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德戰爭真相——蘇聯憑一己之力單挑整個歐洲

蘇德戰爭真相——蘇聯

憑一己之力單挑整個歐洲

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德國首先閃擊波蘭,滅其國後,回師攻擊英法,英法聯軍一路潰敗至敦刻爾克,英國動員強大的海軍力量,加之空軍的掩護,有幸撤回主力部隊,自此英國勢力徹底被逐出歐洲。不久後法國被迫投降。隨後兩年德國實施了巴巴羅薩計劃偷襲蘇聯,蘇軍猝不及防,一潰千里。緊接著,珍珠港事件爆發,正當美國國會就是否向德國宣戰爭論不休之際,希特勒率先對美宣戰,自此德國同時與當時世界的三大強國處於戰爭狀態。在隨後的四年裡,美蘇英三大強國合力進攻德國,最終於1945年滅亡納粹第三帝國。雖然德國最終失敗,但是在很多人眼中德國雖敗猶榮,因為德軍在二戰中的表現有很多可圈可點之處,更多的是它同時對陣美蘇英三國,給人一種不可一世的霸氣形象,然而實際上這只是一種假象的強大,事實是二戰的德國並非單挑美英蘇,而是糾集了一大幫僕從國小弟和美蘇英互毆而已,兩大集團實力的差距並不是想象中的那麼懸殊,德國在很多時候還是佔據很大的優勢。

蘇德戰爭真相——蘇聯憑一己之力單挑整個歐洲

巴巴羅薩計劃後歐洲形勢圖

法國投降後德國已然征服半個歐洲,在此情況下德國馬不停蹄的攻擊英國,卻在不列顛空空戰中被英國一頓胖揍,打得找不著北。不列顛空戰始於1940年7月10日止於194年6月,歷時將近一年。德國集結了空軍主力3個航空隊和2669架飛機,戰鬥機和轟炸機各佔一半,而英國只有700架戰鬥機和500架轟炸機,德國佔有2:1的優勢。戰爭結果是英國空軍損失飛機1744架,飛行員1542人。德國空軍損失飛機1977架,飛行員2585人。不列顛空戰期間英國空軍挾勝利餘威,於1940年8月25日出動81架轟炸機空襲柏林,作為報復。儘管空襲造成的物質損失微乎其微,但在心理上極大地震撼了德國。8月28日夜和8月31日夜英軍又兩次空襲柏林,使柏林市民也真切體會到了戰爭。9月16日和17日更是出動轟炸機對德軍集結在沿海的用於登陸的船隻和部隊進行了猛烈攻擊,擊沉擊傷近百艘船隻,並給德軍造成了重大的人員和物資損失,迫使希特勒於1940年9月18日下令停止在沿海集結船隻,實際上承認了海獅計劃的破產。

在二戰爆發的第二年,希特勒征服了半個歐洲的情況下,和英國死磕一年慘遭失敗,此戰相當於英國單挑德國及其半個歐洲的征服地。在接下來的1941年6月22日至1944年6月6日的諾曼底登陸,將近三年的時間是由蘇聯憑藉一己之力單挑以德國為首的整個歐洲(除英國外),蘇德戰爭成為了名副其實的“蘇歐戰爭”,具體理由如下。

蘇德戰爭真相——蘇聯憑一己之力單挑整個歐洲

不列顛空戰以德國的失敗徹底告終

一、巴巴羅薩計劃後德國基本徵服整個歐洲,擁有豐富的資源

1941年4月,德軍帶領僕從國軍隊入侵南斯拉夫和希臘,開始為巴巴羅薩行動掃除南翼威脅,德軍在巴爾幹的戰事順風順水,標誌著希特勒在西歐大陸戰場上取得了全面勝利。歐洲歷來就是世界的工業中心,集中了世界將近一半的財富和資源,已成為德國戰爭機器的最主要動力,德國已經佔領並消化的最大成果就是世界第五工業強國法國和世界第六工業強國捷克斯諾伐克。在德國閃擊波蘭前一年,捷克的“斯柯達”工廠便已經開始向德國提供軍事裝,打敗波蘭和法國後,德國向這兩個國家徵收天價“佔領費”,尤其是作為工農業強國的法國,不僅為德國提供巨大的工業產值,還要為數百萬德軍提供軍糧。德國的僕從國羅馬尼亞為其提供寶貴的石油資源。

蘇聯的東歐部分集中了全蘇聯最重要的工業區,城市和交通線路,稱得上是蘇聯的命脈重地,但是德軍巴巴羅薩計劃的勝利實施使蘇聯喪失了近半數以上的工業、城市、村莊及鐵路。德國在巴巴羅薩計劃後在事實上佔有了除英國以外整個歐洲,此時納粹德國進入全盛時期。放眼當時的歐洲大陸除了德國,其餘就是軸心國意大利和效忠希勒特的僕從國,還有一些有名的中立國如瑞士、瑞典、西班牙,實際上和德國沆瀣一氣,空有“中立”的遮羞布而已。瑞士協助著納粹德國,為其提供礦石、鋼材和精密儀器,瑞典向德國提供軸承、鐵礦石、稀土。在之前的一場場戰爭中,德國不僅掠奪了大量戰爭資源,還不斷為繼續戰爭“積蓄”武裝力量。在當時整個歐洲的經濟體系都在為納粹德國的軍事生產服務,幾乎歐洲所有掌握著先進技術的大型企業都為德國提供技術支持。

