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線城市、區縣,下沉市場需要怎樣的內容產品?

一、下沉市場的內容是什麼樣的?


三四線城市、區縣,下沉市場需要怎樣的內容產品?


昨天在回家的路上,鬼使神差地打開了網易雲音樂的“電臺”欄目。


出於好奇點開了FM的收費音頻欄目,一句甜美矯情標準國產POP發音的“Hello”之後,“親愛的聽眾朋友,你們吼~”就開始歪樓了。一個略帶中年磁性的山東口音的大姐的形象,“山東大皮靴”這個詞立馬映入腦海。


作為一個資深的硬核自虐學習者,抱著嚐鮮的態度聽了下去。一期欄目長度20分鐘,期間其實也並沒有太多幹貨,更多的是結合個人案例分享自己的賺錢的經驗:


如何從月薪500到月薪5萬實現成功逆襲,從如何突破自我設限,講到以為中年女性面對雜七雜八的生活瑣事,如何保持清晰的目標、嚴格的自律、自我鼓勵、來擺脫現狀……


聽起來還是挺來勁的,如果是放在七八年前的我,很可能就被圈粉了。


這時候我突然意識到,這就是一個典型的下沉市場的用戶對於“成長”帶來“逆襲”的認知吧。


對於自律感強烈、學習力強,具有一定認識的人來說,這段內容可能真的是言之無物,沒有什麼乾貨,有打雞血的成分。一些基於自身的例子、走心的分享,共情、真實、接地氣是其中最大的亮點。


但是,回頭看看我們在做用戶分析和產品定位的時候,很多時候把用戶當做“像我們一樣的人”,身在一二線城市,對知識和能力提升有著硬核的需求。


於是,將關注點全部放在了內容本身上面,不斷地在問自己:


我們的內容解決用戶哪些需求?

這些需求是否足夠迫切?

這些需求是否被解決?

如果沒有被解決是為什麼?如果被解決了,那麼是如何解決的?

大體上來說,思考關於內容產品給用戶帶來的價值,這麼看無可厚非。

但是,人們認知問題,解決問題的就真的是這樣的鏈路嗎?


二、大多數人的成長路徑


三四線城市、區縣,下沉市場需要怎樣的內容產品?


二十歲到三十歲的成長,發現影響能力成長的因素主要是以下幾點:


建立認知:擴展認知邊界,認識和麵對客觀世界中自我的存在處於怎樣的位置,自己所要成長到達的位置在哪裡。


搭建路徑:建立學習目標、學習方法,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選擇適合的學習資料。


建立學習的基礎能力:專注、深度學習能力、深度思考能力、強自律。


階段性成果驗證:驗證、量化學習成果。


實踐應用。


回到建立認知,重新迭代成長。


三、用精英主義衡量尺度應對下沉市場的用戶需求


三四線城市、區縣,下沉市場需要怎樣的內容產品?


而對於下沉市場用戶來講,“社會精英”主義、一二線的內容產出者的輸出內容,很有可能是超過他們的認知範圍的。在沒有解決用戶認知的情況下,向用戶傳遞學習方法和資料,對要用戶掏錢來買這套東西,轉化率可想而知。


基於這個假設,我想起一個B端分銷商跟我講的一句大白話:


一些高客單價的課程,本身沒有什麼方法論、也沒有落地思路,很多時候都是以及其感性的方式向用戶兜售“美好未來的期盼”。


比如財富的課程,從我們的角度上來理解,這個課程不是炒股就是如何創業。然而,實際上這個課程更多是講感性層面對財富流轉的認知、態度,客單價能上三五千元。


看了一下B端分銷商的朋友圈,直銷出身、擁有大批忠實分銷下線的代理商,分銷的多數內容都是“格局決定人生層次”“要面子的結果大都是沒面子”等雞血勵志內容——看上去很有道理,但沒有方法、不能實操、不能被掌控。


但對於下沉市場的粉絲來看,這無疑就是拓展了他們的認知吧。


假如在這個時候,看了分享內容的粉絲產生認可,那相信接下來推一個什麼“認知十堂課”也不是什麼難事了。


《天賦認知營》打的火熱可能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沒有實際解決用戶成長的具體問題,但是打開了用戶新認知的大門。對於下沉來說,“改變認知、突破認知”興許就是他們最迫切的需求。


