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鄉東桂河

我的故鄉東桂河

故鄉是一個人出生與成長的地方,長大後為了生活我們卻不得不辭別村頭那棵老槐樹,辭別頭上那輪圓圓的明月走進一個陌生的天地疲憊而倔強的活著。從此故鄉成為深深的思念,成為刻骨銘心的眷戀。在多少個夜裡一次次的把故鄉喊醒,把自己喊疼。

有一段過去我們總想重來,有一種聲音我們總想聆聽,有一個地方我們總想回去……

我的故鄉東桂河

一、小麥和玉米

故鄉在河南省西平縣一個叫做東桂河的村子。

《水經注》載“西陵平夷,故曰西平”據《史記》卷 《五帝本紀》記載:“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因此西平又有中華之母嫘祖故里之稱。

自西平縣城驅車西行約15公里便是東桂河村。

桂這個姓十分少見。在外面遇上需要填寫個人資料的時候對方總是思忖再三卻不知如何落筆。這時候我就會習慣的補充一句“木字旁兩個土”對方才恍然大悟道“哦就是桂花的桂,桂林的桂。”

我的故鄉東桂河

和千千萬萬的農民一樣,東桂河的人同樣過的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耕生活。

在這塊土地上最主要的農作物就是小麥和玉米。

六月份一個酷熱的天氣,經過九個月的風風雨雨小麥成熟了,金黃色的麥浪如滾滾長江東逝水,浩浩湯湯直通天際。在田間地頭的歡笑聲中,在隆隆的機器轟鳴聲中,一排排小麥應聲倒下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脫過粒的麥子從倉口輸送到等待已久的車裡。金黃的麥粒緩緩地流淌,流淌著期盼,流淌著喜悅,流淌著豐收的歌,流淌著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農耕文化……

我的故鄉東桂河

玉米不是一個孤單的存在,陪伴它的還有高粱、紅薯、芝麻、花生這些農作物。

一個人走在玉米地裡,走在田間的土路上呼吸著這滿帶成熟的氣息就像是行走於一條碧綠而幽深的巷子。

當玉米的葉子由綠色轉為枯黃的時候就預示著它即將離開母親的懷抱。

東方剛剛露出第一絲曙光的時候東桂河的農民已經撲進了青紗帳開始了一天的勞作。三輪車、四輪車緊張而有序的忙碌著,一車又一車的玉米在路上奔跑,這些堆得像金字塔一樣的玉米將剝下它最後一層的外衣,經過陽光的洗禮,穿越咬牙切齒的機器而畫上一個沉甸甸的休止符。

收完玉米又種上小麥。東桂河的土地在小麥和玉米之間輪迴著,東桂河的農民在小麥和玉米之間輪迴著。

我的故鄉東桂河

二、東桂河的河

既然村子叫做東桂河自然與河流脫不了干係。一條小河在村子後面自西向東幾經盤旋蜿蜒而下。

據史料記載此河發源於西平王寨龍尾巴溝最後注入境內的淤泥河,也就是唐朝那位白馬銀槍的俏羅成萬箭穿身之地。

聽村裡的老人講遠在周朝的時候桂氏家族曾出現過一位娘娘,這位娘娘每次回家省親為避免車馬勞頓之苦便乘船往返其間當地人就稱此河為“運娘河”後來娘娘上了年紀回家的次數少了只有運糧船隻來往於河面人們又漸漸把它叫做“運糧河。”

我的故鄉東桂河

歷史在風雲變幻中前行,河水在日夜不停的奔流,歲月的浪花穿過秦霜漢雨,越過唐宋元明清的風花雪月曾經的狀況已是“俱往矣”如今留在我們心裡的是甜蜜的回憶,是童年的樂趣,是漂流的鄉愁。

在沒有洗衣機的年代家庭婦女都是端著一大盆子衣服到河邊去洗的,她們一邊洗著衣服一邊熱鬧的聊著天。勞累了一天的男人們一個猛子扎進水裡便激起一朵朵的浪花。那個時候跳水聲,說話聲,大人擊水聲,小孩歡笑聲連成一片。

我的故鄉東桂河

後來隨著氣候的變化河水漸漸乾涸而演化成了放牧牛羊和開荒種地的所在。雖然河流又經過再次的暴漲但當初的那種沸騰的景象已是不復存在。

河岸上那條小路是我們去小學的必經之路,在這條路上我們手舞足蹈的討論昨天晚上的電影,繪聲繪色的描述著書本上精彩的故事,幾個人擠在一起看連環畫,開心的玩著各種各樣的遊戲,留下一串又一串美好的記憶。如今隨著農村公路的大建設這條承載著孩子們歡聲笑語的偏僻小路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東桂河的水默默無聞的流淌著,東桂河的小路在對那些野草講述過去的事情。

我的故鄉東桂河

三、小香港

一條自東向西的公路直通村裡,在它的“咽喉”位置一條南北走向的排水溝將它一分為二,村民就在上面架起了一座石板橋方便出入,也很自然的把它叫做“橋頭”或許由於位置的優越性這個地方就顯得格外熱鬧。比如說村子裡有什麼大小事務這裡就是臨時的辦公點,那些走街串巷做小本買賣的只要來到這裡不必往裡走就能把貨物銷售個七七八八,村子裡過年唱大戲這裡也是最佳的地點,路旁有一座土地廟,每年的正月十五燒香還願的人絡繹不絕。不甘寂寞的村民吃過飯就會不約而同的集中在這裡,上至國家大事、經濟建設、規劃方針,下至家長裡短、野史趣聞、雞零狗碎都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政治、經濟、文化、宗教、新聞媒體一個都不少。話說某年某月某日來了一個風水先生在此駐足片刻開言道“此地乃小香港是也。”“小香港”由此而得名。後來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村委會索性把這條幹枯多年的水溝填住徹底改造成一個休閒娛樂的場地。在路邊一個古典與現代化完美結合的文化廣場拔地而起,上書“中國夢”三個大字。

