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太小没法讲道理,五个方法远离“坏情绪”

孩子在1.5-3岁时表现得比较反抗,出现愤怒、悲伤、厌恶或者恐惧,这些消极的情绪,对这样小的孩子无法讲道理,年轻的父母很迷茫,

作为父母怎么实现有效的沟通,和他们一起度过这一心理时期呢?


孩子太小没法讲道理,五个方法远离“坏情绪”


孩子的反抗期,年轻的父母一定要正视

1、孩子进入商场,不买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是撒野不走。

2、给他的饼干必须是完好的,你不能给他打开,不然一定闹你给他一个新的让他自己开。

3、己上车或者下车,抱他上去,他也要再下来重新上!

4、自己开灯,别人关了也要你关了,让他重来,口头语:我自己会!

种种现象,都是小孩成长过程中的正常心理现象,因为在1岁半以后,孩子能独立行走,可以用语言表达要求,手部动作也增强了,他们独立性的增加,他们心理诊认为可以减少了对大人的依赖。

孩子2岁过后,自我意识萌芽,“逐步形成我”的概念,什么事都想自己尝试去做。当这种想突出“我” 的强烈愿望,受到成人的约束时,就会表现出反抗的情绪。这种意志的自我表现,心理学上称为“第一反抗期”。

面对“第一反抗期”的孩子,家长要平静对待。孩子的任何行为,都是在表达着内心需求,只不过表达的方式有时是无理取闹的。只是孩子太小,跟他们讲道理是听不懂的。这时候,父母可以采用以下方式,帮助孩子度过他的“第一反抗期”。

方法一.满足孩子合理要求,减少父母说“不可以”的次数。

对孩子学习、探索环境的欲望要给予充分地满足。孩子在这段期间常说“不要”,父母希望孩子少说“不要”,那么父母也要尽量少说“不要”。在孩子做得太出格的情况下,还是要对孩子说“不”。对孩子异常出格行为还是需要否定的,这是体现家长坚定的态度和意志,也给他提供一个学习服从的机会。因为学会服从也是一种能力。当然,在你做出行还是不行的决定之前,要充分考虑到他的心理承受能力。

方法二.故意忽视一些不算出格的行为

孩子有时会故意做一些恶作剧,观察你对这事的态度。例如:你不让他打开电视,他就故意当着你的面,把反复开关电视机。这时,比较好的处理办法就是,假装没看见。让他自讨没趣后,自然而然的就会停止这种恶作剧。

方法三. 约法三章

做事情前事先和孩子商定好合理的规矩,如去游乐场的时候为了避免孩子不玩得不尽兴不愿意回家,可以对孩子说:“如果只能在游乐场玩20分钟就回家,那我们就一起去游乐场。”为避免小孩闹着乱买东西,可以对孩子说:“我们只能购买一件妈妈觉得可以买的XXX,我们就可以去商场。”

方法四.转移孩子注意力,温情安抚

孩子情绪不佳大吵大闹,应尽量避免正面冲突,采取转移注意的办法进行软处理,可以突然转移话题或者做一些奇怪的表情,如说:“你看,那只小兔子好象在笑你哟,你看是不是?”

如给他一件喜欢的玩具,打开电视机看一些有趣的节目,或者带孩子离开当时的环境等等。

如孩子情绪异常激动无法控制,可以把孩子紧紧抱在怀里,一边轻柔的哄,用温柔地语气和宝宝说说话,使他平静。

五.发泄法

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问题,允许孩子喊叫来发泄他心中的不满,这类情况不必与孩子计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