認知是一個隱性需求,大多數時候人都是不自知的,根本想象不到,在那些自己沒有想象過的地方,自己會想幹點兒什麼。


學習知識是一個顯性的需求,大多數用戶會告訴你,我在哪些地方欠缺,想通過學習到達的理想態是怎樣。


在下沉市場的內容供給上,可能首要解決的問題就是用戶認知的問題。如果沒有意識到問題,不能準確地提出問題,那麼解決問題就無從談起,這個需求也就無從談起。


例如,跟小鎮媽媽講AI互聯網,講如何通過運營體系的方法論來搭建自己的分銷業務。倒還不如來一針雞血,講講打造朋友圈形象、口才說服力來得實在。


這麼看來,在當年微商如火如荼的時候,在我們看來粗鄙不堪的內容似乎是正中下懷了。


對下沉市場用戶來講,易理解、可執行、見效快的內容才是符合他們需求的內容。


滲透到生活中去看,一個小鎮媽媽每天的時間、精力、注意力、社交環境決定了,她們可能很難找到深度學習、系統化學習的場景。但眾所周知,在分銷業務上,這是核心目標人群。


因此,在內容系統的建設上,不用根據用戶層結構、內容顆粒度做場景覆蓋,需要將用戶的“認知水平”作為重要考量因素,進行針對性的內容設計。


四、內容設計策略


三四線城市、區縣,下沉市場需要怎樣的內容產品?


圖文:非獨佔場景(通勤、吃飯、蹲坑、帶娃)

內容顆粒度:5-10分鐘

內容深度:兩顆星

內容目標:共情、趣味、淺知識、為音頻、或小顆粒視頻內容導流。

關鍵詞:痛點、共情、核心內容先導。


音頻:非獨佔場景(週末休息、打掃家務、睡覺前)

內容顆粒度:5-15分鐘

內容深度:一顆星

內容目標:陪伴、共情、趣味、淺知識。

關鍵詞:常識、小知識、科普、敘事類。


視頻:非獨佔場景(通勤、用餐間歇、晚上睡覺前)

內容顆粒度:15-25分鐘

內容深度:兩顆星

內容目標:拓展認知邊界,讓用戶的隱性需求顯化,意識到自己的需求是什麼,要成為怎樣的人或者過上怎樣的生活。

關鍵詞:拓展認知邊界、共情、認知覺醒、探索理想態目標、鼓舞人心。


視頻:獨佔場景(沙發上休息、專注學習、自律性學習)

內容顆粒度:25-50分鐘

內容深度:三顆星

內容目標:通過強共情的場景故事,引導用戶深度思考,給出實操方法,學習後立馬可以實踐,並能夠從中產生反饋、獲得感。

關鍵詞:共情、實操、效果反饋、品牌價值認同。


視頻:持續獨佔場景(檯燈下的專注學習、自律性學習時間)

內容顆粒度:45分鐘+/天,持續21天+

內容深度:五顆星

內容目標:改變用戶學習習慣、系統化解決用戶需求、強服務+強情感連接(情感關聯不僅是用戶與內容服務人員之間的,也需要建立用戶與用戶之間的)。

關鍵詞:用戶強意願、系統化學習認知、自律、強迫、虐待、鞭策、反人類、收穫果實。

共識:硬核高效的學習本身就是反人類的。


服務為核心,線上+線下全媒體為載體介質:(線上核心社群服務、課程服務、線下大小型同城活動)

內容顆粒度:全顆粒覆蓋,持續90天+

內容深度:四顆星


內容+服務目標:系統化解決用戶需求、建立用戶持續忠誠度、強情感連接,基於價值共識的本地人脈資源、幫助用戶實踐、鼓勵用戶分享,搭建自運營的高活躍產生高價值UGC/PGC/二級IP/KOL提升用戶價值的綜合機制(情感關聯不僅是用戶與內容服務人員之間的,也更需要建立用戶與用戶之間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