我的故鄉東桂河

東桂河的農民一生都在謙卑而虔誠的侍弄著土地最終還是要復歸於這片土地,一座高大的靈棚搭在了路口,上面畫的是警醒世人的二十四孝圖,高音喇叭裡播放的是家鄉戲,或是趙鐵賢未曾說話熱淚滴,哭了聲孩兒他娘我那狠心的妻……或是小蒼娃我離了登封小縣……

時辰已到,沉重的棺木緩緩離開地面在一片哭泣聲中慢慢前行,辛苦勞累一生的逝者不再追趕季節的腳步,不再聆聽莊稼拔節的聲音,他們將會靜靜地守護著自家的土地,永久地守護著自家的土地。

長長的送行隊伍一定要在“小香港”做長久的停留,他們讓親人再看看熟悉的村莊,和老少爺們兒再拉拉家常。那一刻鞭炮如雷貫耳啪啪作響,哭靈人唱得肝腸寸斷聲淚俱下。嗩吶聲時而悲冷低沉委婉淒涼,時而嘹亮高亢幽遠綿長,像是在哭泣,又像是在訴說,令在場眾人無不觸景生情,黯然神傷。

我的故鄉東桂河

世界總會有一個平衡點,也許時過不久將會有一個面帶羞澀的女孩兒跨過“小香港”在親人的祝福裡,在眾人的說笑聲中對端端正正坐在椅子上的兩位老人喊出那個重複幾十年如今卻有點不好意思發出的音節:爸、媽。從此以後一股新鮮的血液便注入了東桂河,一個新的生命即將誕生。

“小香港”記載著東桂河的喜怒哀樂,“小香港”送走老去的生命,迎接著新生的到來,“小香港”見證著一個偉大的夢想。

我的故鄉東桂河

後記

我屬於那種不擅長和人交往的人,因此在人多的場合都是保持沉默的一員,平時最大的愛好就是看書。

在外面打工每逢節假日的時候別人或是約上三五知己旅遊爬山,或是品味特色美食,或是逛商場瘋狂購物而我則是一個人鑽進書店裡看書,通常是早上進去到晚上才會夾著一本書心滿意足的出來。

大約是十多年前吧有一次在書店看到一本賈平凹的《秦腔》便津津有味的讀起來。讀賈平凹的書我有一個習慣就是先讀《後記》看過才知道這是一本作者寫故鄉的書突然大腦一陣衝動也產生了寫寫自己故鄉的念頭。

我的故鄉東桂河

漂泊在外的人都有一種故鄉情。因為故鄉是生命的起點,一個人來到這個世上故鄉就把一種語言文化和人生情感植入內心深處。故鄉情就像一隻風箏,無論你飛得多高,飛得多遠總有一根叫做思念的線在緊緊的牽絆。出走半生歷經坎坷,飽嘗人間的世態炎涼能安慰已經支離破碎靈魂的就是故鄉。

可當我真正滿懷激情的鋪開稿紙的時候竟然一個字也寫不出來。心情不由沮喪到了極點,最後只有認定寫不出來就不要勉強了。

在外面打工的日子裡也只有過年才能回到故鄉,故鄉的人和景物在發生著變化,也一次又一次的衝擊著我的心靈。走在大街上和老人說話他們會盯著我看了半天卻叫不出我的名字,而那些和我打招呼的小孩子我也是一邊答應著一邊在腦海裡迅速搜索記憶企圖從長相上去判斷他們的父母是誰。

到底是我忘記了故鄉,還是故鄉忘記了我。

我的故鄉東桂河

農民通常喜歡在過年的時候操辦婚禮,一次在參加婚禮的時候我突然想到:如果葬禮是生命的結束那麼婚禮就是一個新生的開始。一剎那間我彷彿一下子看過了生死,而就在這生死交集的電光石火之間那些苦辣酸甜的漂泊生涯在我面前一一閃過。多年前的那個願望一下子跳出了我的腦海,我已經很清晰的知道自己該怎麼去寫了。

再一次坐在電腦前閱讀了《秦腔》的《後記》又仔細聆聽了賈平凹的視頻朗誦版和那首《父老鄉親》的歌曲努力讓自己進入故鄉的場景當中,深吸一口氣開始在鍵盤上敲打起來。

當寫完最後一個字的時候我感到渾身非常的輕鬆愉悅,雖說自己沒有駕馭大部頭作品的能力但也算是盡力而為了。

我的故鄉東桂河

我想如果從前把文章寫出來的話表達出來的情感一定會很單薄吧,正是十多年的經歷使我對人生有了更深一層的感悟。寫作不僅是大量的閱讀更多的還是對現實生活中的觀察與思考。

對於一個作者來說沒有白走的路,也沒有白做的事,只要你願意去研究那些好的壞的人生經歷都是寫作素材的積蓄。

三十年來浮沉多,歲月人事又蹉跎。夜半一夢還鄉去,再看故土東桂河。

心念至此我站起身來向窗外望去發現天空已經飄起了濛濛細雨,透過層層的雨霧我彷彿看到了東桂河的小路,默默流淌的河水,滿天星斗的月夜以及那些存在和離開的人們……

我的故鄉東桂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