年圓寂,前後共在日本居留十一年。

十餘年的時間並不長,但鑑真對日本文化的影響卻是全方位的,涉及到佛學、醫藥、建築、雕塑、文學、書法、繪畫等各個方面。

佛學方面。自鑑真始,傳律授戒,糾正日本佛經錯漏,使日本佛教律儀,漸漸嚴整,從此走上正軌,併成為日本的國家宗教。鑑真和其弟子所開創的日本律宗,也成為日本南都六宗之一,流傳至今。

醫學方面。鑑真通曉醫學,他將我國中藥的鑑別、炮製、配方、儲藏、應用等技術傳到了日本,並向日人傳授醫學,熱忱為患者醫治。由於到達日本時,鑑真的雙目已經失明,但他通過口嘗、鼻嗅、手摸的方式,仍然可以鑑別藥物的真假和類別。因此,鑑真在日本醫藥界享有崇高的威望,被譽為日本之神農、“日本漢方醫藥之祖”,直到十七、十八世紀時,日本藥店的藥袋上,仍然印著鑑真的圖像,可見影響之深。

書法方面。鑑真在書法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詣,他在第六次東渡之時,攜帶了王羲之的行書真跡一幅(喪亂帖)、王獻之的行書真跡三幅及其他各種書法50卷。對日本書道的形成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鑑真的手跡“請經書貼”被譽為日本國寶。

建築方面。鑑真及其隨行人員,很多都精通建築技術。鑑真主持設計建造了著名的唐招提寺。寺內的大堂建築,也叫金堂,是日本如今遺存“天平時代最大最美的建築物”,由於採用了唐代最先進的建築方法,因而異常牢固精美,經過一千二百餘年的風雨,甚至是1597年日本大地震的考驗,仍然完好無損,是日本視為國寶的建築。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一首佛偈引來一段中日交往的佳話

日本唐招提寺

雕塑方面。鑑真及其弟子將中國雕塑的“乾漆法”(又稱夾紵法)技藝帶到了日本,並且發揚光大,塑造了許多佛像,其中供奉在唐招提寺金堂內的盧舍那大佛坐像、藥師如來立像、千手觀音菩薩像等,也成為了日本國寶級的文物。

此外,鑑真弟子當中,有很多都具有深厚的漢文詩詞修養,對於日本漢學的風行也影響很大。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一首佛偈引來一段中日交往的佳話

鑑真圓寂圖

鑑真東渡,譜寫了一段中日交往史上的佳話。

一千多年過去了,中日兩國發生了數不盡的恩恩怨怨。

時至今日,日本國內,固然存在對華敵視、醜化、辱罵的右翼分子,但也不乏主張中日和平相處、攜手共同發展的友好人士。此次日本對中國武漢疫情的援助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日本在對武漢援助的物資上又寫上了一千多年前的那句詩文:“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再一次勾動了中國人的心絃。

衷心希望以此為契機,兩國人民能夠再次譜寫一段中日交往的新篇章!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一首佛偈引來一段中日交往的佳話

日本援助武漢物資



參考資料:《鑑真年表》、《唐大和尚東征傳》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