蘇德戰爭真相——蘇聯憑一己之力單挑整個歐洲

蘇德戰爭初期德國差不多征服了整個歐洲

二、德國的僕從國悉數投入對蘇戰爭

在對蘇戰爭中,意大利、匈牙利、羅馬尼亞、芬蘭、保加利亞、捷克斯洛伐克、克羅地亞的軍隊直接參戰。其中德國盟友意大利,僕從國羅馬尼亞、匈牙利、保加利亞、芬蘭、羅馬尼亞都派出數十萬大軍,法國、比利時、阿爾巴尼亞和其他國家組建了大型特遣隊參與了對蘇作戰。中立國西班牙以志願軍的名義派出著名的“藍色師團”, 這支身著德國軍裝的西班牙部隊由作戰經驗豐富的老兵組成。

此外德國還注重志願軍和偽軍的建設,法國戰役後,德軍就開始在德國以外的其他國家招兵,德軍二戰動員了一千七百多萬人,很明顯德國本土的六千萬人口不足以支撐如此強大的動員,所以德國的征服地和僕從國給予德軍強大的兵員補給。諸如丹麥自由軍團、挪威團、維京師、北歐師等“番號”的部隊層出不窮。德國對蘇佔區的消化也是非常成功的,他們成功的挑起了車臣等民族對蘇聯的仇恨,德國人甚至利用投降的蘇聯高級將領弗拉索夫以蘇聯戰俘與白俄羅斯流亡者所組成了“蘇奸”偽軍——“俄羅斯解放軍”。

蘇德戰爭真相——蘇聯憑一己之力單挑整個歐洲

羅馬尼亞是德國眾多僕從國中相當“給力”的一個

三、美英對蘇聯的援助基本是在蘇聯扭轉局勢之後

英美援助蘇聯主要是美國援助的較多,兩國開始援助蘇聯是在珍珠港事件以後的第二年,也就是1942年,重要的物資運抵蘇聯將近年底了,而正在進行的斯大林格勒戰役,蘇聯紅軍已經將德軍包圍,紅軍的勝利已成定局。蘇聯之前已經取得了莫斯科戰役的勝利,莫斯科戰役蘇軍以少勝多,殲敵五十萬,一度扭轉了局勢。這充分說明蘇軍有單獨戰勝德軍的能力。

“如果我們把這些武器和軍事裝備的運輸換算成貨幣的話,那麼這些武器和軍事裝備的價值就會降低。直到1941年底蘇聯最困難時期——根據《租借法案》,美國發送給蘇聯材料價值545000美元,相比運送到所有的國家價值7.41億美元的物資。這意味著在這段異常艱難的時期,美國對蘇聯的援助不到0.1%。此外,1941年至1942年冬季,第一批租借物資很晚才到達蘇聯,儘管在這幾個關鍵的月裡,俄羅斯獨自對德國侵略者發動了一場令人印象深刻的戰鬥,沒有任何西方民主國家的援助。到1942年底,只有55%的預定物資到達蘇聯。”

——米哈伊爾·弗洛洛夫 [《衛國戰爭1941 - 1945年在德國史學》,聖彼得堡:1994]

“在1941年到1942年間,只有7%的戰時貨物從美國運往蘇聯。1944年至1945年,當戰爭的風向發生決定性轉變時,大部分武器和其他物資才運抵蘇聯。”

——Evgeniy Spitsyn(東方評論)2019年4月2日

美國在戰爭爆發期前,尚未從大蕭條中完全恢復,直到戰爭爆發國民經濟步入戰時軌道,美國的工業潛力開始被激活,大量工作崗位的釋放解決了羅斯福新政沒有徹底解決的失業問題,這也是1942年的事情,事實上美國在中途島之前自身的軍事物資都難以得到保障,更不要提援助其他國家了,因為他們相對日軍還是處於劣勢的。所以說“美英援助制勝論”不攻自破。

蘇德戰爭真相——蘇聯憑一己之力單挑整個歐洲

美國的援助於蘇聯而言只是錦上添花絕非雪中送炭

四、美英雖對德宣戰但是並沒有有效牽制德軍

蘇德戰爭爆發後到盟軍在諾曼底登陸期間,英美對德國的軍事行動寥寥可數,對德軍的牽制也是微乎其微。盟軍對德國的戰鬥主要集中在北非,意義最為重大的戰役就是阿拉曼戰役,德意聯軍不過11.6萬,與德軍在東線戰場上的兵力相比完全是九牛一毛。另一場規模較大的戰役,西西里島登錄發生於1943年7月9日,主要是跟以意大利軍隊為主的四十多萬軸心國軍隊作戰,數量仍不及蘇德戰爭的一個零頭。在此之前二戰最大規模戰役,也是二戰的轉折點——斯大林格勒戰役,紅軍最高統帥部自1941年9月底開始準備大反攻,11月開始實施,2月2日取得勝利,同時進行的庫爾斯克戰役,即希特勒妄圖奪回戰爭主動權發動的最後一次主動進攻也慘遭失敗,德軍自此一直被動防禦至滅亡。

斯大林在蘇聯最為艱難時期多次敦促英美開闢第二戰場,英美以準備不足為藉口予以拒絕,當蘇聯扭轉局勢並展開反攻時英美開闢第二戰場的速度大為提升。首先從西西里島登錄反攻至意大利本土,卻被阻擋在意大利北部前進不得,當紅軍即將攻入德國本土前夕,英美匆忙實施了諾曼底登陸作戰,打下了跟蘇聯爭奪歐洲控制權的深深烙印。

“斯大林曾氣憤地說:“英國政府拒絕在1942年內在歐洲開闢第二戰場,對於指望開闢第二戰場的蘇聯公眾輿論是一個精神上的打擊,它使前線紅軍的處境更困難,並且損害了蘇軍統帥部的計劃。”1943年,由於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的勝利使蘇德戰場有了根本性的轉變……美英兩國終於1943年5月召開的華盛頓會議上做出決定:1944年5月在法國北部開闢第二戰場......英美最終決定在諾曼底登陸,已完全不是從軍事考慮,即吸引一部分德軍以減輕蘇聯的壓力,而為了佔領地盤、搶佔勝利果實、同蘇聯爭奪歐洲的政治目的。”——《諾曼底登陸:大國關係的多稜鏡》(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 孔寒冰)

蘇德戰爭真相——蘇聯憑一己之力單挑整個歐洲

英美實施諾曼底登陸有跟蘇聯搶奪勝利果實的嫌疑


美英對德作戰主要行動還有對德國的戰略轟炸,從1940年5月15日到1945年4月16日長達4年的時間裡,盟軍(包括蘇聯)出動400萬架次的飛機,以損失1%的代價,摧毀德國作戰飛機5.5萬架,造成德國100萬居民死亡,750萬人無家可歸,德國的戰爭機器嚴重失血,公路運輸癱瘓90%。對德轟炸看似對蘇德戰場支援極大,可是據戰後英、美的調查,1944年6月以前的轟炸,對德國工業生產影響不大;同年下半年,由於轟炸造成巨大破壞,加上德軍地面作戰失敗,佔領區縮小,工業生產開始迅速下降,經濟瀕於崩潰。事實表明,戰略轟炸與地面軍隊的作戰行動相結合,能對戰爭的進程和結局產生巨大影響(華人傑.《中國大百科全書 軍事Ⅱ》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1992-4-1:第1173頁)即便是盟軍登陸西歐後,德軍東西線兵力比大約為9:1.,阿登反擊戰前夕一度到達6:4,之後又急劇下降為8:2。所以東線蘇德戰場一直是德國的重中之重,蘇軍在整個二戰單獨抵抗德軍百分之八十的軍力。

蘇德戰爭真相——蘇聯憑一己之力單挑整個歐洲

蘇聯最為困難時期盟軍轟炸對德國工業生產影響不大


1944年6月紅軍已經反攻至德國本土附近了,對德國的戰略轟炸在此時進入有效期,之前的轟炸對德國影響很小,且蘇聯早已轉入大反攻,德國敗局已定。所以綜合說盟軍在西線掣肘德軍對蘇德戰爭結果影響不大。

可以說,蘇德戰爭是德國舉全歐洲之力發動的對蘇聯的侵略戰爭,德國 “東征”蘇聯也是做了充分準備的,戰前用離間計除掉了有紅色拿破崙之稱的圖哈切夫斯基元帥(他的大縱深理論堪稱閃電戰的鼻祖,戰後蘇聯依據其理論建立的裝甲部隊讓整個西歐為之瑟瑟發抖數十年),整合利用了整個歐洲的資源全功率開動戰爭機器,並在戰爭初期採取了偷襲的戰略戰術,讓蘇聯在初期蒙受巨大損失。歐洲各國不僅為德國提供發動戰爭所需的各類資源,還提供了武器裝備和一定兵力,可謂有錢出錢,有力出力,而蘇聯在戰爭初期至諾曼底登陸戰役之前完全是憑藉一己之力單挑以德國為首的整個歐洲,所以蘇德戰爭稱之為“蘇歐戰爭”也是恰如其分。

蘇德戰爭真相——蘇聯憑一己之力單挑整個歐洲

世界公認的二戰轉折點——斯大林格勒戰役



分享到:


相關文章: